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不信這是一條自帶香氣的推送(這篇推送是大型回憶殺)
2023-04-13 15:11:19 1
忍住眼淚,這篇推送是大型回憶殺
「青春已逝,熱血猶存」
最打動內心的詞是努力。
對自己最重要的詞是友情。
最喜歡的詞是勝利。
努力、友情、勝利。
1968年7月,一本以這三個單詞為核心主題的雜誌正式創刊。
到今年,這本名叫《少年JUMP》的漫畫雜誌已經整整50歲了。
為了這個特殊的日子,官方可謂是下足了功夫,慶祝活動一波接著一波,出完紀念周邊、接著辦原畫展。
與此同時,日本著名的NHK電視臺也特別拍攝了一部紀念《少年JUMP》50周年的紀錄片。
《我們與少年Jump的50年》
雜誌主要的受眾群體是10到15歲的孩子,如果從初刊就開始看起的話,現在基本已經到了快退休了的年紀了。
不過由於版權等各種問題,國內的觀眾大多是從90年代開始接觸。
而且相較日本火熱的漫畫文化,很多觀眾更多的也是從接觸漫改的動畫開始。
但無一例外,總有那麼一部或者幾部經典,永遠的留在你的記憶裡。
從一開始火熱的《無恥學院》,《烏龍派出所》到後來熱血體育迷津津樂道的《灌籃高手》、《足球小將》、《網球王子》和《排球少年》。
從漫畫界的扛把子《七龍珠》到之後的三大民工漫《火影忍者》、《死神》和《海賊王》。
以及其他太多來不及寫下名字的經典和大師...
50周年高清海報,拿走不謝
面對如此豐富的歷史,一部短短只有100分鐘的紀錄片能夠講清楚嗎?
答案當然是不可能!
不要說是《少年JUMP》輝煌的50年歷史,即使是把鳥叔和《七龍珠》單獨拎出來,想要在這麼短的時間裡說清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紀錄片整體回顧了雜誌社的發展歷程,有點可惜的是很多大家期待的大師都沒有露面。
不過不需要因此就覺得製作組不用心,紀錄片的質量不行。
首先很多漫畫作家都很低調,可能不願意過於公開露面,其次這次的紀錄片視角也是主要放在了雜誌社本身的發展過程。
最讓我驚喜的是通過紀錄片我開始關注另外一個同樣很重要的職位:
漫畫雜誌編輯。
60年代《少年JUMP》創刊的時候,日本的漫畫市場主要有兩家漫畫雜誌。
一家是《少年SUNDAY》,有手塚治虫(代表作《鐵臂阿童木》)為首的一批成名高手。
另外一家是《少年MAGAZINE》,擁有千葉徹彌與劇本天王梶原一騎的黃金組合。
而作為新人的小海盜既沒作品,也沒錢請大牌,於是只能從挖掘新人入手。
《JUMP》的標誌
如何從這些質量不算一流的作品中發現可塑之才,這對雜誌社的編輯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JUMP》的編輯制度一般是一個編輯負責一位作者,一個編輯要是能發掘出一位走紅的漫畫家,那雙方日後往往就是一輩子的深厚交情。
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男兒當大將》的作者本宮廣志的故事。
年輕的本宮廣志為了實現自己的漫畫夢想,放棄了一切來到東京的一家小雜誌畫畫,沒想到那個小雜誌沒多久就停刊了。
為了生活,本宮只得一邊到處打零工一邊投稿。
當時《JUMP》剛創刊不久,急需作者,於是他帶著辛苦積攢畫成的一大本原稿敲開了編輯部的門。
接待他的西村繁男見這小夥子一副窮困潦倒的樣子實在太可憐,就說:「稿子先別急著看,我帶你出去吃頓好的吧。」
此後兩人成為了非常要好的朋友,本宮廣志也成為雜誌初期的臺柱子之一。
畫功很差鳥山明,不想得獎北條司
之後雜誌社為了更好地發現新人,特別創立一個漫畫新人賞。
因為當時《SUNDAY》和《MAGAZINE》非常有名,對很多立志成為漫畫家的新人來說是他們的首選。
所以願意考慮《JUMP》的常常是在這兩家雜誌碰壁之後的作者。
為了淡化出版社的色彩,不讓投稿者由於對某一雜誌無好感而放棄,《JUMP》還特地徵求了當時漫畫之神手塚治虫的同意。
由此,日本漫畫史上從質與量貢獻了最多的人才的漫畫獎——手冢賞誕生了。
新人的挖掘有了保障並不意味著一定會有受歡迎的作品。
甚至有數據表明往往新人獎得頭名的作者都很難畫出大受歡迎的作品,這可能和有才華的人大多不願意妥協有一定的關係。
這時候編輯和作者之間的溝通就變得至關重要。
像之前提到的鳥叔,一開始鳥山明只是想把《龍珠》畫成一部搞笑冒險漫畫,但不是很受歡迎。
當時熱鬥漫畫的風潮興起,他的責任編輯鳥島(從小就認識的朋友)和他討論覺得應該讓孫悟空這個角色更立體,於是加入了更多的打鬥劇情。
改變初期不受歡迎的局面之後,鳥叔原本想在悟空和短笛大魔王對決後就完結《龍珠》,因為他覺得悟空已經是地球上最強的,沒有材料可畫了。
編輯聽後說:「地球人不夠強,就打外星人嘛!」
於是鳥叔開始畫賽亞人篇...
