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碓的來歷(踏碓有位南方文盲)
2023-04-16 03:01:07 1
有一次我在老家,有人問:這個東西叫什麼?
我說:踏碓,音[tà duì]。
我們老家話差不多也是這個讀音。這東西確實要「踏對」,踏不對的話,很危險,因為上面有好幾個人在用腳踏,下面石臼裡有一個人負責掭東西。掭,是絕對的技術活,以前我們村裡一到過年了,家家戶戶都要做麻餈,會「掭麻餈」的人可忙不過來,因為會這活的人太少了。
踏碓,因用腳踏而得名,是去秕、脫殼、搗年糕、舂米等的糧食加工用具。不過,對我來說記憶最深刻的還是拿它來踏麻餈,因為做麻餈就意味著過年了。過年,是以前非常值得期盼的事情。
碓,為木石做成的搗米器具。
另外的還有,像水碓,大家估計都比較熟悉了,以前農村水邊一般都有。
用腳踏的叫踏碓,用水力帶動的叫水碓,都是我國勞動人民,勤勞、勇敢和聰明才智的體現。
水碓,又稱機碓、水搗器、翻車碓、鬥碓或鼓碓水碓,是踏碓機械化的結果。水碓的動力機械是一個大的立式水輪,輪上裝有若干板葉,轉軸上裝有一些彼此錯開的撥板,撥板是用來撥動碓杆的。每個碓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桿,杆的一端裝一塊圓錐形石頭。下面的石臼裡放上準備加工的稻穀或用於加工陶瓷的瓷土。流水衝擊水輪使它轉動,軸上的撥板臼撥動碓杆的梢,使碓頭一起一落地進行舂米等機械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立式水輪在這裡得到最恰當最經濟的應用,正如在水磨中常常應用臥式水輪一樣。利用水碓,可以日夜運作。在景德鎮,我看到還是用水碓來搗陶土。
沒有水力條件的地方,只能有人力,即只能做踏碓。
踏碓是我國南方古時使用廣泛的一種穀物脫粒器具,畫像石上可以見到踏碓的圖形,漢唐時還曾用踏碓模型隨葬。反正以前農村,稍微有點人口的村莊就要做一個踏碓,因為沒有電動工具的時候,它是農村必備的生活用具。有些闊氣的人家,一家人也做一個踏碓,要用的時候,方便。
我們村裡的踏碓已經很老了,至少是清末民初的時候所打造。放踏碓的地方,我們叫踏碓間,屬於村裡的公共設施。踏碓間是一個小房子,一般是泥牆的結構,頂上蓋瓦片。供人踩踏的地方,由四根大木做得踏碓柱,通過橫梁用榫卯連起來,構成一個立體的長方形,上方四邊的小圓木,既起固定作用,又可以當抓手。正前方嵌進二塊豎著的厚木板和一根橫著的小圓木,中間留空,讓踏碓長柄伸進去。踏碓長柄往下垂直安了根杵子,叫碓杵,碓杵下面是碓臼,一般用青石鑿成,是上大下小的圓臺形容器,臼底比碓杵稍大,主要為了安裝牢固。
碓物時,人的一隻腳站在架子的踏板上,另一隻腳踏在踏碓的長柄上,兩邊踏板少則二人,多則三四人或更多,兩腳成耙齒形叉開,用力踩下去,碓杵就翹起來,腳一抬,碓杵就落下去,如此起起落落,把碓臼裡的谷舂成米。這是舊時人們用來去秕、脫殼等糧食加工的一種方法,可以說踏碓是力學中槓桿原理的活化石。
踏碓這種古老的農產品加工用具,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時代的發展,逐漸被碾米機、脫穀機、磨粉機等現代化電動工具取而代之,慢慢地退出了歷史舞臺,也淡出了鄉村視線。因此,即使在很偏僻的鄉村,踏碓如今也很少能見到了。
我們村裡的踏碓,因為用得少了,屋頂都開始漏水了。我說了好幾次要修建一下,到現在還沒有動手。嗨!
說到踏碓,我想很多人都知道歷史上一個十分出名的故事。
當年有個叫慧能的年輕人,擔柴到員外家賣的時候,聽到員外念誦《金剛經》中「應以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時,頓然心中有悟。慧能問員外得知,這是佛經裡的話。慧能請員外給他講講這經。員外說他講不好,講得最好的是黃梅五祖寺弘忍法師……
後來,便有了慧能跟五祖弘忍的經典對話。
慧能來到黃梅,弘忍問道:「你來做什麼?」
「我來求法做佛。」
「你來自偏遠的南蠻之地,還不認識字,成什麼佛?」弘忍不客氣地拒絕了他。
但慧能並沒有洩氣,反問說:「人有南北之分,難到佛性也有南北之分嗎?」
弘忍驚訝!許久才說:「那去後面的作坊舂米吧。」
八個月後的有一天,弘忍悄悄地來到碓米的地方,看到慧能腰上縛了一塊大石頭,正在碓米,便自言自語地說:「求道的人,該這樣忘形地工作吧!」
接著又問慧能:「米舂好了嗎?」
慧能回答說:「米早碓好了,只是還有米糠,還需要有人來篩!」
師父接著問慧能:「那人呢?」
慧能說:「準備好了,等師父驗證。」
弘忍不說話了,用杖敲踏碓三下,便走。這是暗示慧能於當晚三更去見他。可能,吳承恩《西遊記》裡唐僧暗示孫悟空的橋段,就是藉助於此。
後來就有了偉大的六祖慧能,因為有了慧能,才有中國式的佛教。慧能大師的肉身舍利留存至今,成為佛法修行奇蹟般的見證。
慧能還為世人留下了《六祖壇經》這部偉大的經典。
在佛教中,只有佛祖釋迦牟尼佛的說法記錄能被稱為「經」,而一個宗派祖師的言行錄被稱做「經」的,不要說在中國,全世界也只有六祖,絕無僅有的一例。大道向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立地成佛。
隨著人類工業化的推進,城市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像踏碓這樣的工具,除了會慢慢消失外,我看認識的人都會越來越少了。或許,以後的人們只有去博物館看了。有些事情,勢不可擋,也不用擋。像我這樣能寫幾句話的南蠻子,也只有寫點文字留下來,算是對去過的一種記錄吧!
慧能說過:「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可能,這也是一種搗騰吧!
人活著,總要搗騰,像麻餈,不搗,就沒得吃。
利用踏碓,凡人把米搗成麻餈,或年糕,美美地吃上了。而慧能,用它搗出了世界奇蹟、搗出了佛法、搗出了智慧……
我呢,生活還在搗騰著,慢慢來,好好活,像米成為飯、像米成為麻餈,要成型就要不斷地搗鼓……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