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養性只為成為更好的自己(修心養性全在自己悟性高)
2023-04-15 08:39:04 2
修心養性只為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道德經》裡,老子貢虛靜極,守靜篤讓內心寧靜,平靜如水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一個人也就不會發怒暴跳如雷了學習《道德經》可以提高我們的悟性懂得做人的道理,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於修心養性只為成為更好的自己?下面內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修心養性只為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道德經》裡,老子貢虛靜極,守靜篤。讓內心寧靜,平靜如水。達到這種境界的時候,一個人也就不會發怒暴跳如雷了。學習《道德經》可以提高我們的悟性。懂得做人的道理。
《道德經》是修心養性的經典理論指導,提高個人修養,讓內心清淨,是古代聖王思想和道術的集大成者,更是一部修煉內聖外王之道的必備經典。五千餘字的《道德經》第八章言簡意賅。告訴我們做人做事的道理及為官之道,正善治,動善能。以「道」為體,以「德」為用,修心齊家治國平天下,無所不包,能夠指導我們從根源上、本質上、整體上去認知和把握世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道為根,德為本,萬物為末,萬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理解了「道「和」德」,就能理解萬事萬物流變的根本所在,從而做出更有益的抉擇。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這就是學習《道德經》的要義之所在!
2、如何學習《道德經》?
1、首先需要有興趣,帶著好奇求知心態去學習,反覆看,看譯文,反覆一句一句讀,做長期學的計劃,抱著空杯的心態,以明道為志,以求索為樂,反覆閱讀,讀出聲來。常讀常新,爭取量變到質變;2、注重義理和道術的探究。3、帶著問題去學習。三個問題:一是什麼、二為什麼、三怎麼用?有好奇心和求真欲望,學起來就會事半功倍。聯繫生活,工作,自然現象,社會生活來學習。才能領會每句話含義和精神所在。
在《道德經》裡,老子貢獻了大到治理國家的智慧,也貢獻了小到修身養性出世的精湛人身藝術。在第六十章提出,治大國,若烹小鮮。強調運用道來治理國家。老子長壽而終,信仰不死的道教徒將他這種神話為長生不老的化身,在老子看來。壽不是指身體上的,而是指一個人死後不被人們所遺忘。由此可以看出,老子雖然相信人可以長生或長久,但他確實沒有身體不死的想法。後來偉大領袖毛主席提出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毛澤東主席雖然離世多年,永遠活在中國人民的心裡,合乎道德生活方式,體現了一系列的養生修身的原則,他們都更源於偉大的道德本性。在這些原則中,老子要求人過一種十度。或節制的生活。腦子沒有直接使用節制或適度的概念,但它有去甚或去泰的說法,這就要求不要過度或過分。毛主席說艱苦樸素,生活中常穿舊補衣服。它十分符合節制或十度的開臉。人的生活願望無窮無盡,願望的滿足不是願望的減少,而是增長。而是常常願望的擴大和無休止的追逐,是人的身心疲憊不堪,不得安定。這也就是為什麼那些貪官貪得無厭的原因呢?因此,以前提倡幹部要政治學習的重要性。
老子觀察到上層社會或貴族階層生活富裕奢侈,他們拼命的消費或享用著一切,到了今天非常奢侈。《道德經》第53章描述說,「大道甚夷而民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
人不知生命機體的可承受性,不知身心需要寧靜,過度的消費,過度的競逐,生命的機能和身心的平衡就要被破壞。老子以朗朗上口的句式告誡說,五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心妨。(第十二章),目不暇接的華麗色彩,整耳欲聾的激昂旋律,應有盡有的美味兒佳餚,競奔追逐的射擊,令人垂涎三尺的財物和珠寶,我們看看美國的來頭計劃,就是用這種方式來麻痺中國人。毒害青年一代,不思進步,追求享樂。
在老子看來,都有害於人的身心健康,必須加以節制。在老子看來,合理的養生之道,是善於使用美好的事物,要避免對事物的過度使用,避免產生有害的結果。適度或節制的生活,不僅體現在合理的使用生活資源或消費上,也體現在善於吸取身心的精力,使生命處於旺盛或飽滿的狀態。
《道德經》第59章有一個稱之為「嗇」的概念,他的意思是愛惜或蓄養,要愛惜自己的身心。要有節制的生活。在老子看來,治理國家或修身養生,沒有比珍惜或保存自己的精力更好的方法了。只要奉行或實踐它,國家可以長治久安,人能夠長壽不老。老子說,治人事天,莫若嗇,夫為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
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道德經第五十九章》。
但一些人不懂得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常常不節制。常常熬夜,過度的消耗自己的身心,結果萎靡不振,未老先衰,容易發怒。人們只知道儲存或深藏財物,卻忽略了蓄養精力。人們不僅透支金錢,更透支自己的生命。得不嘗失。
老子以必然性的法則斷定說,聖愛必大費。《道德經》第四十四章,難道不是嗎?過度的迷戀就一定要有巨大的耗費。在名利與生命、生命與財物得到與失去之間,人們失去了判斷力,不知道輕重緩急,被物質所奴役,老子質問說:名與身貨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道德經》第四十四章,過度或過分的佔有消耗,源於人的生活欲求的無限性或不知足,這同人在所有方面的有限性極其不對稱。莊子也意識到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這種有限性同知識的無限性及其不對稱。這種有限性同知識的無限性不對稱。他感嘆說,我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老子的教導讓我們「學會放棄」。如果想無休止,無止境的的擁有,我們什麼也不能擁有。如果要貪得無厭地擁有,我們可能會失去更多。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多藏必厚亡」看看已經抓到的貪汙犯,財物沒收了,也就一無所有,身敗名裂!
老子不是佔有論者,他教導人們要給予,不要索取。這和毛澤東思想的《為人民服務》意思相同。他還使用了一個反常的邏輯,叫做給予別人的越多,自己得到的也就越多。聖人就懂得這一邏輯,聖人不疾,給以為人,己愈有,給予人多,自己獲得越多。這就是利他思想。今天仍有現實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