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諸侯王墓出土兵器(漢代大墓出土神兵利器)
2023-04-14 13:52:17 1
1、離奇的案件,神秘的龍塘2009年一月的一天,江蘇盱眙縣民警接到群眾舉報。
報案人說,在郊區的一個廢棄廠房裡,停了一輛白色轎車,車後座上躺著一個人,幾天來一動不動,非常可疑。
警方到達現場後,發現車上的中年男子已經死亡。除此之外,在轎車的後備箱裡又發現了另一具屍體。
通過仔細的檢查,民警們發現,這兩具屍體上並沒有明顯的外傷。然而,一個小細節卻引起了辦案人員的警覺。
原來,在兩具屍體上的鞋子上,都沾滿了一種比較罕見的泥土,白膏泥。
而這種泥土,一般只會出現在一些古代高等級的墓葬之中。
根據這一信息,民警們初步判斷,這可能是一起由盜墓引起的死亡事件。
而且,轎車也必然不是案件發生的第一現場。
那麼,第一現場在什麼地方呢?盜墓團夥中的其他人又在哪裡?是否有文物失竊、流出?
案件的偵破迫在眉睫。
隨後,通過對白色轎車的緊急調查,警方很快就確定了轎車車主。
在通過一系列緊鑼密鼓的部署之下,很快就把這個盜墓團夥的其他成員一網打盡。
通過突擊審訊,警方很快就摸清了整個案件的來龍去脈。
這個盜墓團夥共有16人,1月4號那天,他們在團伙頭目選定的「大吉之日」實施盜墓。
但沒想到的是,盜墓過程中發生了意外,兩名成員由於缺氧當場死亡,被同夥就地掩埋,
另外兩個昏迷不醒,在隨後的送醫途中也很快死亡。
而之前選日子的盜墓頭目,也恰恰就在其中。
見到這種情形,其他同夥慌忙棄車逃跑,也就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另外,據盜墓成員交代,他們這次盜墓的地點,是在江蘇盱眙縣東部的大雲山上。
盜墓團夥提到的這座大雲山,在當地很是有名。
它海拔只有73.6米,卻是方圓幾十公裡內最高的山。
而且,更重要的是,從古至今,在當地一直都流傳著一個傳聞。
說這座山上有一座漢墓。
更為離奇的是,在大雲山山頂上有一個不起眼的小水塘,十裡八村的村民們都稱之為「龍塘」。
之前那夥盜墓賊打下的盜洞,正好就在龍塘旁邊。
盜墓賊的供述和當地流傳的傳說,引起了考古部門的高度重視。
通過探測,考古人員們發現,這些盜墓賊們發掘的盜洞很是特殊,
並不是那種常見的直上直下,而是垂直向下打了十幾米後,又拐彎橫向打了十幾米。
也就是說,這夥盜墓賊判斷,墓室的位置正好在「龍塘」的正下方!
為什麼要把墓葬選在水塘之下呢,這樣的安排,是剛好碰巧,還是設計者的有意為之呢?
「龍塘」這個名號,是否也說明了,小小的水塘底下躺著一位大人物呢?
層層迷霧,籠罩著這座看上去並不起眼的大雲山。
2、400平米的驚天大盜洞很快,經過國家文物局批准之後,對大雲山墓葬的搶救性發掘,正式展開!
在經過歷時一年的考古勘探之後,考古隊發現,整個大雲山山頂,居然分布著大大小小几十個墓葬!
其中主墓有3座,近40座陪葬墓和4個陪葬坑。
除了三座大型主墓之外,其餘的墓葬均屬於陪葬墓性質。
陵園總面積更是達到了25萬平方米,相當於35個標準的足球場那麼大,
從規模和零星的表面證據來看,這應該是一座規劃嚴密的、漢代諸侯王級別的高等級墓葬群。
除此之外,把龍塘水抽乾之後,考古人員們還發現,位於龍塘下的一號主墓葬,是一座深20米,長寬近200米長的,
帶有兩條墓道的、典型的古代中字形大墓,這個情況也證實了專家們之前關於「王陵」的判斷。
在我國古代,有著一套完整而嚴密的身份等級制度,每個人的墓葬結構和形制,往往需要跟他的身份相匹配。
帝王級別的墓葬,通常是一個亞字形的外觀,帶有四條墓道。
諸侯王級別的墓葬,帶兩條墓道,呈一個中字形的外形。
而侯級的墓葬,通常只能有一條墓道,被稱為「甲字形」。
眾所周知,漢代是一個盛行厚葬的朝代,像諸侯王這種高等級的墓葬,下面的隨葬品一定會非常豐富。
看著眼前這座帶有兩條墓道的中字形大墓,考古隊員們摩拳擦掌的同時,心情也是既緊張又興奮,這樣一座完整的漢代諸侯王級別的大墓,在國內還是頭一回!
