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一個北大校長(北大任期最長校長)
2023-04-14 09:51:00
1964年6月19日零時28分,臺北榮民總醫院。在與病魔鬥爭數十天之後,蔣夢麟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帶著不甘和遺憾,他平靜地離開了人世。
貼在蔣夢麟身上的標籤太多,「北大功臣」「中國教育泰鬥」「農復會一把手」……種種標籤記錄了他的傳奇人生。即便是在群星閃耀、大師輩出的民國,蔣夢麟也毫不遜色,他成了那個年代的一抹白月光,遙遙掛在天上,溫柔而沉靜地照耀著聚攏在他身邊的人們。
蔣夢麟
然而,這般傳奇人物,卻漸漸被淡化被遺忘。在課本上找不到他,在影視劇中少見他身影,只有透過歷史的塵埃,掀開一層層迷霧,才能窺探到他絲絲縷縷的過往。
孫中山稱他為「中國教育泰鬥」,因為他結束了中國近代教育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以鐵腕手段建立了中國教育事業的基本制度,奠定了教育近代化的堅實基礎。
胡適評價他「做事有魄力,敢擔當」,在最困難的年代,他臨危受命,兩度執掌北大,將搖搖欲墜的燕園重新整合,得到教授和學生的雙重認可。
西南聯大期間的蔣夢麟
葉公超評價他「不是一個做學問的人,因為他的性格實際是好動的。他生平做事有勇氣、有毅力。」在他看來,蔣夢麟的政治才華大於他的治學能力。即便他的文章都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但蔣夢麟終究不只是個秀才,他的人生事業在於政途。
蔣夢麟到底是怎樣一個人?他的故事又為何都被埋葬?
蔣夢麟的一生以1945年為分界線。
1945年之前,他將人生的大半時間都用於了教育上,風風光光擔任中國最高學府的校長,贏得人們的一致肯定,這時候的他,是北大功勳,是蔡元培之後最偉大的校長。
1945年之後,他選擇失誤,跟隨國民黨退走臺灣,將後半輩子用於鄉村建設,宦海浮沉,聲名漸毀。
1.書香世家,父親培養
1886年1月20日,蔣夢麟誕生在浙江餘姚一個富貴家庭中。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上有三位兄長和一位姐姐。從生下來那一刻起,蔣夢麟就受著這個大家庭的寵愛。
蔣家從其祖父蔣斌潤時起打下基業,經過兩代發展,儼然成為了當地首富。家中雖有金山銀山,但蔣家卻沒有奢侈的習慣,反而樂善好施。蔣夢麟的父母都是當地有名的「活菩薩」,無論誰家遇到困難,他們都會慷慨解囊,鄰裡關係處理得極好,方圓百裡的人家都稱讚一聲「蔣大善人」。
此外,夫妻二人相當注重下一代的教育。蔣夢麟的父親蔣懷清因為生意的緣故,經常來往於上海等大城市,他能了解到時下最新的消息,也知道思潮的變動。作為一個鄉紳,他有著超乎一般人的洞察力,敏銳地感知到教育的力量。在蔣夢麟出生之前,他就聯合其它鄉紳創辦義塾,讓農村孩子也有讀書的機會。而當蔣夢麟出生後,對他的教育蔣懷清更是下了大功夫。
蔣夢麟
6歲時,蔣夢麟進入私塾開始讀書。12歲時,他進入蔡元培任校長的紹興中西學堂學習。18歲時考中秀才,後又進上海南洋公學就讀。1902年,他考入浙江高等學堂。大學畢業後,又赴美留學,獲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
無論世事再艱難,蔣懷清始終沒有放下蔣夢麟的教育。通過各種途徑將蔣夢麟送入最好的學校,讓其接受最先進的思想,獲得最廣闊的視野。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蔣懷清以自己為榜樣,用良好而健全的家庭關係給兒子最溫柔體貼的教導。正是因為他的影響,蔣夢麟才能堅定卓絕地選擇自己的人生道路,才能擁有無窮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這對一個學者,一個政客而言,至關重要。
