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評射鵰英雄傳各版對比(2003版射鵰英雄傳深受金庸喜歡)
2023-04-13 11:45:15 1
2003版《射鵰英雄傳》(李亞鵬、周迅主演),其實是作者金庸本人最滿意的《射鵰》電視劇版本,2003版《射鵰》的周迅版黃蓉,也是作者金庸本人最滿意的黃蓉,這就和2003版《天龍八部》,也是作者金庸本人最滿意的《天龍》電視劇版本一樣。
2003年,金庸先生到華山參加「華山論劍」節目,這是當時的活動視頻:
視頻:金庸華山論劍
視頻第九分鐘,金庸對比83版翁美玲,94版朱茵,03版周迅這三版黃蓉的圖像後,說自己只看過翁美鈴版和周迅版,不認識朱茵,認為翁版「俏皮」,朱版「乖巧」,周迅「聰慧」「嬌媚」,並承認自己最偏愛、最喜歡03版周迅的黃蓉,【周迅演得很好】。
那麼,這麼一款讓原著作者本人都無比滿意的2003版《射鵰》電視劇,為什麼在播出時遭遇了空前的網絡批評,十多年後至今都毀譽參半?
理由很簡單。
首先,作為一個深刻洞察世事人情的睿智老者,金庸先生也一語道破:無非就是「先入為主」,
畢竟在早年內地娛樂資源極其匱乏的年代,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被引入內地的1983版《射鵰英雄傳》,是伴隨著幾代人童年長大、又被無數個電視臺無數次反覆重播的電視劇,已經成為太多人的第一印象和童年情懷。反而原著小說劇情,才是他們先看過83版電視劇之後,才去了解和認識的。
因此無論1983版《射鵰英雄傳》是怎樣一部胡編亂改原著的電視劇,更對黃蓉做了各種醜化描寫,設置了很多完全不符合她原著性格的惡劣行徑,都難以改變太多人的「先入為主」的頑固「童年情懷」。
其次,在那個內地經濟實力還相對落後於香港的年代,整個影視界和網絡媒體、娛樂都普遍全無自信心,盲目推崇港臺影視劇,盲目崇拜港臺明星。
那個時代,即使是內地導演的商業大片,也很喜歡用港臺甚至日韓的巨星大咖當主演,反而讓內地最頂級的演員,如葛優、陳道明們,去給港臺和日韓明星做配角。
像《英雄》《無極》這樣內地班底主投的商業大片,所以內地演員甚至連前三番主演都進不去。至於港臺導演的作品,那就更不用說了。
必須承認,2003版《射鵰英雄傳》確實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如黃蓉的煙嗓音,楊康的造型,劇情對完顏洪烈的美化,但這點瑕疵去和徹底篡改原著、醜化黃蓉的所謂「經典」83年tvb版《射鵰英雄傳》比,根本不值一提。
然而,當時從影評界輿論圈,到無數普通的網民觀眾,對港臺明星和港臺影視劇的盲目迷信和推崇程度,是今天成長在國家飛速發展時期的95後、00後網民所難以想像的。tvb版港劇迷們,更掌握了當時主要的網絡話語權。
一部內地電視劇,除非是盡善盡美到2003版《天龍八部》這樣的程度,才能讓這些tvb港劇迷們泱泱然一句「沒有武俠風」,做不了過多的惡意貶低。
而像2003版《射鵰》這樣本身很優秀,但確實有一些明顯短板的作品,因此當然被港劇迷們抓住其缺陷,窮追猛打和儘可能汙名化了。
港劇迷們以空前的網絡暴力,去惡意攻擊貶低,毀掉了一部儘可能還原原著的優秀作品的口碑,讓無數沒有仔細看過電視劇和原著的大眾信以為真。這在中國早期網際網路史上,也是一個關於影視營銷的經典反面案例。
2008年初的賀歲檔票房大戰,張涵予、鄧超主演的《集結號》,取得2.5億票房,獲得同年度華語片冠軍,擊敗了李連杰、劉德華、金城武主演的《投名狀》(2.02億票房),
緊接著,因為2003年《射鵰》飾演黃蓉,遭受空前網絡暴力和惡評的周迅,領銜主演的《畫皮》取得2.32億票房(2008年華語片票房第三名),《風聲》取得2.24億票房,(2009年票房第五名),徹底徵服那些曾經對她口誅筆討的主流觀影人群。
《風聲》《畫皮》《集結號》,幾乎都是全內地演員陣容的主演班底,在票房和口碑大獲全勝後,不止是內地導演不再盲目迷信港臺巨星的票房號召力了;北上撈錢的港臺導演們也逐漸收斂了狹隘嘴臉,再不敢讓內地影帝影后去給那些他們力捧的二三流港臺演員做配。
近十年來,隨著我國國力的空前提升,民眾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與日俱增,內地影視業在商業和營銷的不斷進步,早已在華語影壇大獲全勝,佔據了華語影視圈的絕對中心地位,港臺影視圈逐漸被邊緣化,影響力逐年式微,僅僅作為內地影視圈的附屬而存在。
2017年,又一部內地版《射鵰英雄傳》電視劇在東方衛視晚間檔播出後,這部四大主演(郭靖、黃蓉、穆念慈、楊康)都為純新人,沒有大牌明星、也沒有流量明星小鮮肉的電視劇,出人意料地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口碑,(豆瓣4.5萬人,評出7.9分),更高於2003版的(豆瓣1.2萬人,評出6.8分)。同時0.552%的收視率,作為一部非黃金時段、非湖南衛視的周播劇,也算差強人意。
其實2017版《射鵰》口碑被普遍認可,箇中原因很簡單,就是當時那些盲目唯港臺是從的人們,那些欣賞口味只適合看快餐口水劇的人們,要麼逐漸成熟,告別昨日之舊我;要麼早已放棄武俠,改去跟風其他熱門劇了。
在武俠被普遍認為過時,《古劍奇譚》《花千骨》這樣的古偶和仙俠玄幻劇才是熱門的時代,還願意關注17版《射鵰》,除了初心不改的原著金庸迷,還能有誰?因此對這樣願意貼合原著、用心製作的改編劇,我們又怎麼可能不給予好評呢?
可越是如此,才越是為2003版《射鵰》多年前的遭遇而無比痛心。那樣真實如畫的草原戲、那樣的黃金配角團,那樣對原著的忠實,歷史感和傳奇感的契合,恢弘大氣的場景,在武俠熱潮早已退去的時代,永不可再來了。
這是中國電視劇史的一大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