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75個文化常識知識(必備文化常識總結)

2023-04-15 12:04:12 3

75個文化常識知識?必備文化常識總結(四)[節日節氣],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於75個文化常識知識?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75個文化常識知識

必備文化常識總結(四)[節日節氣]

1、所有採用公曆的國家,都是以每年1月1日為元旦。但世界上還有許多國家、許多民族由於使用的曆法以及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季節氣候等不同,新年元旦的日期也就各不相同。居住在北美洲北冰洋沿岸的愛斯基摩人,把第一次下大雪的日子作為新年元旦;熱帶有些國家,把雨季開始的一天作為新年。非洲的烏幹達,每年有兩個雨季,所以他們一年有兩個元旦;泰國等地的一些民族,以雨季和旱季作為新年與舊年的分界,把雨季到來之前的4月13日至4月16日,定為佛曆的新年;印尼的凱拉比特族人,將一年中最早的候鳥飛來的時候,作為新年的頭一天;埃及人很早就知道觀察星象了,他們發現天狼星和太陽一起升起時,尼羅河水就上漲,於是他們把這一天作為元旦;在敘利亞農村把9月裡月亮圓的第一天,作為新年的開始;菲律賓把民族英雄何塞·黎薩爾的就義日——12月30日定為元旦;巴基斯坦的新年在公曆3月中旬;印度的新年從10月31日開始,節日一共5天,第4天才是元旦;瑞士阿彭策爾地區的土著居民,以每年1月13日為新年元旦。

中國歷代元旦的時間也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臘月初一;周代在冬月初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以十月初一為元旦。直到漢武帝時才恢復「夏曆」,以正月初一為元旦。辛亥革命後,定了四節,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於是農曆正月初一就成了春節,而把公曆1月1日稱為新年,也叫元旦。

2、人們通常把農曆一月稱作「正月」,這是因為在中國古代,每年以哪個月為第一個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為第一個月,商朝以十二月為第一個月,周朝又以十一月為第一個月。這些朝代每改變一次月份順序,就把改變後的第一個月稱作「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直到漢武帝時才最後確定農曆一月為正月,一直通行到現在。為什麼「正月」的「正」字,又都讀成「徵」的音呢?這裡面也有個緣故;秦始皇名字叫嬴政,他統一天下後,嫌「正」字讀音與他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諱,就下令把「正月」一律念成「徵月」,不然就殺頭。從那時起,「正月」的「正」字,就讀成了「徵」字的音,也一直延續到現在。

3、​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傳統節日。中國民間更習慣於用「年」或「過年」來稱呼春節。它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春節起源於殷商時期的祭神祭祖活動。

我國古代先民經過一年的辛勤勞動,在歲尾年初之際,便用他們的農、獵收穫物來祭祀眾神和祖先,以感謝大自然的賜予,這就是「臘祭」。關於過年的來歷,民間還有另外一種傳說: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串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人們依據「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出了對付它的方法,最後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放鞭炮的習俗。

4、元宵節是中國民間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正月十五舉行。「元宵」指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從唐代起就有元宵月夜掛燈、觀燈的風俗,所以又叫「燈節」。

5、相傳,每年二月初二是司天河掌雲雨的龍王重新抬頭掌事的日子,所以這天就叫做"春龍節」。兒童這天理髮,稱「剃龍頭」,婦女這天停止針線活,以免刺傷龍眼。

人們把「二月初二」這一天定為「春龍節」,並在這一天家家炒玉米花,還邊炒邊唱:「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以此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

其實,農曆二月初二左右,正值驚蟄、春分時節,農諺「驚蟄龍抬頭,春分龍登天」,說的就是這以後降水會逐漸增多起來。大概這才是「春龍節」這一習俗的真正來歷吧。

6、近代植樹節最早是由美國的內布拉斯加州發起的。當時州農業局通過決議採納了這一提議,並由州長親自規定今後每年4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為植樹節。為了表彰莫爾頓的功績,公元1885年州議會正式規定以莫爾頓先生的生日4月22日為每年的植樹節,並放假一天。在美國,植樹節是一個州定節日,沒有全國統一規定的日期。但是每年4、5月間,美國各州都要組織植樹活動。

