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堅硬的水滴狀的玻璃球(世界上最小的大冒險)
2023-04-15 05:06:48 1
這是因為節目裡的一種「連鎖反應裝置」玩法,實在太有趣了。
這種裝置和欄目同名,也是欄目的標誌性環節,經常出現在開頭和結尾, 它會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由一個點觸發各種連鎖反應:
所有裝置都是一頓操作猛如虎,最終只是為觀眾展示自己的欄目名字:ピタゴラスイッチ,也就是畢達哥拉斯裝置。
其名場面之一,則是《畢達哥拉斯裝置》特別篇中的三個彈珠的大冒險,感覺三位主演快成精了。
綠色的彈珠叫B太、黃色的叫B郎,紅色的是主角,叫B助。看著就像是從紅綠燈上扣來下的三兄弟:
三兄弟生活在平平安安的日本某村莊的,但突然有一天,B太、B郎都被被壞人抓走了,這對 B助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整個珠都不好了:
於是小彈珠B助就踏上了拯救兄弟的大冒險。先是乘坐滑索,潛入敵軍大本營:
然後一路飛簷走壁,前往兄弟被困地點。看看這個大跳,乾淨利索:
潛入過程現象環生,原本還算順利的B助不小心觸發機關,被扣在了杯子下:
幸運的是,支撐平臺的多米諾骨牌倒了,於是B助順利逃脫,並且搭乘電梯,繼續前進:
總算看到兩兄弟被關押的地方,B助想都不想,大喊一聲「哪路託」,對著前方的障礙就撞了過去,並且順利解救了它們:
逃命路上,遇到獄警大黑,三人一個急轉彎從小路繞到一樓,大黑剎車不及掉入陷坑,擺脫追擊的三兄弟立刻搭乘電梯繼續逃亡:
結果一個不留神,兩個豬隊友不僅掉入陷阱,好在B助身手了得,救援及時,最終駕車逃出生天:
最後三兄弟一個大蹦,回到了家中:
三個彈珠配合各種機關,上演了一場追逐好戲,視頻不長,帶著BGM看更為刺激:
儘管整個「潛入——營救——逃亡」的過程曲折不斷,跌宕起伏,但除了開頭「B助」坐上纜車,過程中沒再有任何人為助力,全憑機關的精妙設計,讓人不服不行。
而這也正是《畢達哥拉斯裝置》的魅力所在:
腦洞大,手活好。
不過說到這裡,對這類裝置玩法有了解同學一定想到了「魯布戈德堡裝置」,它由美國漫畫家魯布戈德創造, 而叫法不同可能是和不同文化下最具影響力的作者有關。
除了美國,同類裝置在英國有一種叫法為「Heath Robinson裝置」,丹麥也有一種叫法「Storm p machines」,名字都是源於各自相關的漫畫作者。
不過說來說去,這些裝置都有一個共性:
用最複雜的手法,做最簡單的事。
就像前文提及的,「畢達哥拉斯裝置」就是用最花哨的方式展示節目名字:「ピタゴラスイッチ」,或者展示第一個字「ピ」。
其過程均極為精彩。
像是下面這組,用磁鐵石滑行,碰撞小球,然後改變小球軌跡,再觸碰滾輪滑動前進:
接著小滾輪觸發機關,讓大圓盤滾動,觸發新機關,彈出一個小彈珠,走岔路觸發多米諾骨牌:
骨牌倒塌後,最終讓黃色盒子倒地時再次觸發機關,讓鋸齒紙板開始像傳送帶一樣移動,接著鍋就像是沸騰了一樣,彈出了帶有欄目名字的桌球:
下面的彎道漂移也很巧妙。小彈珠滾動,墜落後觸碰黑色圓柱體:
然後它就像AE86一樣,過彎轉向:
最終觸發一系列機關,找到欄目名字:
更精妙的是下面這個,關鍵詞是「彈射」。
紅色彈珠觸發機關,彈出黃球,再觸發機關,彈出橙色球,再觸發「投石車」,擊中多米諾骨牌,啟動黑色球:
然後就是幾根螺絲之間的精妙擺放,完成相互碰撞,又一次亮出 欄目名字:
另外,你永遠猜不到欄目的名字可以有幾種出現方式。
它有可能藏在蛋裡:
也有可能被放在管道中:
放在鍋蓋上:
你以為紙上是個圈,但其實是欄目的名字。
一錘子被砸出來:
寫在球上,但只有飛起來的時候,才被發現:
自己旋轉七周半,穩健落地:
藏在撲克中,被小車利用摩擦力,像刨坑一樣挖出來:
你以為自己看到了終點,但其實終點還沒到來:
看完就一個感覺:
當然,「畢達哥拉斯裝置」的設計難度很高,不僅需要有嚴謹的構思,同時也要具備足夠的科學知識。很多時候,想和做,完全不是一回事。
例如想要推動方塊掉進坑裡,結果是卡主了:
正確的做法是,前面放一塊橡皮:
彈珠想要被反彈進隧道裡,光放一個障礙物可不行:
障礙物的尺寸很有講究:
因此,每一次擺放都要經歷多次失敗與嘗試,據了解下面這套裝置,嘗試了上百次才最後成功:
而就在這樣的難度下,《畢達哥拉斯裝置》玩出了很多極富創意的鏡頭。
便籤像是人一樣在走路:
一步一個腳印,走向終點:
還記得三維彈珠麼?自動機械比我手動玩得都好:
秋名山·膠帶的高級過彎技巧:
通過連鎖反應,讓塑膠手套活過來:
一路看下來,這欄目就像是解謎遊戲一樣,結尾猜不透, 一環扣一環。
所以,一個兒童節目做得這麼燒腦,真不怕小朋友的問號多到爆炸?日本人可真是會玩。
(文中圖片素材均來源自網絡,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