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後來怎麼死的(白起為何要自殺)
2023-04-14 16:04:50
白起,戰國四大名將之首,是秦國擴張戰爭中的主要將領,一生先後參與伊闕之戰、鄢郢戰役、長平之戰等多達十四次重要戰役,在其長達三十七年的軍旅生活中,破敵國百餘城池,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
白起從一個低級軍官,在與敵國的交戰之中,屢立奇功,以軍功受封「武安君」,可見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就算司馬遷在《史記》中亦稱讚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白起作為一個將領,已經將冷兵器時代的戰役戰術發展、運用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但就是這樣一位有著卓越領軍才能的將領,最終卻受了走狗之難,難免讓人唏噓。
白起死前,曾自問,「我何罪於天而至此哉?」又道:「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在白起而言,僅是這一條罪狀,便足以使他身首異處,他認為自己的死是罪有應得——恐怕其心情並非當日坑殺趙軍時一聲令下那麼簡單。從道義上來講,白起的做法的確不人道,處以極刑並不為過,他是寫實意義上的「一將功成萬骨枯」。據統計,秦國在其擴張、統一戰爭之中,殺敵近一百四十萬,白起一人獨佔九十五萬(其中包括對敵、坑殺降卒),他是堅定的鐵血主義實施者,在戰爭中追求的便是最大化的利益,最猛烈的對敵國的打擊手段及最大限度地消滅對方的有生力量。但這並非他取死之道,籠統一點來講,他在秦國擴張的過程中功勞過大,才是他從無到有踏出來的一條死路。
古人一直有諺語,「將在外君令不受」,這當然不僅僅是就戰機而論,行軍打仗,牽一髮而動全身,朝令夕改是兵家大忌。軍隊處於戰備狀態時,遠較和平時期消耗的資源更多,所以為了儘可能地減少消耗,無論是將領還是君王,都會希望能夠速戰速決,這就讓他們不能多帶累贅。在這裡,著名的有西楚霸王項羽破釜沉舟一事,他號令軍隊砸破做飯的鍋子,不止是為了切斷本身退路置之死地而後生,也是為了減少本部軍隊的累贅,所以他能夠在眾志成城之下一舉消滅秦軍的主力。我們不拿別的戰役來對比,以最為著名的長平之戰為代表,便可見那時候若非坑殺俘虜,秦軍所需要付出的代價。首先是四十萬俘虜的吃飯問題,然後是他們的居住等生活問題,再次是他們身為降卒,一有機會極有可能發生譁變,最後是他們行軍問題,所謂兵貴神速,二十萬人和四十萬人的移動速度,絕對是不同的,何況是裝下四十萬俘虜,若再遇上敵軍,引發軍隊譁變,恐怕一發而不可收。
秦軍長平之戰其間,其實也已經是舉全國之力,「王自至河內⋯⋯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 遮絕趙救及糧食」。這說明秦國當時的情況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樂觀,至少在兵源一項上,秦昭王已經是難以為繼。秦國又是作為這場戰役主動入侵的國家,秦軍實為越境而戰,戰線漫長,後勤是否能夠供應「海量」的物資是個問題,物資運輸時的安全保障又是個問題。如果留下四十萬的趙軍俘虜,被拖垮的恐怕不止是白起所率領的秦軍,也是其背後不可一世的秦國,殺俘對當權者來講可能是個艱難的選擇,卻是絕對正確、有利的抉擇。
秦軍與趙軍交戰,死的當然不止是趙國的子民,秦軍兵士的死亡是無可避免的。當然,不止是戰爭減員, 疾病、逃兵等因素,也能導致減員,不過這種比不上正面對敵來的損失。但考慮當時的環境,秦軍是無法獲得當地百姓的支持的,也就是說,秦軍士兵死一個就少一個,因此,作為這次戰役的將領,白起要考慮最大程度地節約秦軍的兵力,所以對戰俘這種潛在的敵人,他不敢掉以輕心。如果不坑殺戰俘,他不僅要抽調士兵來控制戰俘,甚至在有些時候還要加強看管,殺看起來是唯一可行的選擇了。《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 「起計曰: 『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
無論白起是出於怎樣的心理,如果秦國不想被拖垮,殺俘已經是唯一的出路。這就像一個死於心臟病的殺人犯,殺人,不是死因。白起手上沾染百萬血腥,他是該遭報應,但這不是他的死因。
班固在《漢書》提到,「昔白起為秦將,東破韓、魏,南拔郢都,應侯譖之,賜死杜郵」。應侯,就是範睢。班固認為範睢向秦昭王進了讒言,所以搞死了白起。這其實也是不現實的,白起一生徵戰近四十年,受到的詬病難道會很少?碰上範睢便是生死之劫?
其實範睢只能算是起了推動作用,真正唱主角兒的還是白起和秦昭王。秦昭王作為秦朝「集團」的老大,實在難以容忍手下的忤逆,以為沒有白起自己一樣能打仗,搞出個「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的結果,只得求白起出馬。而白起作為「戰神」,軍事目光更敏銳,他知道出軍無益,「行雖無功,得免於罪。雖不行無罪,不免於誅」,「寧伏受重誅而死,不忍為辱軍之將」——所以他就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