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那麼大,找到地球2.0真的那麼難嗎?答案讓人意外
2023-04-01 21:52:59 1
摘要:宜居帶是指圍繞恆星的一定距離範圍,在此範圍內水可以以液態形式存在。最適合生命的恆星是橙色的K型恆星,它比太陽稍冷,比紅矮星稍暖。我們想知道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更進一步,是否有智慧生命。克卜勒-442b被認為是最適合居住的行星之一,它位於K型恆星系統中。
今天,我們非常熟悉可居住區的概念。也可以說是宜居區
太陽處於這兩種極端狀態之間,即所謂的黃矮星——G型主序星。儘管我們知道太陽系中已經出現了生命(我們畢竟生活在其中),但即使是太陽也不是一顆適合居住的恆星。
因此,維拉諾瓦大學的天文學家認為,最適合生命存在的恆星是赫茲普蘭-羅素星圖上的一顆恆星,即K型恆星,它是橙色的恆星,比太陽稍冷,比紅矮星稍熱。
維拉諾瓦的天文學家和天體物理學家愛德華·吉南解釋道:「k矮星處於『最佳狀態』,其特徵介於更稀有、更明亮但壽命更短的恆星(G星)和數量更多的紅矮星(M星)之間。」
「K星,尤其是那些溫暖的恆星,擁有世界上最好的條件。如果你正在尋找一顆適合居住的行星,那麼基於你對K型星的深入了解,你將增加找到生命的機會。」
他們和維拉諾瓦大學的天文學家斯科特·恩格爾一起,在美國天文學會第235屆會議上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
我們需要理解的是,天文學家並不是在尋找可居住的行星作為地球的後備。即使我們發現了地球2.0,我們也沒有技術帶我們去那裡。
我們對「可居住行星」的探索更多的是為了發現宇宙中是否有其他生命,更進一步說,是否有智慧生命。生命是普遍的,還是地球是一個特例?縮小宇宙中可能存在的生命範圍有助於我們的研究。
作為太陽時間計劃的一部分,在過去的30年裡,桂南、恩格爾和其他人一直在用紫外線和X射線監測一定數量的F型到G型恆星,並監測M型紅矮星長達10年,以便與紅矮星共存。
這些項目都有助於評估這些恆星的X射線和紫外線輻射對其行星潛在可居住性的影響。
他們擴大了他們的研究,並希望收集類似的K星數據——他們稱之為「與宜居的K矮星共存」項目。事實上,這些恆星確實是支持生命存在的最有力的基礎。
(資料來源:美國航天局/歐空局/利維/科學、技術和科學司)
儘管K型恆星的可居住區相對較小,但它們比G型恆星更常見,在距太陽系100光年的範圍內有大約1000顆恆星。它們的主要序列壽命更長。
太陽有大約46億年的歷史,它的主要序列壽命大約是100億年。大約5億年前,複雜的生命才出現在地球上。科學家認為,再過10億年,隨著太陽開始膨脹,將太陽系的可居住區向外推,地球將變得不適合居住。
紅矮星很常見,但它們非常活躍。他們周圍的空空間受到強烈輻射和耀斑活動的影響,這可能帶走他們附近任何行星的大氣和液態水。
相比之下,K型恆星的壽命在250億到800億年之間,這表明在K型行星上看到生命的機會更多。根據研究小組的數據,它們也比紅矮星安靜得多。
現在有被行星圍繞的K型恆星,即克卜勒-442、博杭天元4號和塞塔斯天倫5號。
「值得注意的是,克卜勒-442,這顆恆星(光譜分類,K5)有克卜勒-442b,它被認為是最適合居住的行星之一。這是一顆巖石行星,質量是地球的兩倍多一點。
"可以說克卜勒-442星系是由可居住的行星組成的可居住恆星!"
當然,尋找生命的過程甚至可能比這複雜得多——例如,如果行星的軌道是橢圓形的,它可能會產生極端的溫度,使可居住的行星變得不適合居住。
太陽系中其他行星的位置也會產生影響。有可能整個星系都有自己的可居住區(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在可居住區,所以附近的觀察是一個好的開始)。
然而,這項研究可能像拼圖遊戲的一部分,這將使在宇宙中尋找生命變得不那麼困難。
這項研究在夏威夷舉行的美國天文學會第235次會議上提出。
[1]在天文學和天體生物學中,「恆星周圍的可居住區」(CHZ),或簡稱為「可居住區」,是指在足夠的大氣壓力下,行星表面可以支持液態水的恆星周圍的軌道範圍。CHZ的邊界是由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和它從太陽接收到的輻射能決定的。由於液態水對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性,CHZ的性質及其內部的物體可能有助於確定支持地球生命和智能的行星的範圍和分布。
參考材料
1.維基百科
2.天文術語
菲:是喵
作者:sciencealert
如果有任何侵犯相關內容,請聯繫作者在30天內刪除它。
複製也需要授權,應該注意保持完整性和指出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