中國植樹造林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六百年前。植樹造林、發展林業真正成為國家建設的戰略任務,卻是在新中國成立之後,而成為公民的一項法定義務則始於改革開放之初。

孫中山上任時努力推動植樹。1979年2月23日,在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上,根據國務院提議,為動員全國各族人民植樹造林,加快綠化祖國,再者,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決定每年3月12日為全國的植樹節。

7、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為「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寒食節剛開始的時候,家家戶戶只吃冷食,不能生火做飯。直到唐朝的時候,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併,寒食禁火的習俗才逐漸消失。只是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等風俗。

8、春秋時代,民間已有了「吉日良辰,郊祀野祭」之風。掃墓的習俗盛於唐、宋時期。而世人選擇清明掃墓,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

其一,清明時節氣候轉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園墓地需要修整。

其二,清明前後,山清水秀,桃紅柳綠,可藉此去郊野,掃墓踏青。

其三,可能與人們懷念介之推有關,因為他被焚於清明前一日(寒食節)。

清明節一般在公曆4月5日前後,春分後第15日。不過,舊社會的掃墓活動,帶有迷信色彩。歐陽修在《新五代史》中提到:「寒食野祭而焚紙錢……」解放後,祭祖掃墓的禮儀雖有,但多已將清明節演化為緬懷革命先烈的掃墓活動了。

9、5月1日,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國勞動人民團結戰鬥的節日,簡稱「五一節」或「勞動節」。

19世紀80年代,隨著美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無產階級隊伍日益壯大。他們每天的工作時間長達12~16小時。公元1886年5月1日,美國芝加哥等地近50萬工人舉行大罷工和示威遊行,以爭取實現工作、教育、休息各八小時的「三八制」。工人階級的正義行動,卻遭到了美國反動當局的血腥鎮壓。他們出動大批全副武裝的警察,致使200多名工人受傷,數百名工人被捕,4名工人領袖被殘酷地處以絞刑。然而,工人階級沒有屈服,堅持鬥爭,終於取得了勝利,爭取了8小時工作制的權利。

為了紀念美國工人這次罷工鬥爭的勝利,顯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偉大力量,公元1889年在恩格斯領導下召開的第二國際成立大會上,決定以象徵工人階級團結、鬥爭和勝利的5月1日,為國際工人階級爭取解放的節日。這項決定得到了全世界各國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響應。從此,5月1日就成為世界工人階級解放鬥爭,加強國際團結的偉大的戰鬥節日。公元1920年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大規模地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

10、母親節的創立人是美國人安娜·賈維斯。公元1914年,美國參眾兩議院終於通過決議案,將每年5月第二個星期日定為母親節。在她的努力推動下,一共有43個國家公認這一偉大的節日。現在它已經成為世界性的節日了,每到這一天,人們都會想起辛勤操勞、哺育兒女的母親。

11、「六一」國際兒童節是全世界兒童的節日,也是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為爭取兒童生存、健康和受教育的權利而鬥爭的日子。

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為了改善兒童的生活,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作為國際兒童節。從此,每年的這一天,全世界少年兒童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來歡慶自己的節日。

12、父親節是由美國人約翰·布魯斯·多德夫人倡議設立的。1972年,在各方的強烈呼籲下,美國總統尼克森籤署了設立父親節的議會決議,每年6月的第三個星期日作為父親節,使其成為全國性的節日。目前,這個節日受到東西方世界許多國家人民的認同。每到這一天,子女們總是向辛勞的父親致以敬意。

13、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吃粽子划龍舟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

14、七夕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夕」是夜晚的意思,七夕就是農曆七月初七的夜晚。七夕節起源於牛郎織女的傳說。

