臏刑是什麼?孫臏竟然是受過臏刑之後改的名字
2023-03-30 18:11:06 1
古代的刑罰是真的慘無人道,五刑發展到春秋戰國時期,演變出一種臏刑,也就是之前的刖刑,就是將人的膝蓋骨砍下,以後都不能走路。齊國的大夫孫臏受到同門龐涓的陷害,被砍去了膝蓋,逃回齊國之後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孫臏就是為了記住這個奇恥大辱。臏刑到底有多殘忍?來和51區小編看看吧!
夏商五刑之一:臏刑
什麼是臏刑,臏刑是古代五大酷刑之一,又被稱作刖刑,砍掉人的兩個膝蓋,這輩子都站不起來。夏商五刑之一,又稱刖刑,是斷足或砍去犯人膝蓋骨的刑罰。臏闢:古代斷足的酷刑;臏腳:砍去膝蓋骨及以下的酷刑;臏罰:剔去膝蓋骨的酷刑。《漢書·刑法志》說:「中刑用刀鋸」,注引韋昭曰:「鋸,刖刑也。」
孫臏遭臏刑
戰國時期楚國有一奇人,因其隱居於鬼谷,人稱「鬼谷子」(原名王詡)。鬼谷子博學多才,長於養性持身和縱橫捭闔之術,投師學藝者頗多。《史記》載,戰國時著名的縱橫家蘇秦、張儀「俱事鬼谷先生學術」。鬼谷子還有兩個廣為人知的學生,就是後來分別投靠齊、魏,又屢在戰場上為敵對陣的孫臏和龐涓。
孫臏 [1] 是古代大軍事家孫武(即孫子)的後代,至孫臏時移居於鄄(今山東鄄城)。孫臏青年時投在鬼谷子門下學習兵法,與龐涓同門受業。孫臏天資聰明,又善於動腦,悟性極強,對師父所授之業常能舉一反三;加之受其先祖孫武的影響,俗話說,門裡出身,強出三分,孫臏能結合史書上所述戰例去理解師父的講授,其學業長進之快常常出乎師父的預料。故鬼谷子常說:此子日後必成大器。而龐涓卻是個驕傲自負又心胸狹窄之人,雖然不乏聰慧,學習卻極不刻苦,常常淺嘗輒止,自道為陣之法不過如此。剛剛入門,便認為學到了師父的全部本事。
對這樣的學生,鬼谷子越來越失望,只能聽之任之,而把主要精力都用以指導孫臏。龐涓表面上服氣孫臏,內心卻十分嫉妒。為了除掉自己的競爭對手,對孫臏常懷陷害之心。
龐涓離開鬼谷子後,雖然不學無術,卻因曾師從於鬼谷子而被人器重,加之他能說會道,善於自吹自擂,後來便被魏惠王封為將軍。龐涓做了將軍,並沒有忘記孫臏。孫臏當時在齊國,齊國又強於魏國。龐涓怕孫臏被齊國重用後與自己為敵,便處心積慮地要去掉這個眼中釘。經過周密策劃,他假魏惠王之名邀請孫臏到魏國做客。孫臏如約前往,龐涓卻說孫臏來遲,怠慢了魏王,私自將孫臏處以臏刑,即剔除膝蓋骨,使其不能行走。孫臏的原名史書未載,這次受刑後才改名孫臏,以示自己永不忘記這奇恥大辱。
古代的五刑
五刑是由五行相剋而產生的,從夏代開始逐步確立,於西周時期寫入呂侯編著的《呂刑》,是一種野蠻的、不人道的、故意損傷受刑人肌體的刑罰。
五刑相關:「火能變金色,故墨以變其肉;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節;木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宮以斷其淫;水能滅火,故大闢以絕其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