到後來小悟空遇到的對手越來越強,自己也變得越來越強,一路打怪升級的特點可以說在《七龍珠》裡發揮到了極致。
同樣的,高橋陽一在畫 《足球小將》以前,也曾經嘗試棒球和拳擊漫畫,但都無法出頭。
編劇勸他,不妨換一種比較冷門但能畫得有趣的體育項目。
冷門運動就隨便折騰,反正懂的人也不多。讀者不在乎細節的話,漫畫本身在他們心中可能比較容易過關。
結果這一建議帶來的成功甚至遠超出高橋陽一的想像,在2002年世界盃之前,日本國家隊接受採訪時,22名隊員中有超過半數的人承認自己是受《足球小將》吸引而開始足球生涯的。
這是一部徹徹底底影響了一個時代的作品。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在《JUMP》,編輯必須了解讀者:「能夠看到讀者的面孔,不論是思想還是心理, 甚至是錢包和口袋裡面都必須看到」。
他們對連載的選題有沒有眼光往往直接決定了作品能否有市場,以及有多大的市場。
可以說,一個優秀的編輯是漫畫家和讀者之間最好的橋梁。
高橋陽一老師
最後聊聊我們最關注的那些默默工作的漫畫家。
《JUMP》第三任主編西村繁男曾經就感嘆過:
「從某種意義上講,漫畫家可以說是一種消耗品。我當初在下層的時候看著漫畫家實在太辛苦,也不希望他們變成消耗品。可是當我升上去做主編了,知道他們哪怕再辛苦,雜誌也得這麼做,所以沒有辦法……」
實際情況是漫畫家不僅僅是消耗品,大多數還是一次性消耗品。
畫完一個出色的作品之後沒有受歡迎的靈感是常有的事。
比如本宮廣志,《男兒當大將》結束之後,他又連載過三部漫畫, 每次都畫不過60回。
由於漫畫雜誌一般都是周刊,作者需要每個星期畫出18頁左右的原畫稿件。
為了畫出讓讀者滿意的作品,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睡眠。
很多人因為高強度的辛苦工作生病住院或中途退出。
就連作品大受歡迎的鳥叔也只能沒日沒夜地連載,被逼得受不了的時候發狠說:「我已經不想再畫《龍珠》了!」
編輯鳥島只能苦口婆心地勸說:「阿明啊,只要觀眾想看,你就要堅持下去啊。」
這樣洩氣的情況經常出現,鳥島不止一次把他拽起來工作。
為了報答鳥島,鳥山明把他所有的收入,不管是單行本版稅,還是做《勇者鬥惡龍》人設所得的分紅,鳥島都能從中抽成。
鳥山明當時喜歡把各種身邊的人畫進漫畫裡
還有一個有趣的例子就是1983年開始長篇連載的《北鬥神拳》。
當時原哲夫和武論尊已經畫得筋疲力盡,原哲夫向崛江(編輯)抱怨:「賺了這麼多錢也沒處花,整天窩在家裡畫,腿腳都不靈便了,僅僅是上街去走著走著都快要倒下了。」
崛江說就畫三年,在健次郎和哥哥拉歐決鬥之後便結束,然後就跑去向主編西村繁男提議完結《北鬥神拳》。
但當時《北鬥》正人氣鼎盛,西村把他罵回來:「為什麼非得結束不可呢,你這蠢材!」
崛江只得去求原哲夫和武論尊延長連載,可是原哲夫強烈反對:「我不要,不是說好三年結束的嗎?」
結果自然是三年過了,又是三年,遙遙無期的臥底生涯(不好意思串戲了)。
難以想像如果沒有這些願意犧牲健康依舊熱血為我們創作的漫畫家,我們的童年會缺少多少樂趣(富奸老賊除外)。
真誠的感謝所有努力工作的漫畫作者們。
RADWIMPS樂隊與《周刊少年JUMP》合作歌曲MV
現在大家喜歡刷劇、刷綜藝節目、刷小說。
只有動漫,我們更喜歡用「追」。
想了想原因,更多的是源於一份期待
有時我們吵著希望哪部動漫趕緊完結。
不是因為我們不想看了,而是知道自己可能再也沒有青春去追了。
青春已逝,熱血猶存。
《周刊少年JUMP》,五十歲生日快樂。
更多精彩影劇,請關注頭條號「西瓜影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