七夕節也叫女兒節,乞巧節。有些地方有這樣的風俗,在七月初七擺上瓜果,向織女乞巧,希望織女把一手巧藝傳到人間。七夕節還叫避節,有些地方有這樣的風俗,每到七月初七就把新出嫁的閨女接回娘家,怕王母娘娘看到新婚夫婦的幸福生活後,強迫他們分開,用暫時分離的辦法,避開王母娘娘,以求長久的團圓。

15、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相傳到了這一天,閻羅王就會打開地獄之門「鬼門關」,讓關押的鬼類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回歸地府。因此,民間便盛行在這段時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拜祭招魂,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災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氣。

16、農曆八月十五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每到這天,人們都要賞月和吃月餅。

關於中秋節的形成,通常有兩種說法:一是它起源於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早在春秋時期,帝王就開始在這一天祭月、拜月了。後來,貴族官吏和文人學士也相繼仿效,此俗逐步傳到民間。二是中秋節的起源和農業生產有關。秋天是收穫的季節。八月中秋,農作物和各種果品陸續成熟,農民為了慶祝豐收,表達喜悅的心情,就以「中秋」這天作為節日。「中秋」就是秋天中間的意思,農曆的八月是秋季中間的一個月,十五日又是這個月中間的一天。

17、重陽節又稱登高節。這一天,人們登高望遠,思念親人。我國古代把九稱做「陽數」,農曆九月九日,兩九相重,都是陽數,因此稱為「重陽」。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又名重九節、登高節、菊花節、茱萸節。此時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飄香的時節,因此,在這一天,民間有登高、賞菊、插茱萸等活動。

18、每年12月24日的晚上是平安夜,即聖誕節前的一個晚上。在西方各國,平安夜這天,每家都要扎聖誕樹。當晚,全家人團聚在客廳中,圍在聖誕樹旁唱聖誕歌曲,互相交換禮物,彼此分享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表達內心的祝福和愛,祈求來年的幸福,除此之外,還有報佳音的活動。在平安夜的晚上,一群小孩會手拿唱詩單彈著吉他,一家一家地唱著詩歌報佳音,到處傳講耶穌降生的消息。直至今日,報佳音已成為聖誕節不可缺少的活動之一。

19、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紀念耶穌誕生的日子,稱為聖誕節。它是西方各國最主要的節日。耶穌生辰無據可考,後來把劃分世紀的那一年(即公元元年),定為耶穌誕生之年,時間是一個冬天的夜晚。12月25日本來是紀念太陽神誕生的節日。公元354年,基督教派中的多數派,把這一天定為聖誕節,旨在取耶穌為「正義的太陽」之意。同時,這一天也是世俗的農神節。這個日子正當農曆冬至左右,開始晝長夜短,日照時間變長,太陽賜予人們的光明和溫暖與日俱增。人們為了感謝太陽賜福,常常舉行各種歡慶活動,向太陽頂禮膜拜。把耶穌誕辰定於傳統的農神節這一天,其用意是為了表示耶穌的降生就是太陽的再生。

20、在古代社會中,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是個很重要的節日。民間喜歡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每當到了立冬,我們就要開始為身體進補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來年的日子裡面健康快樂。在民間,立冬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立冬」日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稱「補冬」。畲族登山、巡田,到神廟卜歲稱為「探寶」。

21、地球上不僅各地區的氣候差異很大,就是同一地區在不同季節,氣候也是不同的。對四季的劃分,有以下幾種方法:

1.天文劃分法

從天文現象看,四季變化就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季節變化。在一年中,白晝最長、太陽高度最高的季節就是夏季,白晝最短、太陽高度最低的季節就是冬季,冬、夏兩季的過渡季節就是春、秋兩季。為此,天文劃分四季法,就是以春分(3月21日)、夏至(6月21日)、秋分(9月21日)、冬至(12月21日)作為四季的開始。即:春分到夏至為春季,夏至到秋分為夏季,秋分到冬至為秋季,冬至到春分為冬季。

