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為什麼退掉毛髮(人類為何褪去了全身的毛髮)
2023-04-14 21:17:56 6
從嚴格上講,人不是沒有毛髮的。
除了大部分的黑人,他們的毛髮都是光禿禿的,而白人和亞洲人的毛髮,卻要超過大猩猩。因為它太細,不像動物的體毛那樣可以遮擋陽光,所以下面的體毛就是一種保護性的毛髮。大多數的哺乳動物都有體毛,除了人類之外,其他的靈長類都有體毛,這是因為它們很有用。
地球上有數以百萬計的生物,而我們人類可以說是最優秀的,各個方面都超凡脫俗,根據現在的主流看法,在地球37億年的進化歷史中,只有人類才發展出了一個擁有智慧的文明,它憑藉著自己的大腦,用了數十萬年的時間才站到了食物鏈的頂端,恐龍在地球上繁衍了一億六千萬年,結果卻變成了一頭蠢豬似的呆頭呆腦。
在達爾文還沒有發明物種進化的時候,人類就被看作是造物主造化出來的。然而,達爾文卻將我們從迷霧中拉了回來,並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一個更為科學的解釋。
雖然人類的進化過程相對於其他物種而言是非常短暫的,但因為缺乏化石的緣故,許多細節都被科學家們給忽略了。比如說,人類在進化的時候,身上的毛髮全部脫落,最終穿上了衣服,僅這一點就區別於大部分的物種的原因。
六千五百萬年前,一顆10千米大小的隕石撞上了地球,導致了一億六千萬年的恐龍整體性滅絕。在一定程度上,恐龍的消失,可以說是造就了人類的文明進步。
人類是從古猿演變而來的,一些原始的古猿為了適應陸地上的生活,在六百萬年前,古猿在南方出現,後來又離開了非洲,只剩我們人類的祖先智人了,而發展到現在,人屬之下也僅存在一個物種了。
現在和人類親緣關係最近的就是黑猩猩了,約在六百萬年前就已經有了一個共同的祖先,而人類在上古時代也是渾身長滿了毛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身上的毛髮全部脫落,成為了一種「裸猿」。
在地球上,動物身上披著一層厚厚的絨毛,除了保暖之外,還能起到一定的防禦效果。但人類就不一樣了,猿猴們在離開樹林之後,就學會了直立行走,在平原上奔跑追逐獵物,為了能夠散發熱量,從而讓人類會更加擅長奔跑。
當然,也有一種觀點認為,人類的頭髮會脫落,這和寄生蟲有關,達爾文認為,人的頭髮脫落與性別選擇有關。
三、何時退脫掉全身毛髮?一開始的時候,人類渾身長滿了皮毛的,但自從習慣了直立行走之後,它們身上的皮毛就慢慢地褪去了。科學家們通過對蝨子的進化研究,大致得出了人們脫掉全部毛和穿戴衣物的時間。許多人也許並不了解蝨子,如今幾乎看不見,可是八零、九零後小時候都會被蝨子「折磨」過。
蝨子有兩種,一種是頭蝨/體蝨,一種是陰蝨,按照達爾文的說法,新的蝨子是在地理上孤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生殖隔離,新的物種會誕生。
而像蝨子這樣的生物,在人體全身披毛的情況下,根本就不會有新的物種,蝨子之間的基因會發生變化,所以也就沒有了繁殖上的區別。那麼現在出現了不同的蝨子,是因為人體的脫毛。所以問題很簡單,因為蝨子在進化的時候,出現頭蝨和陰蝨的時間,就是人類退去全身毛髮的時間。
根據對蝨子進化的研究,科學家們發現,蝨和陰蝨在1200,000年前就已經開始分化了,也就是說,在1200,000年前,人類就已經開始脫毛了。
一般來說,人類在進化過程中,身上的毛都會脫落,但也會有一些毛髮,比如頭髮、下體毛、腋毛、睫毛等等。在演化的過程中,每一種形態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比如頭髮,在1200,000年前,非洲大草原上的人們逐漸褪掉了所有的毛髮,而保持著自己的頭髮,這對他們來說是很有好處的。剃了光頭的人都知道,太陽一曬就疼,一陣風吹來,就能讓人頭皮就感覺涼颼颼。
至於說鼻毛、眼睫毛等都可以防止異物進入人體,特別是眼睛。最後是腋毛和下體的毛髮,生理學課上大家都知道,腋毛和下體的毛髮是第二性徵的標誌,這在遠古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衡量個體是否成熟的關鍵因素,因為在這個時代,誰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談情說愛。
當然,腋毛也有其他的用途,比如在草原上奔跑和打獵時,可以減少摩擦。
所有的生物都是為了更好地適應環境而進化,而人類也是一樣,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人類已經發展出了一個更高層次的文明,不管是完全的脫毛,抑或是保存特定的部分,都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也就是自然選擇。
關於人類的進化問題中,頭髮為何會變得如此之長?有人認為這是一種避暑的手段,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防禦性的措施,但人們似乎忘記了一點:那就是性狀不能變異遺傳,那是基因的事情。
不過,基因對性狀的影響是複雜的,並不是一把鑰匙就能打開一扇門那麼簡單,因此,這兩者之間的關係也不能混為一談。
在社會上,人們對進化有一個很廣泛的錯誤認識,認為自然選擇是為了「篩選出有利於個人生存的特徵」,例如:尖利的牙齒可以捕食,發達的犄角可以用來狩獵,強壯的肌肉可以鍛鍊身體,可以保護自己的身體,諸如此類。
由於性狀與環境有直接關係,而性狀不能直接傳給子代,而遺傳和變異的信息單元都是由基因決定的,因此,自然選擇的對象也就是基因。
性狀(character)是指生物的形態結構,生理特徵,行為習慣等具有的各種特徵。任何生物都有許許多多性狀。有的是形態特徵(如豌豆種子的顏色,形狀),有的是生理特徵(如人的ABO血型,植物的抗病性,耐寒性),有的是行為方式(如狗的攻擊性,服從性),等等。在孟德爾以後的遺傳學中把作為表型的顯示的各種遺傳性質稱為性狀。在諸多性狀中只著眼於一個性狀,即單位性狀進行遺傳學分析已成一種遺傳學研究中的常規手段。
對此,大家是怎麼看的呢?歡迎在評論區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