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經典(冷門甲骨代有傳承)
2023-04-14 11:37:44 2
甲骨文是我國商朝晚期(公元前13—公元前11世紀) 使用的佔卜記事文字,由於典籍失載,所以商紂王被周武王在「甲子朝」一個早上打敗以後,失國埋卜,甲骨文被深埋在殷都廢墟下再也不復為人所知。雖然自隋代直至明朝,也屢有甲骨在動土時被翻出,但因無人識其真面目而再次被棄置。清末同治、光緒年間,安陽當地農民始發現田裡狼藉的古獸骨、龜殼可充「龍骨」入藥,便成批以「每斤數錢」價格賣給藥材商。在三四十年間,不知有多少珍貴的甲骨文被煎服吃掉,或磨作散丹齏粉塗抹創傷……
直到1899年,愛國主義學者王懿榮在北京錫拉胡同住宅裡才第一個鑑定和重金購藏了古董商帶來的那些骨版上有刻劃「確在篆籀之間」的甲骨文。從此,學者們競相收購,使甲骨文身價倍增,成為每字「價銀二兩五錢」的天價珍玩。隨著1903年第一部甲骨著錄《鐵雲藏龜》的出版及其後甲骨的不斷著錄,得以使甲骨文走出了學者的書齋,從「秘不示人」的個人摩挲雅玩之物,變為大眾可及的「公器」,成為全社會的文化財富而為更多的學者所利用,並投身其研究與弘揚之中。
《新中國甲骨學70年》
(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叢書)
一 甲骨文與「中國歷史之開幕時期」的商代
在20世紀20年代,疑古辨偽之風大熾,顧頡剛、錢玄同等「古史辯派」學者疑古過頭,國人普遍都知道的有五千多年的中國歷史,經過他們「把偽史和依據偽書成立的偽史除去」的一番考據工夫,剩下的「實在只有千年了」。但這還沒有「除」盡,他們曾盡興地宣稱:「照我們現在的觀察,東周以上只好說無史」,甚至連戰國末期著名的楚國三閭大夫屈原的存在都在疑辨之列!
就在努力重建中國的「科學上古史」的史學家,被「中國古代史上科學考古資料上的極端貧乏」所困擾的時候,殷墟甲骨文所傳承的商代歷史文化信息,使他們的研究擺脫了疑古過頭所造成的困境,並走上了「辯古」「考古」的史學研究康莊大道。史學大師王國維利用《戩》1·10與《後上》8·14的甲骨綴合,1917年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和《續考》中,不僅糾正了《殷本紀》所列個別世次的錯誤,而且還互證《史記》的科學性,指出其所列「有商一代先公先王之名,不見於卜辭者殆鮮」。「《世本》《史記》之為實錄,且得於今日證之。」對飽受疑古辯偽衝擊的一些古籍,重新予以肯定。不寧唯是,王國維還大力抉發甲骨文中傳承的古代史蹤與古籍中的「不雅訓之言」相勘校,進一步肯定了《山海經》《竹書紀年》等古籍的價值,指出「古代傳說存於周秦之間者,非絕無根據也」。
到了20世紀30年代,甲骨學一代宗師郭沫若把「新興科學的觀點」引入甲骨文研究領域,從而在繼承前人甲骨文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開闢了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史學研究的新天地。1930年,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依據「商代已有文字」,破天荒地把殷代作為「中國歷史之開幕時期」。自此以後,有甲骨文記載的商王朝在中國歷史上真實存在不容置疑。而商朝作為中國歷史的「真正起頭」,也很快為國內外史學界所接受。
商史刻在甲骨上。隨著甲骨文新材料的不斷發現和著錄,甲骨學商史研究也不斷深入和拓展。2011年出版的十一卷本的《商代史》,填補了百多年來大型商代史研究的空白。學者的燭幽發微,使甲骨文中傳承的豐富的商代文化基因,在多卷本《商代史》中得到了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的展現。因而可以說,這部卷帙浩繁的著作,既是商王朝的斷代專史,展現了商民族在六百年間演出的威武雄壯的史劇;又是十多部分門別類的專門史,細化和量化了商朝社會各領域所達到的時代高峰,及對後世的影響和啟迪。
二 眾裡尋他千百度
甲骨片上所刻(寫) 佔卜記事文字中商代歷史信息的傳承與弘揚,是以識讀一個個構成篇章的文字為前提的。自甲骨文發現至1913年《前編》出版,雖已有十多年了,但還是處在「書既出,群苦其不可讀也」,即其字不識,篇章不可通讀的混沌狀態中。
甲骨學大師羅振玉「發憤為之考釋」,集中解讀了一批文字,「遂成考釋六萬餘言」,於1914年完成了《殷虛書契考釋》。又經過王國維、葉玉森等學者的共同努力,可識之字日漸增多,甲骨文走完了「識文字,斷句讀」階段,也就是甲骨文由單個文字的追索,開始了通篇史料的利用,從而使闡發弘揚其中傳承的商史成為可能。
百餘年來,文字學家在傳統的音韻、訓詁的文字學的基礎上,利用辯證法分析甲骨文字的點畫和偏旁結構的同時,努力拓展文字考釋的途徑,諸如利用世界古代史和少數民族志材料等,從而使甲骨文字的考釋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這就是目前已知的全部4300多個甲骨文字中,有1100多個文字的考釋已得到了公認。還有500多字已經進行過考釋,但尚在進一步研究和討論中。剩下所不識的字,多為人名、地名、族名或物名,其義可知,但不可得其音讀。這是因為甲骨文字在其後的傳承發展過程中,一些元素已經變異、失傳,因離今天較遠而難尋其蛛絲馬跡了,再想釋讀已非常困難,因此可以說,甲骨文字的破譯面臨著瓶頸。