然而,隨著發掘的不斷深入進行,考古隊員們原本激動的心情,卻在不斷往下沉。
打開一號墓後,主墓室內不僅是隨葬品空空如也,而且還是到處一片狼藉,就連棺蓋都被挪出了十幾米遠。
很明顯,這個墓曾經被嚴重盜過,而且還是在不同時期多次盜掘。
考古人員甚至還從塘底,發現了魏晉、唐代、宋代等各時期的盜墓工具。
另外,綜合了現場的各種跡象後,專家們震驚地發現,就連墓葬上面的龍塘都不是天然形成的,
龍塘本身,就是一個由盜墓賊留下的巨大的盜洞所形成的!
也就是說,一號墓曾經被整體挖開過。
這個巨大的盜洞,面積足足有400平方米,後來才逐漸形成了一個所謂的「龍塘」。
到底是什麼人,有如此大的能量和膽量,把盜墓這種見不得光的事,竟然能做到這種「規模」?
通過研究現場遺留下來的盜墓工具,再結合當地符合條件的歷史資料,專家們最後發現,
能把盜墓做到這種規模,而又符合歷史記載的,只可能是一個人,那就是摸金校尉的祖師爺---魏武帝曹操!
一號墓初次被盜的時間,發生在東漢末年到魏晉這段時間裡,而盱眙縣這個地方,在歷史上曾經長時間被曹魏集團所佔據。
再結合這麼大的盜墓規模必然與軍隊有關,而曹老闆在這方面又是「劣跡斑斑」,那麼專家們得出這個結論,似乎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既然是曹操派軍隊幹的這事,那一號墓裡的一片狼藉和上面的巨大盜洞,也就有了合理的解釋。
既然是曹操出手,那這座諸侯王級別的漢代大墓,從裡到外,估計也已經被盜的乾乾淨淨了吧?
然而,就在考古人員們心情跌倒谷底的時候,一件意外發現的東西,再次點燃了大家的希望。
在清理墓室的外迴廊部分時,工作人員在泥土中偶然發現了一件鎏金銅虎。
緊接著,越來越多的珍貴器物被接連發現。
原來,一號墓的主墓室雖然被盜掘一空,但外迴廊的部分,卻奇蹟一般的被完整的保存了下來!
為什麼會這樣呢?
通過研究,專家們發現,外迴廊原本應該是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擺放的是按比例縮小的明器,專門用於陪葬。
而下層,則是分區擺滿了密密麻麻的實用器,包括沐浴用品區、音樂用具區、食器區、錢幣區等等。
專家分析,正是這種上下分層的設計,才讓外迴廊的隨葬品躲過了歷次洗劫。
原來的上下層是用木板隔開的,當首批盜墓賊進入墓室的時候,當時的木板已經因為腐朽完全坍塌,
因此盜墓賊只看到了位於上面的明器,覺得沒什麼價值,所以就沒有繼續往下盜掘。
所以,就像漢昏侯大墓那樣,在各種機緣巧合之下,才有了我們現在出土的,這一萬多件劫後餘生的漢代文物。
3、大雲山奇珍和神秘的墓主人大雲山漢墓出土的文物有一萬多件,主要集中於一號墓的外迴廊和部分陪葬墓中,包括銅器、玉器、漆器、陶器,其中不乏各類精美絕倫的精品。
一套完整的青銅編鐘,駱駝為足,頂端裝飾有龍首銀壁,銀壁周身遍布著各種造型精美的花紋。
暗花紋銅矛,不僅鋒利無比,表面還裝飾有各種不規則的暗花紋圖案,工藝高超。
更神奇的是,這種暗花紋雖然可以看得見,但是卻摸不到、抹不掉,工藝之高,甚至超過了之前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和吳王夫差矛,堪稱就是古代版的「黑科技」。
世間罕見的水晶帶勾,含有「長毋相忘」四字的銀質帶勾。
還有大量各種造型的錯金銀器物,比如錯金銀銅虎鎮,鎏金銀銅象,鎏金犀牛等等。
5格銅鼎:內部有5個分割,作用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火鍋。
另外,漢代貴族通常都很重視儀容,這一點在出土文物裡也有所體現。
專家們在一個化妝奩盒裡發現了各種用途的化妝品,其中還有一塊魚形,推測是用來磨麵部,作用是為了使皮膚光亮。
甚至還出土了一套沐浴用品,包括四塊不同質地粗細不同的搓澡石。
一號墓裡還出土了幾件古代情趣用品--銅祖,這讓現場的考古專家們略顯尷尬。