2.初識蔡元培,結緣北大
蔣夢麟的一生,和「北大」二字緊緊相系。這種緣分或許要追溯到他的中學時期,當時尚是少年的他進入了紹興中西學堂,成了蔡元培的學生。
蔡元培是在蔣夢麟入學的第二年來到這所學堂的,當時他剛辭去翰林院編修的官職,回到老家初次搞教育。他在學堂進行了簡單的改革,用自己在外學到的先進教育理念改進這所本就中西融合的名校。
在當時蔣夢麟看來,蔡元培是他最仰慕的偶像。直到很多年後,他都記得初見蔡元培的場景:「一個秋月當空的晚上,在紹興中西學堂的花廳裡,佳賓會集,杯盤交錯。忽地有一位文質彬彬、身材短小、儒雅風流、韶華三十餘的才子,在席間高舉了酒杯,大聲道:『康有為,梁啓超,變法不徹底,哼!我!……』大家一陣大笑,掌聲如雨打芭蕉。」
這裡的才子,便是蔡元培。雖然二人在中西學堂只有短短兩年的師生情緣,但對彼此都印象深刻。之後蔡元培任職北大,在中國教育界掀起一場場風雨,蔣夢麟四處求學,成為名譽海內外的才子。幾十年裡,兩人都掛念彼此。冥冥中自有天意,二人的緣分沒斷,重逢的時機很快就到來。
與北大群才
1917年7月13日,蔣夢麟結束了哥大的學業,並取得了博士學位,告別了依依不捨的校園和德高望重的導師杜威,他踏上了回國的輪船。
在美國的九年,他勤奮刻苦,跟隨杜威在實用主義教育學的海洋裡暢遊,學習到了最先進的教育理念。同時,他也感受到祖國與西方的差距。即便中國這些年已經經歷了天翻覆地的變化,但與西方相比,依然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孩童。他迫不及待地想將一切好的先進的東西都報效國家,迫不及待地想投身於國家的教育事業中。
學成歸國的蔣夢麟看到了一片充滿希望的土壤,人們的思想在慢慢解放,新舊共存中顯露出令人神往的生機。他也敏銳地感知到了問題所在:革命的爆發使得教育時常中斷,「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被打破,這一時期的人們迷茫又困惑,人們在瘋狂追求現代文明,卻忽視了文化的價值。
面對這種局面,蔣夢麟沒有失落,他充滿鬥志。他說:「雖然生活方式未曾改變,新生一代的心理卻正在轉變。播在年輕人心中的新思想的種子,遲早是會發芽茁長的。」搞好教育,便是進入新世界的重要一環,而他,將成為這一環的引領者。
初回國,蔣夢麟還未找好奮鬥方向,便收到了黃炎培的邀請。1915年,黃炎培在遊歷美國時結識了在美讀書的蔣夢麟。兩人一見如故,都熱愛教育事業,很快就成了至交好友。
黃炎培很是欣賞這個年輕人的學識和才幹,得知他回國後,立馬推薦蔣夢麟進入了商務印書館,給他找了份編輯工作,用來讓蔣夢麟過渡。
商務印書館是中國出版業資歷最老的出版機構,裡面臥虎藏龍,個個都是人中龍鳳。蔣夢麟與商務印書館籤定了五年合同,並開始負責商務印書館的翻譯業務。他有著多年留學經驗,文字功力又紮實,他翻譯的文章受到了讀者的熱烈歡迎。尤其是《參戰演說》系列,更是振奮和啟迪了無數年輕人的心。
在商務印書館工作的這段時間,蔣夢麟受到了來自各方的關注,他更深刻地了解到了國家目前的狀況,對自己的未來,他隱隱有了規劃。
農復會時期
他認識到自己想要的並不是一份譯書工作,他渴望通過文化和教育傳遞新思想,將中國的舊式教育徹底剷除,在教育領域進行一場徹底改革。
實際上,在剛回國時,他就隱約有了這個念頭,他發表文章,公開指出「教育家必先知當時學術思想之大勢,與夫時代之精神,非此不能談教育也。」他的意思是,教育必須跟隨時代發展,既然新文化運動啟迪了人們的心智,那麼教育也必須隨之進步。
