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亮為什麼敢跟濟公作對(誑語濟公三十九)
2023-04-14 15:12:06 1
每部小說故事都有反派人物,在濟公的故事中反派很多,而靈隱寺監寺廣亮卻是很特殊的一位。他不是小說中最壞的,也不是那種十惡不赦的人,卻是濟公故事中出現頻率最高的反派。他在靈隱寺地位很高,僅次於住持元空長老,因此有著很大的權力。他為人刻板,堅持要求濟公遵守佛門的清規戒律,而濟公又瘋瘋癲癲的任性妄為,所以兩人之間矛盾衝突很大。為了對付濟公,將濟公趕出靈隱寺,廣亮幹過不少缺德事,甚至有陷害和謀殺濟公的舉動,雖然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可他沒有受到任何追究。
元空長老對廣亮幹的事情心知肚明,可並沒有對他做任何追究,這一直是讓濟公故事的讀者們感到不平的。廣亮在故事中並不強大,但他的所作所為讓人厭惡和憎恨。濟公的粉絲們往往會期待廣亮能得到報應,然而廣亮卻成為故事中最為活躍的反派,沒有之一。對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讀者們有很多看法,卻很少有人能抓住其中的重點。實際上作者這麼設計並不是什麼劇情的需要,而是反應了古代社會寺廟中的一些權力架構。這種情節也體現出寺廟也是是非之地的觀點,表現出了寺廟中的爭權奪利和腐敗墮落。
中國古代的合法寺廟有兩種,一種是官辦的,另一眾是私人捐資修建的。無論是哪種寺廟,都需要由官方的佛教管理機構認證,並派遣人員管理。《西遊記》中唐僧在西天取經之前的職務是,"左僧綱,右僧綱,天下大闡都僧綱",這就是當時全國和尚的總頭領。中國古代的歷朝歷代都有這樣的角色,濟公所在的南宋也不例外。濟公故事中的靈隱寺是杭州大廟,住持和監寺都是朝廷管理佛教的部門派駐的,因此元空長老和廣亮兩人有著雙重的身份。他們的去留都不是寺廟僧人自己決定,而是需要報請上級機關。
一般而言住持的身份在在監寺之上,是寺廟中的領導者,而監寺則是負責管理寺廟庫房和庶務的僧人。在實踐過程中,住持往往和監寺形成默契,住持管理佛教事務,監寺管理俗家事務。如此一來,監寺在寺廟中掌控的資源就超過了住持,於是能夠掣肘住持管理寺廟的很多策略。
監寺在寺廟中主要的工作是管理僧人們生活的供需,也負責和官面上和俗家民間的交往活動,也包括寺廟產業的經營和收益管理。因此監寺在寺廟中掌控著經濟大權,在僧眾中有很大的影響力。濟公故事中廣亮能驅使廣惠、必清等僧人陷害濟公,其原因就在於此。
出於職責的考慮,寺廟中的監寺往往由本地僧人擔任,而住持則是選有德望的高僧前往。濟公故事中的靈隱寺住持元空長老,其原型是濟公的師父瞎堂慧遠禪師。他是南宋時代的佛門領袖,四川眉州人,因佛法精湛被派往各地為住持方丈。而濟公本身也不是杭州人,而是天台縣人,於國清寺出家,後來才在靈隱寺拜在慧遠禪師門下。所以對靈隱寺眾僧人而言,慧遠禪師和濟公都是外鄉人。《水滸傳》中就描述了五臺山僧人藉故欺負魯智深,可見當時寺廟中的派系鬥爭已非常激烈。濟公作為不受清規戒律的外鄉人,自然受到排斥和打壓。
慧遠禪師作為官方派駐的住持,本地僧人們還不敢又說侵犯。但濟公只是普通的僧人,廣亮等人便沒有什麼顧忌了。濟公能在靈隱寺呆那麼久,還是因為師父的庇佑。慧遠禪師圓寂以後,濟公就在靈隱寺呆不下去了。好在淨慈寺的住持德輝禪師是慧遠禪師好友,這才收留了濟公,讓他在廟中當了個書記僧。
廣亮等排斥濟公除了本地僧人的派系欺生以外,更大的原因是濟公多次破壞了廣亮等人的好事。我在以前的章節講過,古代的寺廟並不乾淨,存在很多腐敗墮落之處。這在佛教的《佛說滅盡經》也有提到,《西遊記》故事中更是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寺廟中的腐敗源頭往往就是監寺,廣亮就代表著這樣的角色。
故事中說廣亮一襲僧袍就價值四十兩銀子,這在當時可是杭州百姓二十個月的收入,由此可見他的墮落和貪婪。廣亮還在故事中大肆聚斂錢財,賄賂官員,甚至想要以金錢買通濟公,讓自己的師弟廣惠去別的寺廟當住持。這種給做法都是違反佛教戒律的,然而在靈隱寺中卻沒有能管他。濟公就找各種機會戳破廣亮貪婪的本質,破壞對手的計劃,讓廣亮恨之入骨。在火燒大悲樓的故事中,廣亮派必清在大悲樓放火,就是要殺人以絕後患。然而濟公佛法高深,從火災中全身而退,使得廣亮的陰謀敗露。
元空長老雖然知道火是廣亮找人放的,卻不處理廣亮,反而順著廣亮把責任推到濟公身上,讓濟公出去化緣重修大悲樓。這種處理既體現了元空長老的無奈,有表現了他對濟公的照顧。他作為外鄉人在靈隱寺當住持,對本地僧人的派系有所顧忌。而廣亮又是官方派駐的監寺,元空長老無法處置。這個事情鬧大了,他和濟公很可能被廣亮收買朝廷官員趕走。同時濟公的生命又受到威脅,他不能不管。他看似順著廣亮開脫責任,讓濟公對火災負責,實際上是藉故將濟公派出去,以躲避廣亮等人後面的陰謀陷害。
這種情況在古代寺廟中不少見,現代的寺廟中也經常爆出。只是現代的寺廟監寺不再具有太大的權力,寺廟本身的運營多委託給佛教管理機構和旅遊部門的官員,監寺利用財權驅使僧人的現象很少存在了。可這種利益的腐敗依舊存在,只不過從監寺轉移到別的人身上。
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寺廟也不例外。只要有利益存在,就會有人趨之若鶩,發生各種權利鬥爭和腐敗現象。儘管佛門弟子要求很高,但這對人性貪婪的管制似乎並無太大的效果。現在新聞中爆出各種旅遊區寺廟的亂象,就是這種人性腐敗貪婪的體現,也是佛教管理無力的表達。所以釋迦牟尼在《佛說滅盡經》中語言的那些情況,才在現代寺廟中一而再的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