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夢遊天姥路線(詩仙李白夢遊的天姥山在這裡)
2023-04-14 17:30:27 1
夢遊天姥吟留別 / 別東魯諸公【朝代】唐
【作者】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
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
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龍吟殷巖泉,慄深林兮驚層巔。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列缺霹靂,丘巒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
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
須行即騎訪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天姥山
作者 兇猛治國
品讀瑰麗的詩句,雄奇的想像一定會帶你穿越時空,回到詩人筆下瑰麗多姿的山水世界。
唐代詩人的腳步,踏出了一條承載理想、獨具風骨的精神文化之路,這種奇特、壯觀、瑰麗的文化現象延續千年,至今不衰。
千百年來,眾多文人墨客從錢塘江出發,經浙東運河過蕭山、上虞,再溯剡溪,經嵊州、新昌、天台、臨海、仙居、椒江,載酒揚帆,踏歌而行,登山賦詩著文,走出了一條全長約200公裡的「唐詩之路」,留下大量膾炙人口的詩篇。翻開《全唐詩》,竟有600多人圍繞「唐詩之路」寫下1000多首名篇佳作,而仙居的天姥山,則是必到的「打卡點」。
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
「唐詩之路」的文化意義再度升華,浙江交響樂團創作的大型詠誦交響套曲《「唐詩之路」》,從序曲「我欲因之夢吳越」到「何處青山是越中」「王謝風流滿晉書」「還思越水洗塵機」「笑問客從何處來」4個樂章,唯美雄渾的音樂讓你品味「唐詩之路」的詩意,而終曲「天姥連天向天橫」,則將交響套曲推向高潮。山水和山水文化,彼此相依,琴瑟和鳴。神奇的山水和瑰麗的詩篇、優美的音樂,從來都是彼此成全的。標誌著浙東「唐詩之路」文化海拔高度的鎮路之寶,就是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巔峰之作——《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詩,是「詩仙」李白對仙居的慷慨饋贈;因為仙居有「天姥山」,所以才有了「詩仙」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
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夢遊的天姥山,亦名王姥山,就在神仙居,就是仙居「韋羌山」,處於仙居國家公園的中心地帶。《清代古今地輿全圖》明確標記括蒼山即為天姥山,圖中「仙居」明確標示「李白夢遊天姥吟即此」。南宋《方輿勝覽》有「天姥山在天台縣之西北,有一峰崛起,孤峭秀拔,與天台山相對」的記述。天姥山的仙氣聞名遐邇,為人熟知。《浙江通志》卷十六專門載入明代《名勝志》中的闡述:「王姥山,《名勝志》在仙居縣界,亦名天姥山,相傳古仙人所居」。《萬曆新昌志》記載,天姥山被「道家稱為第十六福地」。
天姥山之名,最早見於西晉張勃《吳地理志》:「剡縣有天姥山,傳雲『登者聞天姥歌謠之響。』」《後漢書》記載了天姥山石壁上的蝌蚪文字,「高不可識,春月樵者嘗聞簫鼓之聲聒耳」。蝌蚪形文字相傳為夏帝時所刻,是韋羌山最具神奇色彩的地方。天姥歌謠和石壁上的蝌蚪形文字,或許是天姥山早期的文化形態。近年相繼發現蝌蚪文的古越文字,今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仙居旅遊文化資源豐富,剡溪、天姥山一路風景一路詩,被學者譽為「浙東唐詩之路」的精華段。
李白27歲那年,循著南北朝時期山水詩派大詩人謝靈運的足跡,來到剡中,寫下「此行不為鱸魚燴,自愛名山入剡中」,「辭君向天姥,佛石臥秋霜」。他對剡溪情有獨衷,一寫再寫:「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風流到剡溪。」「忽思剡溪去,水石遠清妙。」「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在《唐詩》中,歌詠剡溪的詩特多,聲名顯赫者比比皆是。劉長卿:「剡溪多隱吏,君去道相思。」「鳥道通閩嶺,山光落剡溪。」張籍《送越客》:「春雲剡溪口,殘月鏡湖西。」茶聖陸羽在《會稽東小江》一詩中說:「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猨叫斷綠林西。」
天姥山的知音是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無疑是「唐詩之路」中璀璨耀眼的名篇。時光飛逝迄今千年,無數文豪佳作迭出,這首詩卻依然屹立於中華詩歌的藝術峰巔。
天姥山一直是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大詩人心中的一座仙山,只有「天姥」仙界才適宜他這種「謫仙人」所居,才能任他自由不羈的靈魂天地翱翔,才能撫慰他那顆政壇失意的落寞雄心。
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詩仙夢遊「天姥山」,見到一幅一幅瑰麗變幻的奇景:他夢見自己飛越鏡湖的月亮,來到神往已久的仙境「天姥山」,穿上謝公的登山木屐攀崖登峰;他夢見東海日出、天雞鳴叫,夢見熊咆龍吟,夢見神仙洞府的石門在他眼前訇然打開,看到「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的神仙世界。
雲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
他夢見神仙們霓裳作衣風當馬,猛虎鼓瑟、鸞鳥拉車,降下雲端來赴盛會。夢醒之際,詩人感嘆美夢如煙,不要摧眉折腰事權貴,而要須行即騎訪名山,這跟「世界這麼大,我要去看看」的心境何其相似。
洞天石扉,訇然中開。
詩人浪漫地描寫天姥山,既高且奇;這裡浪漫的抒情,既深且遠,歌詠的是人與自然、人與萬物的大美,一路追尋的是山水家園與精神家園。這裡除了天姥山深厚文化的滋養,有他長期漫遊經歷過的萬壑千山的印象、古代傳說、屈原詩歌的啟發與影響,也有長安三年宮廷生活的跡印,這一切通過浪漫主義的非凡想像凝聚在一起,才有這般輝煌燦爛、氣象萬千的描繪。
日月照耀金銀臺。
也有學者考證,李白真的到過天姥山。李白的族叔為唐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李陽冰,曾任縉雲縣令。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後,來到縉雲投奔李陽冰,在此居住長達8年之久。在仙居期間,李白遊歷山水,當他來到蒼茫的天姥山時,見其雲霧繚繞、山水奇絕,仿若神仙居住之所,正是他夢裡所見的神奇之地,不由胸中詩意翻湧,提筆寫下《夢遊天姥吟留別》這首千古名篇。
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
天姥山的知音不只是李白。詩聖杜甫有詩盛讚仙居奇秀風光:「剡溪蘊異秀,天姥引歸帆。」又在《壯遊》詩中說:「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天姥,中歲貢舊鄉。」唐詩溫庭筠《宿一公精舍》有云:「茶爐天姥客,棋席剡溪僧。」我們期待更多的人加入尋找歷史文化的徵途,從大詩人的筆下,看到更神秘、更美好的天姥山。
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
有人說,唐詩裡的慢生活是這個讀秒時代的最大奢侈品。是的,讓我們放慢腳步,登臨天姥山,品位詩歌裡的慢生活。
大自然給了仙居稀世珍寶般的地理遺產,千年史志、詩歌給仙居留下了厚重多姿的歷史文化,更有「詩仙」李白對仙居「天姥山」的深情嚮往和熱情讚譽。守護好大自然賦予的浙江寶藏,挖掘利用好歷史文化資源,讓「詩仙」李白夢中嚮往的「天姥山」更完美地展現給世界。神遊天姥山的天上仙境,去體會「世間行樂亦如此」的美好感受吧。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