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個螺螄粉被罵了一整天(螺螄粉網紅桶)
2023-04-15 07:59:27 2
螺螄粉、網紅桶、融安金桔、扣肉、燈籠、芹菜……
車站春運行李裝滿溫暖親情
一名身穿侗族傳統民族服裝的女乘客,她的行李中裝著新買的電熨鬥和臘肉等物。 記者岑琴 攝
廣西新聞網-南國今報記者巴方 卿要林 岑琴 黃真真 策劃:劉山 統籌:陳楓 劉山
2019年春節已經進入倒計時,不少在外打拼的遊子正踏上回家的旅途。春節,這一年一度的人口大遷徙活動,讓歸家心切的人們巴不得把這一整年的愛意,都裝滿在行囊裡。2月2日,今報記者前往柳州火車站、汽車總站,看看即將從柳州出發返鄉的旅客行囊裡,都裝了些啥?
1 「網紅桶」 裝著團圓夢
什麼是網紅桶?其實就是一個塑料的塗料桶而已,因為前幾天的一部6分鐘短片《一個桶》,火遍朋友圈成為新一代「網紅」。這個桶用處極大,可裝行李、可當馬扎,盛水、盛米、盛麵粉,還能當禮物送人,可謂是春運神器。
在柳州火車站,一位小哥就帶了上十個塗料桶回家。他說這些桶不用花錢,工地上當垃圾,但是帶回家就很實用,裝什麼都可以,父母特別喜歡,所以自己早早就開始收集,「攢了這一堆,家裡人都會搶著要呢」。
一位從柳州回融水的大哥,扛著大包小包走進汽車總站,其中也有一隻「網紅桶」。他告訴記者,這次回家,他帶了水果、新鮮豬肉和飲料。這豬可不是市場上賣的豬,而是朋友養的豬,肉質好著呢,所以他特意帶了10斤打算回家給家人做扣肉。為了方便坐車,於是拿了只塑料桶專門裝起來。
桶在,家就不遠。小小一個桶,裝載著團圓的夢!他們的桶裡,更是盛滿了對家人的思念和牽掛……
2 螺螄粉成「最紅主角」
在柳州,螺螄粉是繞不開的話題。在返鄉人的行李中,螺螄粉也是當仁不讓的「最紅主角」。在採訪過程中,記者發現,各種品牌的螺螄粉出鏡率最高,不愧是柳州的第一網紅。
剛剛進入柳州火車站候車大廳,一對匆匆而過的夫婦引起了記者注意。除了大小四個包,他們還帶著三箱螺螄粉。「這是準備帶回湖南給父母嘗嘗的,我們在這裡打工,肯定要帶點這裡的特產回去。」這對夫婦笑著說。另外兩個來柳州旅遊的四川姑娘,儘管吃慣了川味小面,但螺螄粉也徵服了她們的味蕾,所以也專門買了兩件帶回去。
火車站進站口的取票機前,正在整理行李的張先生帶的年貨可不少,他說準備跟老伴前往廣州的朋友家過年。除了專門託朋友在桂林荔浦買了10多個當地正宗的荔浦芋頭,他還給廣州的朋友準備了柳州特產螺螄粉。張說,這些是我們廣西特產,廣州朋友沒嘗過,帶過去給他們嘗嘗。
昨日上午,柳州火車站回家過年的旅客拖著大包小包,裡面都是愛心滿滿的各種食品和禮物。 記者卿要林 攝
3 「反向春運」帶上父母手藝
與往年春運有所不同的是,今年的春運更多的是「反向春運」。在擁擠嘈雜的車站,隨處可見滿頭華發的老人,背著沉重的行李,為了相聚團圓,正趕赴兒女的工作地。
一對60多歲的老夫妻,除了背著換洗的衣服,還扛著一個大紙箱。紙箱裡是滿滿一箱他們親手種的芹菜,又香又嫩;手裡還拎著一個很大的塑膠袋,裡面是煮熟的羊肉,分裝成4小袋,「我們的兒女在貴港工作,我們準備去看他們,家裡人多,要多點帶肉和菜。」這對老夫妻說。
一位90歲的老奶奶,在兒子媳婦的帶領下準備去南寧看望孫女。他們的行李不少,除了一箱螺螄粉,還用小行李車拉著兩個紙箱,裡面塞得滿滿的都是兒媳親手包的粽子、煮熟的豆腐丸子,還有幾碗扣肉,這些全都是孫女愛吃的。因為塞得太滿,他們都不敢輕易打開,怕打開就沒法塞回去了。
火車站進站口,一位頭髮花白的阿婆引起記者注意。阿婆手裡提著一盒桂平五穀米粉。阿婆說,桂平米粉可好吃了,她準備搭動車去北京,這盒米粉,是給在北京的兒子帶去的。
