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情傳承詩意端午(端午粽香文脈悠長)
2023-04-13 13:23:22
粽情傳承詩意端午?光明日報評論員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感知時光、防病除瘟、祭奠屈原……端午節在歷史長河中一路採擷、糅合種種民俗,傳承至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粽情傳承詩意端午?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粽情傳承詩意端午
光明日報評論員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感知時光、防病除瘟、祭奠屈原……端午節在歷史長河中一路採擷、糅合種種民俗,傳承至今。
它是中國文化中一個鮮明的符號。在這個符號中,有典籍中的端莊,也有五彩絲線、菖蒲艾條裝點的雅趣,但究其根本,它是維繫中國人家國情的紐帶,更是傳承民族精神的載體。
端午有詩性。是「五月榴花妖豔烘,綠楊帶雨垂垂重」的景致,是「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雲鬟」的民俗,是「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的競渡,還是「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的哀思……端午,糅合著詩性的表達,貫穿了綿長的中國文化傳統,流淌在每個中國人的情思中。
端午有率性。雲旗獵獵,鑼鼓頻催,縱槳飛舟,豪氣幹雲……船手奮力向前,鼓手用力擊鼓,岸邊熱情的觀眾為喜愛的隊伍吶喊助威。村社之間龍舟競渡,是互相聯繫的方式,也是對共同體的認同,是節日的狂歡,更是社會生活的活力所在。沈從文筆下的婦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額角上用雄黃蘸酒畫了個王字。任何人家到了這天必可以吃魚吃肉」,汪曾祺筆下家鄉的端午,「絲絲纏成小粽子,裡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掛在帳鉤上」……種種美好的小情趣,就這樣年年復復鑲嵌進日常的生活裡,流淌千年。
端午有知性。中國的傳統節日,不止於闔家團聚,更追求一種精神層面的修為與提升。端午女兒歸寧,行孝道,是家庭對禮制文化的遵從,踐行了忠孝、合和的家庭觀念;端午祭祀屈原,是今人對前人的緬懷和紀念,體現的是仁義、愛國的入世情懷;誦讀《離騷》等經典篇章,營造共同的文化情境,更是現代人對中華民族價值的認同。
今天,我們過端午。很多人家依舊像父輩祖輩一樣,洗米包粽,互贈香囊,在太陽升起前挑選艾草懸於門口。愉快地完成這些,不光是因為那一口軟糯濃香的粽子,也不光是香囊艾草的芬芳精緻,更是因為我們對端午始終葆有深深的情感認同,傳承千載卻又歷久彌新。就像聞一多先生曾說的:「唯其端午節是一個古老的節日,和中國人同樣古老,足見它和中國人民的生活如何不可分離。」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03日01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