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近幾年怎麼不演影視劇(濮存昕我今年65歲)
2023-04-15 22:19:32 3
縱觀去年亞洲新歌榜公布的年度十大金曲。
上榜的歌曲,代表著過去一年裡最受歡迎的音樂。
十個名額,被五個人包攬,更讓眾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竟然沒有一首聽過。
而對比2005年的華語樂壇十大流行曲來看,就會瞬間明白,「神仙打架」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是「粉絲打架」的天下。
曾經需要大眾認可的獎項,變成了誰有錢誰上榜,誰有流量誰得獎。
2018年的金鷹節,更是出現了讓人唏噓的一幕。
張譯憑藉著《士兵突擊》、《北京愛情故事》等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榮獲了最受觀眾喜愛的男演員。
在領獎時,他激動地說道:「我今年40歲了,我終於拿到了金鷹獎。」
而站在他身旁,手裡抱著「最受觀眾喜愛女演員」獎盃的是92年的迪麗熱巴。
憑藉豆瓣評分只有2.9的一部影視劇,輕而易舉地碾壓了同被提名的劉濤、袁泉、殷桃等「老戲骨們」。
她,應該不能理解,張譯的激動和心酸。
當獎項失去最原本的意義,狂歡的只剩下各家的粉絲。
在這個流量時代,實力和演技變成次要品,越來越多新面孔活躍在熒幕上,而那些曾經受人喜愛的老面孔們,卻在「流量衝刷」中,一點點地消失了。
12月5日,濮存昕主演的話劇《哈姆雷特》在北京舉行完最後一場演出。
有記者前去採訪,問道他,未來是否還有出演影視的計劃。
他平靜地回答道:「我沒有機會的,影視作品也沒有我的活,我演的東西沒人看。」
沒人看?
十幾年前,在那個還沒有「男神」一詞的年代,濮存昕在《英雄無悔》中飾演成熟穩重,正義凜然的公安局局長高飛,成為了當時被追捧的「師奶殺手」。
收穫了一批小到16歲,大到60歲的「迷妹」。
無論是當時的顏值或是可圈可點的演技,拎出來都能吊打如今的任何一個小鮮肉。
就連濮存昕自己也沒有想到,名利和榮譽來得如此迅速。
而這大概就是影視劇的魅力。
所以在今天,才有一批又一批的「網紅」或者非專業的「流量明星」擠破腦袋,動用全部資源,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演員表中。
成名的迫切,金錢的誘惑,往往讓人迷失,再來不及訓練好自己的功底就急著吃那一碗不屬於自己的飯。
從小在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後臺長大的濮存昕,在父親和老藝術家們的影響下深知,演戲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不能糊弄觀眾。
他喜歡表演,常常在學校模仿話劇演員的動作,即使被叫成「臭流氓」也不在意。
畢業之後,他終於走向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人藝舞臺。
當他站上舞臺的那一刻,才突然明白,這十幾平方的舞臺遠比在臺下看著要大很多。
舞臺之上,是另一個時空。
而演員的作用,就是將觀眾和那個時空,恰好好處的連接在一起。
一個好的藝術家,演繹出來的角色,是不會讓觀眾覺得陌生,更不會有「跳戲」一說。
新人濮存昕,在當時還很難做到這一點。
舞臺上的老藝術家們,自然看不上他,第一覺得他是關係戶,肯定沒什麼實力,也吃不了苦,第二覺得他演戲總有種「部隊範」,沒有經驗。
大家偷偷在背後,稱他為「少爺」。
所有人都在等他知難而退,可他偏要做出點成績證明自己可以吃這碗飯。
出演話劇《白鹿原》的時候,和他一起合作的,是心直口快的著名女演員,宋丹丹。
一上來,她就毫不留情地說道:「小濮啊,我們從來就沒看好過他,他哪會演戲啊。」
很快,濮存昕就迎來了第一個坎。
《白鹿原》中,人物的臺詞都要用陝西地道的方言講述,對於這個從小就在北京胡同長大的「少爺」來說,光是語言這一關,就足夠擊退他了。
