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彬彬的意思,不打斷對方的話
2023-03-30 13:26:05 2
文質彬彬(wén zhì bīn bīn),漢語成語。指看上去彬彬有禮有氣質和學歷的人。文:古文中的外表;質:古文的內容。
中文名
文質彬彬
拼 音
wén zhì bīn bīn
目
錄
1成語信息
拼 音
解 釋
出 處
2典故譯註
3成語造句
4讀解研究
5相關文章
1成語信息修改
拼 音
wénzhìbīnbīn
解 釋
原描述人既文雅又樸素,後來描述人文雅有禮貌。
本詞語描述人心口如一,外表和心裡彼此和諧。
彬彬:古代指合作和諧。文通紋,指紋路。並非咱們一般以為的文明。它的引申意義可以是文明。質指質地。引申為表裡的意思文質彬彬,紋路與質地和諧,古人知道,比方石頭,其有紋路,其有質地,如此構成石頭的知道。引申到對事物的知道,人的知道也是如此。言語用文質來指代。從這個意義上說,其實紋路與質地比表裡的說法更形象。
出 處
先秦·孔子《論語·雍也》子曰:「質①勝文②則野③,文勝質則史④,文質彬彬⑤,然後正人。」
【註譯】①質:樸素、天然,無潤飾的。②文:文採,通過潤飾的。③野:此處指粗魯、庸俗,缺乏文採。④史:言辭華麗,這兒有虛偽、虛浮的意思。⑤彬彬:指文與質的合作很恰當。
【譯文】孔子說:「質樸多於文採,就像個鄉下人,流於粗鄙;文採多於質樸,就流於虛偽,虛浮。只要質樸和文採合作恰當,才是正人。」
【分析】這段話切當說明了文與質的對立統一,文與質相依存、不可分離、相同重要,以此比喻抱負的正人人格形式——文質彬彬。因而,孔子表達的」文質彬彬'與現在的含義,是有必定的差異。
文質彬彬(斌斌)
相似的用法比方諱疾忌醫中的文。
把文質彬彬以為只是指讀書人的形象,顯然是錯誤的了解。
2典故譯註修改
【原文】子曰:「質①勝文②則野,文勝質則史③。文質彬彬④,然後正人。」
【注釋】①質:質地,引申為裡。②文:通紋,紋路,引申為表。③史:外表浮華。④彬彬:謂合作適宜.
【譯文】孔子說:「裡勝過了表就顯得野蠻,表勝過了裡就會浮華,表裡和諧如一,然後成為正人。」
3成語造句修改
例1:我表姐的男朋友彬彬有禮,文質彬彬,精神抖擻,才華橫溢。
例2:乍看之下,那人看似彬彬有禮,文質彬彬的,但知道他的人都知道他實則是個骯髒不勝的偽正人。
4讀解研究修改
這段話可以從各種層次上來了解和發揮。
大而言之,從文明人類學的視點來了解,「質」是指人類樸素的實質,「文」則指文明的累積。那麼,「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人沒有文明,就會像原始人一樣野蠻、落後。「文勝質則史」就是指文明過於興旺後人類失去了本來樸素的實質,顯得虛浮而沒有根基,所以要「文質彬彬」,文明的開展要與人類的實質相適應,相和諧。
小而言之,從個人涵養的視點來了解,「質」是指質樸的品質,「文」則是指文明的涵養。那麼,「質勝文則野」就是指一個人沒有文明涵養就會很粗鄙;「文勝質則史」就是指一個人過於文雅就會顯得像個酸秀才,書呆子,注重繁文得節而不切實際。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就是典型的「文勝質則史」,忘了做人的底子。所以要「文質彬彬」,既要有文明涵養,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要這樣,才能夠稱得上是真實的正人。
廣而言之,「文質彬彬」還可以從寫作、藝術、審美的內容和形式、內在美與外在美、質樸與文飾等各個方面來力。以了解和發揮,從而使「文」與「質」成為一對內在豐富而外延廣泛的範疇得到深入研究。所有這些,當然不是咱們在這兒能夠評論得清楚的。
5相關文章修改
僑居美國多年的一位朋友最近回國探親,他說,樓高了,馬路寬了,城市更漂亮了,可對人的本質是否進步了卻頗有微詞。我聽了心裡不舒服,本來想聽他誇獎幾句,沒成想他卻來了個一時語塞。
送走朋友後,我翻來覆去地想,怎麼也不能說本質更差了,只能說與城市建造日新月異比較,人的道德文明建造滯後了。咱們日子在這種滯後現象中,習以為常,覺不著了;
而從外面來的人,下車伊始就感覺出國人的精神狀態與物質文明的不和諧。
朋友的提示使我想起孔子說的「文質彬彬」。「文」是指文採,文氣:「質」是指質樸,實在;在待人接物行為上,兩者搭配妥當謂之「彬彬」。所以「文質彬彬」是「正人」應有的行為風範,是良好的國民本質的表現。不過在舊中國,勞苦大眾不是「正人」而是「野人」,他們處在被壓迫被剝削的位置,他們在吶喊,在反抗,故不能在行為上文質彬彬。毛主席在《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中寫道:「革新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高雅,那樣鎮定自若,文質彬彬。」說得很對。不過到了「文明大革新」時期,這句話被「造反派」千萬次地引證,為他們的武鬥和野蠻行為尋覓理論依據。那時候語言和行為越野蠻就越革新,似乎野蠻是勞動人民的本色,文雅是資產階級的臭缺點。那時候一聲「我是大老粗!」猶如廣成子手裡的翻天印,只要祭起這個法寶,任誰也得稀裡譁啦,落荒而逃。如今「文明大革新」儘管已被否定,可是它養成的野蠻言行習氣並沒有消失。
在現實日子中,孔子說的「質勝文則野」的現象隨時隨處可見。
在銀行和郵局裡,與國際接軌,畫上了1米線,可是許多人視而不見,還是前胸貼後胸地擠著,不給他人留一丁點空間。在公共場所,尤其是在飯店裡,大聲談論,大聲勸酒,到達多少分貝沒有測量,橫豎叫人難以忍受。友人最近去了一趟澳洲,回來說人家那裡空氣新鮮,人少,不擠。這話不假,不過我還要補充一點,人家那裡若不當心碰了他人一下,馬上就說excuseme!(對不住),好像條件反射似的。咱們這兒人多,做到不擠很難可是擠了他人說聲「對不住」並不難,惋惜咱們沒有養成這個習氣。咱們的習氣是擠你沒商量。
凡此種種,不是和咱們現在日子在其間的、已經大大改進了的物質環境很不和諧嗎?朋友說到「人的本質差」也不為過火吧。現在全世界都在談論中國的興起,主要是指經濟建造,在國民本質上,咱們還遠遠沒有興起。須知一個大國的國民,在言行上,不管對內對外,都應是文質彬彬的。這是文明禮貌的要求,也是自信心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