1919年,他在上海聯合一眾有先進教育理念的知識分子,創辦了《新教育》,希望能「以教育為方法,養成健全之人,創造進化的社會」。雜誌的創辦使蔣夢麟成為了教育先鋒,他用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們受著新文化的薰陶,在社會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3.入主北大,成為校長
也是因為《新教育》雜誌,蔣夢麟與蔡元培再續前緣。這本雜誌,劍指教育,而北大又是新式教育的前沿陣地,蔡元培更是被稱為「新文化運動之父」。蔣夢麟創辦《新教育》雜誌,不可避免地結識到了北大這群風雲人物。他在不知不覺中深入北大,成為了其中一員。
1919年初,蔣夢麟辭去了商務印書館的職務,加入北大,成為北京大學教育系教授。隨著五四運動的爆發,蔡元培被推上了風口浪尖,為了抗議北洋政府對學生運動的爆發,他憤然辭去了北大校長的職務,離開了北京,去了杭州。
蔡元培的離開使得北大群龍無首,師大個個憤慨不已,對北洋政府的行為更加痛恨。教員們大多都是蔡元培一個個請來的名家,對於蔡元培都相當敬重,認為他是北大的靈魂。如今蔡元培被逼出走,他們也做出「如蔡不留,即一致總辭職」的決定,還派出李大釗等8人為代表去教育部請願。
五四運動之時,蔣夢麟一開始並沒有意識到這場運動的嚴重性。當時他的導師杜威準備訪華,他與胡適等人正在準備迎接杜威,宣傳其教育理念為之造勢。5月3日,杜威剛開始第一場演講,作為杜威的學生,他正擔任杜威的翻譯,根本無心顧及他人。還是在報紙上,他才知道學生們的運動情況,但他依然覺得這不是一件大事,只當是一次普通遊行。
直到蔡元培辭職,蔣夢麟才發現五四運動已經產生了嚴重後果,若不及時解決,恐會引起大亂。蔡元培辭職風波引起的一系列連鎖反應讓教育部也亂了方寸,他們迫切希望有人能將蔡元培勸回來。時任教育部總長的袁希濤急得如熱鍋上的螞蟻,找各方人士向蔡元培傳話。蔣夢麟與蔡元培私交甚篤,袁希濤自然沒有放過他,寫信給蔣夢麟,請他幫忙勸說蔡元培回到北京大學。
然而無論大家怎麼勸,蔡元培是下定決心辭職了。教育部只得另覓佳人,接下北大這個亂攤子。一開始教育部選擇了馬其昶,但遭到了北大師生一致反對。
農復會時期
沒過多久,教育部在湯爾和的建議下,想到了一個絕佳的主意。在與蔡元培商議後,他們決定用這種說辭穩住北大師生:蔡元培同意復職,但由於身體原因實在不便馬上回去,所以請最信任的弟子蔣夢麟擔任代理校長。
蔣夢麟在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被推上了代理校長職務,令他意外的是,或是因為他與蔡元培的關係,或是因為他在北大的貢獻,大家對他相當歡迎。
臨危受命,壓在蔣夢麟身上的擔子不可謂不重。一方面,他要恢復校園的正常教學狀態,另一方面,他要讓青年學生把精力都投入到學業中,而不是荒廢光陰,沒完沒了地鬧學潮。
這兩件事,蔣夢麟都完成得極好。他以蔡元培學生的身份自謙,低調進入燕園,不爭不搶,不顯山不露水,贏得了教授和學生的支持。此外,他又發表一系列演講,對學生進行勸學。他溫和而儒雅,用親切的話語啟迪學生學術救國。學生很快就放下戒備,投入到自己的學業中。
後來,蔡元培又多次陷入風波中,辭職復職三次,蔣夢麟也因此三次擔任北大代理校長。這五六年的時間裡,蔡元培常不在校園中,一切大小事務都是蔣夢麟代理。與其說是代理校長,毋寧說蔣夢麟在實質上已經成為正式校長了。
4.臨危受命,大展拳腳
1930年12月,蔣夢麟被正式任命為北大校長。北大師生毫不意外,然而這一次,蔣夢麟放開拳腳,不再以蔡元培為幌子,他決心實踐自己的理想,以鐵腕手段對北大進行改革。他在北大多年,心裡早就知曉北大存在的沉痾頑疾。
北大最大的問題在於經費與人才。蔡元培在任期間,雖然請來了無數大師,但隨著國內局勢的變化,北大的資金吃緊,教授們的生活也難以為繼。由「工資」一事引起各項問題:
1.教授們四處兼職,才能解決一家老小的開支。
2.教授們抱團情況嚴重,為了溫飽問題,在校園裡大立江湖規矩,嚴重擾亂了校園秩序。