2.氣象劃分法

在氣象部門,通常以陽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來年2月為冬季,並且常常把1、4、7、10月作為冬、春、夏、秋季的代表月份。

3.古代劃分法

以立春(2月4日或5日)作為春季開始,立夏(5月5日或6日)作為夏季開始,立秋(8月7日或8日)作為秋季開始,立冬(11月8日或9日)作為冬季開始。

4.農曆劃分法

我國民間習慣上用農曆月份來劃分四季。以每年陰曆的1~3月為春季,4~6月為夏季,7~9月為秋季,10~12月為冬季。正月初一是全年的頭一天,也是春天的頭一天,所以又叫做春節。

上述幾種方法雖然簡單方便,但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全國各地都在同一天進入同一個季節,這與我國各地區的實際情況是有很大差別的。例如,按照上述劃分方法,3月份已屬春季,這時的長江以南地區的確是桃紅柳綠,春意正濃;而黑龍江的北部卻是寒風凜冽,冰天雪地,毫無春意;海南島的人們則已穿單衣過夏天了。為使四季劃分能與各地的自然景象和人們生活節奏相吻合,氣象部門採取了候溫劃分四季法。

5.候溫劃分法

這種劃分法是以候(五天為一候)平均氣溫作為劃分四季的溫度指標。當候平均氣溫穩定在22℃以上時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氣溫穩定在10℃以下時為冬季開始,候平均氣溫在10~22℃之間為春秋季。從10℃升到22℃是春季,從22℃降到10℃是秋季。

22、我國古代的曆法,依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將全年劃分為二十四個段落,其中有十二個「中」氣,十二個「節」氣,統名為二十四節氣,又名二十四氣。我國曆法起源很早,甲古文中已有了「日至」的記載。「日至」就是以日影的長短來決定四季的長短變化,由此必須確定一個固定的地中。古人在多年觀測的基礎上,確定陽城(今河南登封的郜城鎮,在夏代為都城,史書有「禹都陽城」的記載)是地中,後來的許多朝代都曾派天文官到這裡來進行天文觀測。現在登封的周公測景臺,雖是唐人所建,但它保存了古代圭表測影的遺制。圭的設置和當地的子午線相重合,用以觀測每天日中日影的長短變化,從而找出季節的變化,把表影最長的那天定為夏至(相當於每年公曆6月22日前後,太陽到達黃道上最北的那一點,這天地球的北半球白天最長)。古人因冬天日影長而日在北,所以把冬至又叫「日北至」;夏季日影短而日在南,又把夏至日叫「日南至」。

把一年中日中日影最短的一天到下一年的這一天最短的周期(即地球繞太陽一周),或把一年中日中日影最長的一天到下一年的這一天的周期,定為一年,也就是從夏至到夏至,或從冬至到冬至是一年。在一年中,把一年的兩個日影長短相等、晝夜長短相同的日子,分別定為春分和秋分。這就是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陰陽出入》裡所說的「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陰日損而隨陽……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陽日損而隨陰」。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就是一年的二至、二分。這樣全年的節氣就可以遞推,二十四節氣都可以定下來了。

二十四節氣,是表明氣候的變化和農業生產的季節。它是據「日躔」即太陽的周期而推定的,與月亮的圓缺無關。所以節氣在西曆中,日期有定,前後相差不過一二天,但在中歷中往往有時相差二十八九天。節氣的名稱,所在的季節和西曆月份是:

春季:2月,立春(節氣),雨水(中氣);3月,驚蟄(節氣),春分(中氣);4月,清明(節氣),穀雨(中氣)。夏季:5月,立夏(節氣),小滿(中氣);6月,芒種(節氣),夏至(中氣);7月,小暑(節氣),大暑(中氣)。秋季:8月,立秋(節氣),處暑(中氣);9月,白露(節氣),秋分(中氣);10月,寒露(節氣),霜降(中氣)。冬季:11月,立冬(節氣),小雪(中氣);12月,大雪(節氣),冬至(中氣);1月,小寒(節氣),大寒(中氣)。

