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有微詞(什麼是微辭)
2023-04-16 01:41:39 1
什麼是微辭 作者 吳濤
大家可能知道漢語之中有個詞叫「微辭」,意思是隱晦的批評。比如,小張對領導的安排頗有微辭,意思就是說小張對領導的安排有所不滿,但又不明說,也就是非常隱晦地表達一下自己的抱怨罷了。那麼,隱晦的批評為什麼會被叫作微辭呢?這還要從孔子說起。
儒家有一部經典,叫作《春秋》。儒生們普遍認為,《春秋》是孔子在接受了上天的啟示以後所修的一部編年體的史書,用了一萬六千字,記載了魯國十二個國君二百四十二年的歷史。大家可以算一下,平均每年用了不到六十七個字。由此大家也就可以想像出,這部書是多麼的簡略了!後世,有人說《春秋》不過是「斷爛朝報」而已。
漢武帝時期的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裡提出,孔子在記載「所傳聞世」的歷史時,由於這些事情距離自己的時代已經很遙遠了,有些事情也沒有辦法搞得那麼詳細了,所以孔子往往記載比較粗略。而孔子在記載「所聞世」的歷史時,這些事情和自己的時代已經很近了,而且很多都是發生在自己父祖輩身上的事情,對於那些子弒父、臣弒君之類的事情,深感痛惜,不忍書諸筆端。對於「所見世」,由於這些事情都是發生在自己身邊的,孔子在記錄這些事情的時候,採用的記錄方法是「微其辭」。
「微其辭」這三個字,前面的「微」字是使動用法,意思是使得其辭成為微辭。那麼什麼是「微辭」?《春秋公羊傳》解釋道,所謂的微辭,就是我記錄下你的罪過,你讀了好幾遍,卻不知道說的就是你!換句話說,也就是我當面罵你,你還不知道,這就是微辭。
那麼,孔子為什麼會「微其辭」呢?東漢後期,有一個研究《春秋公羊傳》的學者,名叫何休,他曾經寫了本《春秋公羊傳解詁》。在《春秋公羊傳解詁》一書中,何休解釋「微其辭」的時候說,由於「所見世」裡所發生的事情,都是孔子自己的身邊事,很多當事人還都活著,至少這些當事人的子孫還都在,如果孔子實話實說就會給孔子自己帶來很多麻煩。而採用微辭的寫作手法可以「避害容身」。
後世,把這種有話不明著說,而是非常曲折隱晦的表達方式,就稱之為「《春秋》筆法」。東晉的時候,有一個名叫褚裒的名士,深處東晉亂世,當然要慎言慎行。不過,他對於時事不可能沒有態度,也就是在心裡說說。當時另外一位名士桓彝就曾評價褚裒為「皮裡《春秋》」,意思是他的肚子裡有一部《春秋》。後來東晉簡文帝的母親叫阿春,於是朝廷下令將「春」字避諱為「陽」,這就是成語「皮裡陽秋」的由來。
後世往往有一個習慣用語叫「頗有微辭」,其實讓人家一眼看出來,那就不叫微辭了。所謂「微辭」,一定要仔細琢磨才能體會背後的深刻含義。
時間久了,那些被罵的人,也逐漸明白了,這群書生從根兒上都壞了!你們的祖師爺都不教你們好好說話,你們淨想著拐著彎兒罵人!於是,他們再看文人寫的東西,就不由得要多留個心眼兒,省得被你罵了還不知道。
話說,大清朝的時候有一個叫徐述夔的人,寫了一本詩集,名字也挺怪:《一柱樓詩集》。後來有人告發這本書裡有悖逆之語,案子就被送到江蘇學政劉墉的手裡。劉墉心想,別看我是個羅鍋,我也是翰林出身,《春秋》我也是熟讀過的,任何人試圖用「微辭」罵人,休想逃過我的眼睛!果然,劉墉隨便翻了幾頁就看到了兩句詩:「明朝期振翮,一舉去清都。」這是在鼓吹反清復明!不要以為你玩文字遊戲我不知道,你明明說的是明朝cháo,卻想狡辯成明朝zhāo。還有這個「去」字,查查字典就可以知道,它除了有從一個地方到另外一個地方的含義之外,它還表示除去、除掉!看看你的險惡用心,你就是渴望明朝能夠復闢成功,一舉將大清國都除去!後來,大學士阿桂還發現,徐述夔給一個學生取名為「首發」,一個學生取名為「成濯」。首發的意思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成濯的意思是都成了光禿禿的。顯然,這是在譏諷我大清朝的法定髮型啊!
接到劉墉的奏報,乾隆爺勃然大怒!你們這群傢伙,良心大大地壞了!竟然在我大清朝玩起了文字遊戲,你以為你真的是孔子?你這微辭的境界還嫩了點兒!
結果,徐述夔及其子已死,挫骨揚灰。徐述夔的兩個孫子,以及校對該書的人,試圖將該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地方官員,都被判處死刑!
由此可見,微辭也是危險的。孔子要是生在大清朝,估計下場不會比徐述夔好到哪裡去!
—————————————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野叟雜談》
野叟者,不誤正業的大學歷史老師,雖僻居荒野,但所講並非野史。
這裡沒有高頭講章,也沒有高深的論著。有的只是對歷史的點滴採擷,對文化的一點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總會有趣,總是力圖呈現出歷史豐富的本來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