4 廣西水果受青睞
記者注意到,在歸家旅客的行囊中,廣西的水果挺受歡迎,算得上年貨大軍裡的主角之一。
正在柳州火車站候車的何先生準備回蘭州,這次回老家過年,他買了兩箱廣西馬山縣的沃柑帶回去。何說,廣西的沃柑很好吃,在蘭州買不到。
人群中,一名男子腳步匆匆地走向取票機,他手裡提著一大袋沉甸甸的柚子。這位旅客告訴記者,他姓金,準備從柳州搭動車回浙江。金說,這次他提了8個柚子回家,柚子是朋友送的,打算帶回老家跟朋友一起分享。雖然提起來很沉,但回家的路上心情愉悅,累並快樂著。
另一名旅客易先生剛從桂林坐動車到達柳州,馬上轉車要去金城江。他的行李箱上架著一大箱橘子。易說,這是桂林特產砂糖橘,是他自己種的,果特別新鮮,打算帶回金城江給家人嘗嘗。
一位回河池的大姐,自己一個人乘大巴回家,除了一個大行李箱,還拎了三個不小的紙箱,裡面裝著融安金桔。她說自己在融安工作,當地的特產就是金桔,這果在河池沒有賣,所以回家特地帶回去,讓家人嘗一嘗。
5 只帶「平安」和「心意」
各式各樣的行李組合在一起,儼然一個春運雜貨鋪。雖然它們樣式不同、內容不一,但都有一個同樣的目的地——那就是家鄉。
一位看上去面容有些滄桑的農民工,他的行李裡面沒有年貨,他小心守候的大紙箱裡,都是他常用的工具。他是做建築的,沒有工具就不能幹活。對他來說,只要有手藝,有工具,走到哪裡都有飯吃。
此外記者也留意到,在出行的人當中,也有人「甩手甩腳」輕鬆得很,除了隨身一個小包,啥行李也不帶,「家裡啥也不缺,東西隨時能買,沒必要大老遠重重地扛回去」。
對於新年準備的年貨,一位回賓陽的大媽感慨地說,現在生活好過了,過年的東西應有盡有,兒子給她準備了新衣服和大禮包。她說,不在乎東西的多少,心意到就行了。
正在柳州火車站候車室外等待進站的黎先生,準備回賓陽老家過年。他給老家人帶的禮物比較特別,是一壺花生油和瓜子、花生。黎說,他平時在外打工,春節到了,老家人不在乎禮物貴重,心意到,才是他們最開心的。
6 「五花八門」 承載中國式親情
一對正在低頭玩手機的年輕夫婦,腳邊放著兩件堅果禮盒,這是他們準備帶回去給長輩的見面禮。可能是因為如今的堅果包裝夠精美,花樣組合多,拿著也不重手,所以帶著堅果禮盒的旅客也不少。
曲奇餅乾、旺旺禮包出鏡率也高,行程範圍在區內的不少人還把單位發的米、油以及乾鮮山貨年貨禮包,統統帶回老家,省得自己再費時間去準備禮物,覺得這樣很省心。
一個小夥子的禮物在人群中很是惹眼,是一輛紅色火焰紋平衡車,「準備帶回貴港送給我小侄子的,花了1800元買的。」另一個穿藍色羽絨服的男生帶的行李鼓鼓的,一問才知裡面裝著一大袋燈籠和掛曆。原來親友在鄉下委託他從柳州買一些質量好的大燈籠回鄉,元宵節的時候可以在鄉親們面前露臉,掛曆要看一年,當然是大地方出品更加有面子。
在柳州汽車總站,一位和兒子一起回三江過年的大姐,穿著侗族傳統民族服裝,在旅客當中很顯眼。她的行李裡裝著新買的電熨鬥和排釘,還裝了一麻袋的臘肉。她說自己喜歡做衣服,所以過年專門買了熨鬥帶回三江。
《舌尖上的中國》的開篇語是這麼說的:「家,生命開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簷下,他們生火、做飯,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平淡無奇的鍋碗瓢盆中,盛滿的是中國式的人生;大包小袋的行囊裡,裝載的是中國式的親情。瓜果特產,都是心意;雞鴨魚肉,全是真情。那個人有多愛你,都藏在他的行李箱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