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修辭手法舉例(帶你認識常見的修辭手法)
2023-04-15 04:41:24 2
比喻,無論在書面語中還是在口語中,都是最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那什麼是比喻?它的結構是什麼樣的?它有什麼作用?常見的比喻類型有哪些?跟著我的梳理一起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比喻,即抓住兩種不同性質的事物的相似點,用一事物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種修辭手法。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國古代稱為「比」或者「譬(闢)」。
二、比喻的結構結構上主要分三個成分,即:本體(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體(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和比喻詞(表示比喻關係的詞語)。
構成比喻的關鍵點:⒈.本體和喻體必須是性質不同的兩類事物;⒉.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
三、比喻的作用1.使用比喻易引發讀者聯想和想像,使事物生動形象具體可感。
2.使用比喻能給人以鮮明深刻的印象,並使語言富有文採與感染力。
3.使用比喻還可以使深刻、抽象的道理變得淺顯、具體,易於理解。
(一)明喻
本體、喻體和比喻詞都出現的比喻。典型的形式是「甲像乙」。
常用的喻詞有: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猶如、仿佛......
例句:1.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該句中「葉子」是本體,「像」是比喻詞,「亭亭的舞女的裙」是喻體。
2.寬約一指的眉毛像糾纏不清的樹根,朝上倒豎。(《託爾斯泰》茨威格)
(二)暗喻(又稱隱喻)
本體、喻體都出現,但用「是」、「成為」、「變為」等判斷動詞代替「像」一類的比喻詞,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句:1.何等動人的一頁又一頁篇章!這是人類思維的花朵。(徐遲《哥德巴赫猜想》)
這個句子中,作者以「人類思維的花朵」來比喻一頁頁的篇章,但是並沒有用比喻詞,而是用了判斷動詞「是」來連接。
2.十個被鮮血浸泡的手指頭腫得變成了大熊掌。(楊沫《青春之歌》)
這個句子中,作者以「大熊掌」來比喻腫脹的手指頭,但是並沒有用比喻詞,而是用了動詞「變成」來連接。
(三)借喻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級形式,只出現喻體(以喻體來代替本體),本體和比喻詞都不出現,這就要求本體與喻體的關係十分密切。
例句:1.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再也說不出話。(魯迅《故鄉》)
這個句子中,作者以「厚障壁」來比喻「我」和閏土之間的很深的隔膜。
2.狂風緊緊抱著一層層巨浪,惡狠狠的將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高爾基《海燕》)
這個句子中,作者以「翡翠」來比喻海浪。
(四)博喻
博喻就是用幾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反覆設喻去描述同一個本體。博喻能將事物的特徵或事物的內涵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出來,能加強語意,增添氣勢。
例句:1.雨是最尋常的,一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春》)
這個句子中,作者用「牛毛」喻春雨,突出其細密;用「花針」喻春雨,突出其晶瑩透亮;用「細絲」喻春雨,突出其輕柔。三個喻體,從不同角度對春雨進行了描繪,令人印象深刻。
2.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 北宋詞人 賀鑄《青玉案》。
這個句子中,詞人用「一川菸草」「滿城飛絮」「梅子黃時雨」等三個事物博喻閒愁之多,獨具匠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