不少文字學家,仍鍥而不捨,努力進行著文字的識讀工作。他們充分利用和期待著新發現甲骨上的新材料、新線索,充分利用傳統文字學行之有效的方法,並拓展研究視野與途徑,諸如利用數碼技術和電腦等,以便清晰地再現骨片上和拓片上文字點畫的痕跡,從而使已有釋讀得到驗證和期待新的發現。開展多學科的聯合攻關,首先就是與金文學科、簡帛學科等古文字研究學科合作。近年來,簡帛中傳承的商代文字信息時有抉發,促使甲骨文字釋讀有了新的進展。因此,引入現代科學技術和開展多學科合作,將會使甲骨文字的破譯工作有所發現、發明和前進。
讓文物「活」起來,使甲骨文中傳承的商代文化基因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感知,並成為精神生活的盛宴,這也是甲骨學者的使命和責任。國家圖書館(國家典籍博物館) 舉辦的「甲骨文記憶」展覽,把館藏珍貴甲骨文與甲骨學百多年發展成就相結合,通過通俗易懂的解說和聲光電的效果,使不少青年人在「六十甲子柱」下盤垣忘返,使許多少年學生在「甲骨姓屬林」中尋覓流連。
百餘年來,甲骨文的重要文化價值在傳承中弘揚,在弘揚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因此,甲骨學冷門不冷,代有傳承,將會不斷地前進和取得更新的成就!
重磅推薦
王宇信 著
ISBN:978752034984
2019年10月
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叢書
《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叢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歷史發展、當前狀況和前沿動向進行系統回顧、總結和反思,共涉及20多個一級學科,以及部分二級學科和其他專題顯學。叢書各卷執筆者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和全國重點高校各學科的學科帶頭人和著名學者。自2008年啟動,到2018年,前後歷時10年,共出版35部著作。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組織對《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進行修訂,共推出20卷。
# | 書名 | 作者 |
1 | 當代中國近代史研究 (1949-2019) | 曾業英 |
2 | 當代中國近代史理論研究 (1949-2019) | 王也揚、趙慶雲 |
3 | 當代中國近代思想史研究 (1949-2019) | 鄭大華 |
4 | 當代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 (1949-2019) | 鄭起東等 |
5 | 當代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 (1949-2019) | 李長莉 |
6 | 當代中國晚清政治史研究 (1949-2019) | 崔志海 |
7 | 當代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 (1949-2019) | 成一農 |
8 | 當代中國邊疆研究 (1949-2019) | 馬大正 |
9 | 新中國甲骨學七十年 (1949-2019) | 王宇信 |
10 | 當代中國簡帛學研究 (1949-2019) | 李均明、劉國忠等 |
11 | 當代中國世界歷史學研究 (1949-2019) | 於沛 |
12 | 當代中國古代文學研究 (1949-2019) | 梅新林等 |
13 | 當代中國現代文學研究 (1949-2019) | 邵寧寧、郭國昌、孫強 |
14 | 當代中國文藝學研究 (1949-2019) | 陶東風、和磊 |
15 | 當代中國文藝理論研究 (1949-2019) | 高建平 |
16 | 當代中國外國文學研究 (1949-2019) | 陳眾議 |
17 | 當代中國語言學研究 (1949-2019) | 李宇明 |
18 | 當代中國美學研究 (1949-2019) | 劉悅笛、李修建 |
19 | 當代中國宗教學研究 (1949-2019) | 卓新平 |
20 | 當代中國法學研究 (1949-2019) | 陳甦 |
相關推薦
甲骨學發展120周年
全國甲骨文書法篆刻展作品集
中國考古學·夏商卷
夏商社會生活史
商代史12卷
商代史論綱(商代史·卷一)
《殷本紀》訂補與商史人物徵(商代史·卷二)
商族起源與先商社會變遷(商代史·卷三)
商代國家與社會(商代史·卷四)
商代都邑(商代史.卷五)
商代經濟與科技(商代史·卷六)
商代社會生活與禮俗(商代史.卷七)
商代宗教祭祀·卷八
商代戰爭與軍制(商代史·卷九)
商代地理與方國(商代史·卷十)
殷遺與殷鑑(商代史·卷十一)
殷墟甲骨斷代
殷墟甲骨拾遺
殷墟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形演變研究
甲骨文與民族傳統體育因素研究
甲骨文與殷商時代神靈崇拜研究
新中國甲骨學六十年(1949-2009)
百年來甲骨文天文曆法研究
甲骨學通論
甲骨學110年:回顧與展望
董作賓與甲骨學研究編
殷商甲骨文形義關係研究
甲骨文合集材料來源表(上下編共3冊)
甲骨文合集釋文(1-4卷)
甲骨學通論(增訂本)
謝伏瞻:書寫當代中國學術史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
《當代中國學術思想史》叢書出版座談會暨編委會會議在京召開甲骨文,發現120年了
史家之言 | 甲骨文的120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