被別人質疑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自己都不相信自己。
倔脾氣一上來,濮存昕拿著錄音機和磁帶,把自己在家中關了一周,排練也不去,就在家聽臺詞,自己一個人一句話一句話地琢磨。
一周之後,他出現在大家跟前,就在所有人指責他不來排練時,他脫口而出一段標準的陝西方言臺詞,震驚了曾經不看好他的人們。
宋丹丹也終於忍不住說道:「這回能演好了」
胡適曾經說過,做事情要「聰明人下笨功夫」。
「下笨功夫」聽上去像是一種精神,但對於當時的濮存昕來說,笨功夫是一種辦法,也是唯一的辦法。
演戲,天賦很重要,但是後天的努力更加重要。
每一個「下笨功夫」的人,運氣都不會太差。
得到認可的濮存昕,並沒有驕傲,他知道自己距離一個真正的好演員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他就像傳送帶上的一塊石頭,跌跌撞撞但永不止步。
對於一個表演者,最好的肯定可能是演出結束之後,臺下觀眾的掌聲和叫好聲,這些對於濮存昕同樣重要,但他更想要的是,出演《茶館》的著名話劇演員,于是之老師的一次表揚。
曾經在後臺,濮存昕和宋丹丹,梁冠華走在一起,迎面碰上于是之老師,他迫切地希望他能夠看他兩眼,但最終于是之沒有和他說一句話,甚至眼神的交流也沒有。
這對於當時的濮存昕是一次不小的打擊,他在心裡覺得自己不如他們。
適當的否定,滋生出一種「不服輸」的勁。
濮存昕面對表演,變得更加用力。
「忠言逆耳」的道理,誰都懂,可是現在的人變得越來越脆弱,稍微的一點小批評,在網上也能引起軒然大波,動輒發出一則律師函警告。
可是沒有批評,何來進步?
當影視劇大不如從前那般純粹時,濮存昕還是選擇回到了能給他安全感的話劇舞臺。
因為這裡容不得「弄虛作假」。
臺上一個人的表演,臺下幾千雙眼睛直勾勾地盯著你,出一點差錯,都能被指出來。
這是一個嚴苛到不近人情的地方,但也是最能快速成長的地方。
不到40歲的濮存昕開始出演話劇《李白》,用了十幾年的時候,他才覺得自己和「李白」融為一體了,在他的演繹下,跨越了歷史長河,「李白」又活生生地出現在大家眼前。
好的表演,就該如此。
演好一齣戲,常常讓這些「老戲骨們」脫掉一層皮,把身上的血全部抽出來,再換成新的。
他們演得過癮,觀眾也看得帶勁。
沒有流量的時代,只能靠實力取勝。
陳道明在拍攝《康熙王朝》時,戲袍從來不離身,穿著吃飯睡覺,甚至離開片場了,還處在人物的情緒裡。
葛優不僅將自己的臺詞背得滾瓜爛熟,還常常將對手的臺詞背下來。
正是因為有他們這樣的努力,中國影視也曾到達過一個又一個巔峰。
但如今一部電視劇常常幾個月就完成拍攝,導演等不起這個漫長的「換血」過程,投資方更等不起。
當曾經「老戲骨們」引以為傲的獎項,變成可以被粉絲左右的「玩具」時;
當毫無演技的女星拿著8000萬的片酬,大言不慚地說道自己就值這個價;
當演員不再代表藝術,而是代表利益金錢時,「老戲骨們」都主動選擇了和這個時代脫節。
沒有人能看著,自己曾經熱愛的東西,就這樣被糟蹋。
濮存昕也不例外。
不是沒有劇本找過他,哪怕當配角也不在意,但是看看主演的名字,再看看「雷人」的劇情,濮存昕擺著手拒絕了。
一年有幾百上千部的影視劇接連播出,能真正受到大眾喜愛的影片卻屈指可數。
因為熱愛而演戲的人越來越少,大多數都把它當成了快速圈錢的手段,這種現狀,就像一條臭水溝,潔身自好的「老戲骨們」自然不會往下跳。
濮存昕真如李白一般。
放棄了看似更好的發展,回到了十幾平的舞臺上,放酒縱歌,如魚得水。
從《雷雨》演到《茶館》,從《李白》演到《哈姆雷特》。
一個人把自己的事業推向極致的過程,同時也是他不斷回到自我的過程。
問起真正不接影視劇的原因,他回答道:「不要被騷擾,不要被捉弄。」
當越來越多的「流量明星」開始霸佔熒幕之時,「老戲骨們」卻像商量好一般消失在大眾的視野中。
人們漸漸地對影視劇失去了原有的熱情。
「雷人劇」層出不窮,熱衷於翻拍經典,卻又無法做到超越經典,演戲,成了一件隨意的事。
可觀眾不是傻子,捧在手裡的獎項再多,都無法掩蓋「沒有演技」的事實。
我想,距離徐崢的那句「好演員的春天就要到了」,還需要些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