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12課(說文解字第289課細說)
2023-04-15 07:37:04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詩經·小雅·蓼莪(lù é)》:「顧我復我,出入腹我」中,「復」的意思是「反覆」,反覆本指由於內心無明確目標而無法取捨導致抉擇不定的狀況,在這裡指父母對孩子的照看,不停進進出出無法取捨(是放下孩子勞作呢,還是抱著孩子?),這裡的復,是我們今天要詳細講的漢字。
「復」在《說文解字》中,是「彳」部的一個漢字。「復」字在1986年的《簡化字總表》中列為「復」,而「復」是現代漢語常用字,而且,在《說文解字》「夂」部中另一「復」的寫法(讀作fú),字形寫法如下圖左上,最終也發展為「復」,實際上,今天這一課,解決了復的兩個《說文解字》所載字形:
(「復」的兩個來源)
因此,「復」是個重點漢字,需要著重記憶。其詳情如下:
復(復)。讀fù。《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復,往來也。從彳,復聲。」形聲字。上圖中的另一個寫法,《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行故道」,兩個寫法意義基本沒有差別,而且,從字形發展來看,甲骨文中,「復」即從「夂」部,「夂」本已有「行」的意義,所以「彳」是後來的累增義符。復的字形發展如圖:
(《字源》中載「復」的字形發展)
你看,早期的「復」,本來就沒有「彳」旁,是後來又加上的。
復的本義是返回;還。《爾雅·釋言》:「復,返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辵部》曰:返,還也。還,復也。皆訓往而仍來。」就是去了又回。《小爾雅·廣言》:「復,還也。」《易·泰》「無往不復。」比如《左傳·桓公五年》:「淳于公如曹,度其國危,遂不復。」杜預注稱:「國有危難,不能自安,故出朝而遂不還。」淳于公到了曹國。自己估計他的國家將發生危難,因此就沒有再回國了。再比如《楚辭·九章·哀郢》:「至今九年而不復。」即(屈原)在外邊過了九個年頭沒有回歸故國。
(長期流放中的屈原)
又可以指反覆。比如《詩經·小雅·蓼莪》:「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毛傳》稱:「復,反覆也。」指父母對孩子的照看,不停進進出出無法取捨導致抉擇不定(是放下孩子勞作呢,還是抱著孩子?)。
本義之外,復的用法還有很多,舉一些常用的說說:
(1)恢復;收復。比如《史記·平原君列傳》:「三去相,三復位。」指平原君擔任過趙惠文王和孝成王的宰相,曾經三次離開宰相職位,又三次官復原職。又比如唐元結《大唐中興頌》(學顏體字的一定臨過《大唐中興頌》的字帖):「其年復兩京,上皇還京師。」這裡的「復兩京」,指「安史之亂」後,官軍收復了長安和洛陽。
(顏真卿《大唐中興頌》局部)
(2)報復。比如《左傳·定公四年》:「(伍員)謂申包胥曰:『我必復楚國』」杜預注稱:「復,報也。」伍子胥逃亡的時候,對申包胥說:「我一定要報復(顛覆)楚國。」實際上,他最後真的報復了楚國。
(伍子胥像)
(3)報答。比如《漢書·匈奴傳下》:「以復天子厚恩。」顏師古註:「復亦報。」報答天子的厚恩。
(4)告訴;答覆。《小爾雅·廣言二》:「復,白也。」比如《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是以王辭而不復。」司馬貞《史記索隱》引郭璞曰:「復,答也。」指齊王沒有回答任何言辭。
(5)補償。《禮記·曾子問》:「除喪則不復昏禮乎?」鄭玄註:「復,猶償也。」大意是:(辦婚禮的時侯出現了喪事,先辦喪事),喪事過去之後還要再補辦婚禮嗎?
(6)實踐;履行。《論語·學而》:「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朱熹註:「復,踐言也。」守信接近於義,說的話一定要履行。
(孔子像)
(7)免除(賦稅徭役)。比如《墨子·號令》:「男女老小無分守者,人賜錢千,復之三歲。」不分男女老少參與防守的,不賜予官爵每人賞錢一千,免除三年賦稅。
(8)寬宥;優待。比如《呂氏春秋·當賞》:「故復右主然之罪。」指秦獻公赦免了右主然的罪。
(9)安寧;安撫。比如《左傳·昭公二十七年》:「季氏之復,天赦之也。」杜預註:「復猶安也。」季氏得到安撫,是上天赦免了他。
(10)古稱人死後招其魂歸來。就是招魂的稱呼,比如《禮記·檀弓下》:「復,盡愛之道也。」鄭玄註:「復謂招魂。」
(11)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坤上。《易·復》:「雷在地中,復。」一般認為復卦的解釋是震雷在地中微動,象徵陽氣「回復」。
(復卦的卦象)
(12)用作副詞,又有三種用法:
其一,表示重複或繼續,相當於「再」。比如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其二,表示反問或加強語氣。比如《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兒已薄祿相,幸復得此婦。」
其三,表示頻度,相當於「又」、「也」。比如陶淵明《讀山海經》:「不老復不死,萬歲如平常。」
(13)用作連詞。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又」、「與」。比如王維《雪中憶李楫》:「長安千門復萬戶,何處躞蹀(讀xiè dié)黃金羈。」
(14)用作助詞。起補充或調節音節的作用。比如《木蘭詩》:「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又比如杜甫《贈衛八處士》:「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今夕復何夕?共此燈燭光)
(15)用於地名。其一,湖北省沔陽縣西。《集韻·屋韻》:「復,州名。」;其二、就是現在遼寧省復縣。
(16)此外,復還通「複、覆、腹」等字,各取所通字字義,此不詳述。
復還是姓氏,《正字通》有載。《左傳》《史記》裡都記載有姓復的人。
復的小篆寫法如圖:
(復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89,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