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門檻效應是什麼(不好意思是成功的絆腳石)
2023-04-15 03:45:31
了解「登門檻效應」 20世紀60年代的一天,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帕羅阿爾託市,一個年輕人一 大早就來到居民區,挨家挨戶地按門鈴,自我介紹是「社區安全駕駛公民活動』 的代表。他既不推銷商品,也不做其他宣傳,而是提出了一個荒唐的要求:允 許其在該家前院的草坪裡放置一塊牌子,上面寫上「小心駕駛」的字樣。 之所以說該要求荒唐,是因為從其所拍攝的照片上可以看出,本來綠茵茵 的草坪被一塊巨大的標誌牌遮擋了一半,漂亮的大房子也被「小心駕駛」幾個 血紅血紅、歪歪扭扭的大字「襯託」得不倫不類。幾天下來,這個年輕人差不 多跑了100戶居民,結果有65%左右的居民不同意,35%左右的居民同意。 明知道在草坪上豎這麼一塊大牌子會破壞庭院的環境,為什麼還有35%的 居民表示願意呢?研究者調出一個月前的實驗數據,從中發現了某些規律。
原 來一個月前,另一位年輕人自稱是「交通安全居委會」的志願者,也敲開了 這100戶居民的門,請求在他們院中豎立一塊標誌牌,標誌牌只有8平方釐米大 小,上面「安全駕駛」幾個字字體工整、色彩柔和。 結果,當時差不多有一半的居民同意,一半的居民不同意。經過數據分 析,研究者發現,在上一次同意豎立小標誌牌的居民中,這次有55%表示贊 同。而在上次不同意豎立標誌牌的居民中,這次只有17%的居民贊同。 這項實驗開始於1966年,此後,人們又進行過多次類似的上門實驗。他們 上門實驗並不是對汽車安全駕駛之類的事情感興趣,而是想探究這些勸說方法 為什麼會奏效。 經過多年的實驗研究後,他們得出結論:認同較小請求的人往往將自己看 做一個樂於助人或樂善好施者,而這種自我感覺使其在下一次被要求更多的情 況下仍願意提供幫助。
這一辦法後來為融資者所大量運用,他們總是在第一次 上門時求取一點點,而後再來求取更大的份額,結果是屢試不爽,收益多多。 直到今天,一些金融機構仍然在玩弄著這套把戲:什麼金卡、銀卡,透 支消費,刷卡送保險等,先用一些小恩小惠將你引誘過來,然後再將你徹底套 牢。當然,有時雙方是共贏的,但對不知道這個遊戲規則的消費者來說,結果 可能是殘酷的。 個人如果接受了別人的一個小要求,那麼別人在此基礎上再提一個更 高點兒的要求,這個人也會傾向於接受。我們把這叫做「登門檻效應」,也叫 「得寸進尺效應」。 其實生活當中,我們很容易被「得寸進尺」,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的「不 好意思」拒絕,從而導致自己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
那麼為什麼我們在答應了小要求後,更容易接受大要求呢? 心理學家認為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和自我概念都有一定的連續性,也就 是說每個人都會對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一個判斷,然後就會做這種人應該做的 事。別人有求於你,而你也因為是小小要求便「不好意思」拒絕,便接受了, 而在你接受之後絕對會產生自己很樂於助人的「幻覺」,再考慮大要求時,往 往就不願意讓這種樂於助人的「幻覺」破滅,也就「不好意思」再拒絕了,心 理學上叫做「認知不協調」。那些在商場裡被人拉去做美容的女士,開始聽人 家說自己的皮膚問題時顯得對自己的形象很關心,於是去做了免費的面膜。後 來被人家慫恿買化妝品、辦會員卡,為了顯得自己愛護皮膚大於愛護鈔票,是 為了美容而不是為了免費的面膜,她們就讓商家「得寸進尺」了。 如何做到不被「得寸進尺」,其實並不難,可以嘗試應用以下這些策略;
(1)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記住「天上不會掉餡餅」,該拒之門外就要 果斷地拒之門外。在心理學上,「不好意思」是一種無法確定的情緒,這個情 緒會被別人操縱,最終使你作出被動的選擇,從而導致你的利益受損。 (2)避免愚味的一致性。「承諾一致性原理」就是一旦我們作出了一個 決定,或選擇了一個立場,就會有發自內心以及來自外部的壓力來迫使我們與 此保持一致。在大多數情況下,「保持一致」都是一種最具適應性、最受尊重 的行為,「前後不一」通常被認為是不良的品行。美國作家曾說過:「愚味的 一致性是小心眼中的妖精。」隨著事情的進展,一旦發現自己的利益將會受損 時,就不能再堅持這一原則,否則就是愚味的。 (3)給自己定一個底限。「底限」即最低的條件或限度。做事一定要有 底限,超出底限要堅決地說「不」,不可總是「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不能總 是一味地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否則,利益受損的永遠是自己。 (4)不輕易承諾,三思而後行。在我們開口說話之前一定要慎重思考 三思而後行,切不可輕易作出承諾。對於自己根本就沒有能力做,不打算做或 不應該做的事情,絕不能去承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