其每月在西曆的日期大體是:上半年6日、21日,下半年8日、23日。為了便於記憶,人們將二十四節氣編成口訣: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節氣的劃分充分考慮了季節氣候、物候等自然現象的變化。其中,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從天文角度來劃分的,反映了太陽高度變化的轉折點。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則反映了四季的開始。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等五個節氣反映氣溫的變化。雨水、穀雨、小雪、大雪四個節氣表明降雨、降雪的時間和強度。白露、寒露、霜降三個節氣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結、凝華現象,但實質上反映出了氣溫逐漸下降的過程和程度。小滿、芒種則反映有關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況。驚蟄、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現象,尤其是驚蟄,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蟄蟲的復甦來預示春天的回歸。

23、每年都要過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的「立春」,可是群眾都叫它「打春」,這是什麼原因?

據史料記載:周朝時,有「以土牛示農耕之早晚」的勸農耕習俗,到了隋朝又加上了以彩杖擊牛的活動。這個勸農耕的習俗,傳到清朝仍在活動。

北京欽天監(管曆法、天氣、時日的機關),於每年農曆的6月份,就把來年「春牛」和「老神」的製作方法,通知給各地的州縣官。復州知州和其他各地州官一樣,接到欽天監的公文後,就於「冬至」後的「辰」日,在州衙裡用土塑條泥牛和一個泥人,泥牛稱「春牛」,泥人稱「芒神」(又稱春神、草木神、生命神)。春牛以桑柘木為胎骨,身高四尺,象徵四時(即春、夏、秋、冬),頭至尾長八尺,象徵八節(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個節氣),尾長一尺二寸,象徵十二月。芒神頭梳雙髻,身高三尺六寸,象徵三百六十日。手持柳條鞭,長二尺四寸,象徵二十四節氣。芒神穿的衣服和春牛的皮毛顏色都有規定,最重要的是芒神和春牛在街心的排列次序,因為它是告訴農民春耕早晚的,必須擺放準確不能有錯。

復州知州把春牛和芒神塑好後,就把它放在街心給群眾看,農民進城看見芒神鞭打牛膝牽著走,就知來年春脖短,備耕得早做準備;看見芒神與春牛並列時,鞭打牛肩,就知來年春脖不長不短;看見芒神鞭打牛尾趕著走,就知來年春脖長,備耕可以稍緩。見芒神戴帽,就知春暖,光頭是春寒,穿鞋表示春雨多,赤腳表示春雨少,一腳穿鞋,另腳赤腳,表示不多不少。

立春這天,州官帶領三班六衙來到街心停放春牛處,召集城內外的群眾開大會,號召農民要搞好春耕,秋後得個五穀豐登,好給皇上繳納錢糧。講完話,拿起備好的柳樹條(或木棍),連打春牛三鞭,接著衙役和到會的群眾,每人都打春牛三鞭,最後將春牛打得粉碎,每人抓把碎牛土就回家去春耕播種。

由於從前「立春」這天有春牛活動,所以群眾不叫「立春」叫「打春」。

24、在歷史的長河中,什麼樣的事都可能存在。比如一年中遇到兩次立春、兩次雨水的節氣。公元1984年(甲子年),就有兩次立春、兩次雨水,即第一個「立春」在農曆正月初三(公曆2月4日);第二個「立春」在農曆臘月十五日(公元1985年2月4日)。第一次「雨水」在農曆正月十八日(公曆2月19日);第二次「雨水」恰恰是甲子年的最後一天,即大年三十(公元1985年2月19日)。

