哈尼族的傳統節日
2023-07-21 10:59:21
1、祭母節
阿瑪施節又叫祭母節,時間是中國農曆二月龍日舉行。哈尼族民間祭祀節日。「阿瑪施」是哈尼語音譯,「瑪」意譯為「女性」、「母親」、「雌性」及「大」。「阿瑪」,有的地方叫「伏瑪」、「普瑪」,意譯為「神樹」或「神樹林」,所以有人把該節譯作「祭母節」或「祭神樹」。流行於雲南省廣大哈尼族地區。哈尼族雖信仰多神,但最崇敬神樹,認為神樹是哈尼人的保護神。因此,在安村立寨的同時,要在村子上方選定一「神樹林」,並把其中一棵最壯實的長青樹當作「神樹」。平時嚴防牲畜進入這神聖的林地。傳說,遠古時代,人鬼乃兄弟,後因不合而分家過,鬼常作崇擾人,人告於天神,天神讓其女兒變作神樹,為人護寨,並教人每年於此日到鬼的住地敲鑼打鼓,燒灰壓草,以鎮鬼邪。歷代相沿,因此成節。
2、祭竜節
祭竜節是哈尼族主要的祭祀節日,一年有兩次。正月竜是祭祀寨神,祈求滅災降福,人畜興旺。三月竜是農業祭祀,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竜神的象徵通常是萬年古樹,稱為竜樹,過去每形成一個村寨,不論十家八家,還是一戶人家,也要首先在寨頭選定地點栽培一棵樹。這棵樹就是竜樹。兩次祭竜活動都要在這棵樹下舉行,據說竜樹能起到保護寨子的作用。
3、黃飯節
雲南元江哈尼族的「黃飯節」,是和生產節令相關的具有濃鬱地方民族特色的節日。每年的陽春三月,萬物復甦,百花爭豔時,按照哈尼族的傳統習慣,家家戶戶都要蒸好噴香的黃色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報春的布穀鳥虔誠的敬獻。祭祀完畢,人們開始唱起動聽的「春耕歌」,做農耕準備。村子裡德高望眾的老者還要觀測天象,推測吉日,拔幾叢秧苗栽進自家田裡,意為「開秧門」。哈尼族山寨一年一度的春耕活動就此開始。傳說這樣做可使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眾生吉祥。
4、祭祀日
「昂瑪突」是哈尼族每年春耕開始前(一般在一月中旬)舉行的一種祭祀活動,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畜平安。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一活動已成為哈尼族最盛大的節日。「昂瑪突」一般舉行3—5天,活動中,熱情奔放能歌善舞的哈尼人不分男女老少圍成圓圈兒盡情地跳舞,歌唱美好的生活。沿街舉行的宴會多達300多桌。長達幾百米,因此也稱作長龍宴。宴會上。寨中德高望眾的年長男子坐在龍首,女子坐龍尾,其餘人坐中間。全村人一起喝著自釀的米酒,品嘗著各家主婦精心烹飪的食品。其情其景,既是一次烹飪技術比賽,又充滿了生活的溫馨,更展示了哈尼人民團結一致的精神。如果此時您來到這裡,好客的哈尼人就熱情邀請您一起坐下,和他們共同分享這美好的生活。
5、螞蚱節
「捉螞蚱節」。「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曆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6、裡瑪主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7、長街宴
長街宴是哈尼族的一種傳統習俗,每到「昂瑪突」節來臨,哈尼人會在山寨裡擺上酒席,一起歡度節日。在擺酒慶祝時,百來張桌子排在一起,恰似一條長龍,「長街宴」也因此而得名。
8、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節日裡,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蕩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9、十月年
「十月年」是在農曆十月的第一個屬龍日過,歷時五至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屆時家家都要殺一隻紅公雞,就地煮食,不得拿入室內,全家每一個成員都得吃上一塊雞肉,準備出嫁的姑娘則不能吃。隨後要做三個飯糰和一些熟肉獻給同氏族中輩分最高的老人。寨子裡要舉行盛大的街心宴,即每天有近百張桌子連在一起,各家各戶都爭相獻上自己的拿手好菜,以展示自己的烹調手藝。
關鍵詞: 哈尼族 傳統 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