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以密成言以洩敗怎麼補救(事以密成語以洩敗)
2023-04-15 17:34:16 1
「事以密成,語以洩敗」,這句名言出自戰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韓非子·說難》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夫事以密成,語以洩敗。未必其身洩之也,而語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圖片來自網絡
這句話的意思是事情因保密而成功,談話因洩密而失敗。未必是說者本人洩露了機密,而是談話中觸及到君主心中隱匿的事,如此就會身遭危險。
雖然韓非子說的是遊說君主時講話技巧的重要性,但可以引申到我們平時的說話上:必須斟酌事情的輕重緩急來決定那些能說,那些不能說。
有時你的一句無心之言,可能會造成很嚴重的後果。
在二戰時期,美國一艘軍艦即將前往歐洲參加戰鬥,臨行前,艦上的一名水兵到碼頭上的一個酒館給女朋友打電話告別。通話的過程中,洩露了出發的時間、經過的路線和前往的地點,這恰好被德國的間諜聽到,他用無線電匯報給了德國海軍,致使這艘軍艦在途中被德國潛艇擊沉,美軍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這名水兵到死也不知道正是他的那個電話毀了自己和戰友。
這種事,在我國歷史上是非常多的,雖然很多是主動告密,但「事以密成,語以洩敗」還是值得我們注意,最著名的要數馬邑之謀和衣帶詔了。
在西漢初,因為國力較弱,就以和親來穩定關外的匈奴,但到漢武帝時期,國力漸漸強盛,漢武帝決定對匈奴用兵。這時,有一富商聶壹,提出一策,由他誘騙單于領兵前來進攻馬邑城,漢軍埋伏在周圍,把馬邑城圍起來,聚而殲之。
圖片來自網絡
客觀來講,這是一個非常完善的作戰計劃,很好的抓住了匈奴人的最大弱點,如果不出意外,可以說具有很大的勝算。
但在匈奴人快到馬邑城的時候,匈奴人抓住了武州尉史,這個武州尉史是雁門郡郡守手下的一個低級官吏,他貪生怕死,一被俘虜,就把知道的情況全盤供出,匈奴單于知道了以後是大驚失色,立即退兵。這致使馬邑之謀以失敗而告終。
我們都看過三國演義,其中的衣帶詔我們都很熟悉,董承以受漢獻帝衣帶詔之託為由,計劃聯合朝中的忠義之士密謀誅殺曹操。
圖片來自網絡
但董承不知「事以密成,語以洩敗」,他不僅將這件事弄得好多大臣知道,連自家的僕人都知道了,後來,因為家僕的告密,最後導致董承身死族滅,不僅自己身死,就連自己的族人都受到了牽連。
這種事在近現代也有很多,不僅給自身帶來不良的影響,還給國家和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損失,如衛星洩密、維生素C洩密、豆種洩密等。
從這些歷史教訓中,我們應該明白,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哪些人可以說哪些人不可以說,這樣才不會言多必失、禍從口出。
史記當中有句話,說「成大功者不謀於眾」,真正想要幹一番大事,是不可以跟太多人商量的,曾國藩也說:謀可寡而不可眾,你想要謀劃一件事情,越少人知道越好,當然你獨自一個人也很難做成,那麼就必須要找對合作的人,而這種有能力和你一起謀事的人,也必須是志同道合的人。
這讓我們明白有些底牌是不可以跟別人說的,如果非要說,那就必須找到和你志同道合的人,而不是找到一大群人來討論這件事,否則就會像董承那樣,追悔莫及。
免責聲明:文中圖片引用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