能遇到「雙春、雙雨」是很難得的。因為甲子年60年才輪一次,而兩次立春、兩次雨水要在6個甲子年,即360年中才能遇到一次。據推算,上次的「雙春雙雨」的甲子年是在明代天啟年間。據說,這是中國舊曆曆法人為編排的。中國使用的舊曆又叫夏曆、農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它的月份是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來定的,每隔29天半,月亮圓缺一次。所以,12個月只有354天左右。而陽曆(公曆)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約365天,這樣舊曆比陽曆少了十一二天。為了彌補時差,使陰陽曆協調,我們的祖先用19年加7個閏月(十九年七閏法)來調整,即與陽曆相符。所以就出現了「三年兩頭閏,三年兩不閏」的說法。公元1984年甲子年正是閏年,於是便在十月置閏。這樣,公元1984年(甲子年)便有26個節氣。多出的後兩個節氣正是該年甲子年的第二次立春和雨水。這便是「雙春雙雨」就是這麼來的。

25、從冬至日起,每9天為一九,一直到九九,共81天。冬至後第19天至第27天為「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有民謠:「一九二九難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八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又有:「春打六九頭」(或五九尾),即六九的第一天(或五九的第九天)立春,自此天氣漸暖。

從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幹支紀日法」,即是把天幹的甲乙丙丁戍己庚辛壬癸;地支的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各取一個字結合而得甲子、乙丑、丙寅……等六十組的不同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秦漢時盛行「五行生剋」的唯心說法,認為最熱的夏天日子屬火,而庚屬金,火克金(金怕火燒熔),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於是就規定從夏至日(陽曆6月21日或22日)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有10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有的年是10天,有的年是20天),立秋(陽曆8月7日或8日)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有10天。這樣,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這種規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陽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伏天之所以酷熱,從日地關係上看,自春分日開始到夏天,太陽從直射赤道逐漸變為直射北回歸線。夏至這天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長的一天,這一天北半球地面接受的太陽熱量最多而散熱最少。

但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並不是夏至,而是夏至後的伏天。

參考書籍:

《​每天學點文化常識(圖文典藏版)》——諸葛文

《中國人應知的文化常識》——辛偉偉

,
同类文章
葬禮的夢想

葬禮的夢想

夢見葬禮,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個要素的五個要素,水火只好,主要名字在外面,職業生涯良好,一切都應該對待他人治療誠意,由於小,吉利的冬天夢想,秋天的夢是不吉利的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

找到手機是什麼意思?五次選舉的五個要素是兩名士兵的跡象。與他溝通很好。這是非常財富,它擅長運作,職業是仙人的標誌。單身男人有這個夢想,主要生活可以有人幫忙
我不怎麼想?

我不怎麼想?

我做了什麼意味著看到米飯烹飪?我得到了這個夢想,五線的主要土壤,但是Tu Ke水是錢的跡象,職業生涯更加真誠。他真誠地誠實。這是豐富的,這是夏瑞的巨星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夢想你的意思是什麼?

你是什​​麼意思夢想的夢想?夢想,主要木材的五個要素,水的跡象,主營業務,主營業務,案子應該抓住魅力,不能疏忽,春天夢想的吉利夢想夏天的夢想不幸。詢問學者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

拯救夢想什麼意思?你夢想著拯救人嗎?拯救人們的夢想有一個現實,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宮官方網站拯救人民夢想的詳細解釋。夢想著敵人被拯救出來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2022愛方向和生日是在[質量個性]中

[救生員]有人說,在出生88天之前,胎兒已經知道哪天的出生,如何有優質的個性,將走在什麼樣的愛情之旅,將與生活生活有什么生活。今天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

夢想切割剪裁什麼意思?你夢想切你的手是好的嗎?夢想切割手工切割手有一個真正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官方網站夢想的細節,以削減手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

夢想著親人死了什麼意思?你夢想夢想你的親人死嗎?夢想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夢想世界夢想死亡的親屬的詳細解釋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

夢想搶劫什麼意思?你夢想搶劫嗎?夢想著搶劫有一個現實的影響和反應,也有夢想的主觀想像力,請參閱週恭吉夢官方網站的詳細解釋。夢想搶劫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

夢想缺乏缺乏紊亂什麼意思?你夢想缺乏異常藥物嗎?夢想缺乏現實世界的影響和現實,還有夢想的主觀想像,請看官方網站的夢想組織缺乏異常藥物。我覺得有些東西缺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