另外,在被盜嚴重的二號王后墓裡,還出土了許多玉棺的殘片。
這種玉棺甚至比金縷玉衣的規格還高,往往是天子專屬,在我國出土的文物中目前只有三件。
在清理倖存文物的過程中,時間轉眼來到了2012年10月,發掘工作已經接近尾聲,但令人遺憾的是,此時依然不能確定墓主人的身份。
對考古人員來說,即便發掘出來的文物再怎麼多、怎麼珍貴,但如果不能確定墓主人的真實身份,在考古工作中,這始終都是一個很大的遺憾。
然而,就像之前一樣,正當考古專家們深感遺憾的時候,一件不起眼的小東西的出現,卻為專家們帶來了至關重要的信息。
專家們在清理南迴廊底層的淤泥時,偶然發現了一塊比較硬的泥巴。
經過仔細清理後,發現竟然是一塊封泥,上面刻有四個字的銘文---江都食長。
就是這塊小小的封泥,為專家們指明了方向,一號墓的墓主人應該是漢代的一位江都王。
隨後,通過墓葬中的黃腸題湊和金縷玉衣殘片,再結合明器上的紀年交叉印證,
結合史料對比,這位諸侯王級別的墓主人,最後被確定為西漢第一代江都王---劉非!
4、劉非其人劉非是漢景帝的第三個兒子,是漢武帝劉徹同父異母的哥哥。
歷史記載,劉非從小天生神力,英勇非凡。雖然出生在帝王世家,但卻在15歲那年,硬是憑著自己的軍事才能一戰成名。
漢景帝時期,西漢王朝爆發了著名的七王之亂。
當時,只有15歲的劉非向自己的父親漢景帝主動請纓,請求皇帝允許自己率軍出徵,攻打叛軍中最為強大的吳國。
雖然漢景帝知道這個三兒子從小就勇武果決,但他畢竟年紀不大,也沒有帶兵打仗的經驗。
但正所謂「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思量想去之後,漢景帝還是決定放手一搏,他賜給劉非一枚將軍大印,派他去討伐吳國。
15歲的劉非,也確實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他在戰場上有勇有謀,衝鋒陷陣,第二年把吳國叛軍一舉殲滅。
七國平定之後,大喜過望的漢景帝封劉非為江都王,派他去治理原來屬於吳國的封地。
不僅如此,為了表彰劉非的功績,漢景帝還賞賜給劉非天子旌旗,對他的種種待遇也遠超一般的諸侯王。
史書記載,除了徵戰之外,閒暇的時候,劉非還喜歡馴養猛獸和一些大型動物,這些喜好也都體現在了他的隨葬品上面。
在他的出土隨葬品中,數量最多的就是各類兵器和戰車,幾乎覆蓋了漢代當時全部的兵器形制。
此外,隨葬品中還有很多各種動物造型的器物,比如前面提到的鎏金的大象、犀牛、老虎、熊等等,很多明顯帶有異域特色的大型動物,在其他西漢墓葬中幾乎看不到。
史書中關於江都王劉非的記錄寥寥無幾,但對於他兒子--第二代江都王劉建的記載,卻有很多篇幅。
劉建從小在王宮長大,驕奢淫逸、無惡不作,繼位後更是幹過不少令人髮指的荒唐事。
他曾經專門扒了宮女的衣服,讓她們趴在樹上,十天不給吃的。
讓宮女們跟動物交配,想看看會生下什麼東西。
還把不會遊泳的隨從扔在湖裡,眼睜睜看著他們淹死等等。
這些看上去毫無人性的行為,不僅沒有滿足劉建那顆荒淫腐朽的內心,反而還更加助長了他的囂張氣焰。
在位6年後,劉建打算效仿當年的七王之亂舉兵謀反,後來卻因為事情敗露,害怕受到漢武帝的懲罰而倉皇自殺。
除了江都王父子之外,在劉非的40座嬪妃墓中,有一位淖姬也在史書中留下了不少的記載。
史書裡的淖姬天生麗質,但卻命運多舛。
作為受寵的姬妾,在江都王劉非過世後,她曾經被二代江都王劉建霸佔了很長時間。
在江都國被滅之後,她又輾轉流落到了邯鄲,被劉非的義弟趙王劉彭祖所寵幸。
令人沒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位經歷坎坷的女子,在過世後,竟然又兜兜轉轉,回到了第一任丈夫劉非的身邊。
這該說是她的幸運呢,還是不幸呢?
對此大家怎麼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