3.教授們無暇顧及學術問題,北大學風受到嚴重影響。
……
諸如此類的問題都懸在蔣夢麟頭上,為了改變現狀,他一改老好人模樣,不惜得罪同僚,提出了新的教學方針。總結下來就是「校長治校」「教授治學」「職員治事」「學生求學」四樣,建立了一套體系完整的教育行政模式,讓北大重新回到了正軌上。這一貢獻挽救了大廈將傾的北京大學,使北京大學在各種磨難中依然是近代高等教育的最高學府。
蔣夢麟畫像
蔣夢麟的貢獻尤其得到胡適的肯定,他認為「蔣先生是要把北京大學放到一個新的宗旨和有效率的主旨之上來辦理」,並且他成功了,北大的教學和學術研究都上去了。
抗戰開始後,平津陷落,京津地區的高校決定南渡,北大與清華、南開一同遷往昆明,成立西南聯大。這一次,蔣夢麟奉行「無為而治」政策,在遇到摩擦時從不爭利,而是顧全大局。他告訴大家「我的不管就是管」,讓清華校長梅貽琦擔任主校長,他自己退居二線,每日修習書法。
他的這一行為是非常明智的,西南聯大之所以能夠維持多年,他的忍讓有大功勞。若遇事便爭,西南聯大說不準就像西北聯大一樣,僅持續了一年時間便分崩離析。
但他的這種態度引起了師生的不滿,師生紛紛覺得他遇事不硬氣,北大本該與清華平起平坐,怎麼突然間就矮了一頭?
更何況,這時候的蔣夢麟開始有了別的心思。他與宋子文交往,有向政途進軍的打算。1945年6月,蔣夢麟接受宋子文的邀請,出任行政院秘書長一職。他的這一行為讓北大師生憤慨不已,紛紛指責他官迷心竅。當年他修訂《大學組織法》,提出校長不能兼任行政職務。如今,他卻以身試法,自己帶頭做起了行政官員。
群情激奮,蔣夢麟沒有辯解,也沒有挽回。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他寫下辭職書,離開了北大。他與北大的緣分,斷至此。這些年來,他在風雨飄搖中讓北大依然獨立自由,做出貢獻無數。可他卻從不認為自己是北大的功臣,當傅斯年狡黠地誇獎他時,他卻只淡淡回了一句「我不過是北大的『功狗』。」
5.敗退臺灣,婚姻失敗
1945年之後,蔣夢麟選擇失誤,跟隨蔣介石遷往臺灣。在臺灣,他將工作重心轉移到「鄉村振興」上,擔任「農復會」主任委員,對「教育」二字提的甚少,仿佛那些都是前塵往事。在他的帶領下,臺灣農村改革問題進展迅速,在極短的時間內使臺灣農業完成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的轉變。
相比起他在農業上的貢獻,臺灣民眾更熟悉他的風流韻事。
蔣夢麟一生三段婚姻,第一段婚姻是與父母安排的姑娘孫玉書。二人之間沒有愛情,只有責任。蔣夢麟學貫中西,孫玉書卻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女孩,兩人之間沒有共同話題,在蔣夢麟回國不久後就離婚了。蔣夢麟的第二段婚姻是與秘書陶曾谷,二人琴瑟和鳴,很是幸福。1958年,陶曾谷因病去世,臨死之前還囑咐好友再為蔣夢麟尋個對象,陪伴他度過餘生。這兩段婚姻都和和美美,但第三段卻毀了蔣夢麟經營一生的名聲。
在陶曾谷去世後不久,蔣夢麟結識了53歲的徐賢樂。她的年輕貌美令蔣夢麟沉醉不已,他不顧親朋好友的反對,在1961年7月18日,硬是與徐賢樂結婚了。74歲的蔣夢麟和53歲的徐賢樂,一下子成了臺灣輿論的焦點。
蔣夢麟是一心愛戀著徐賢樂,給她寫一封封情書,言詞熱烈而纏綿。諸如「永夜拋人何處去,絕來音。香閣掩,眉斂,月將沉。爭忍不相尋?怨孤衾。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的豔詞不在少數。
但徐賢樂卻並不是因為愛情,她所圖的,是赤裸裸的利益。結婚之後,她掌握了蔣夢麟的所有財產,每天只給蔣夢麟留一些夠吃飯的,其它一概成為她的囊中之物。
與徐賢樂
婚姻只維繫了一年,蔣夢麟就認清了徐賢樂的醜惡面孔。他要求離婚,但請神容易送神難,徐賢樂要求巨額財產賠償。兩人在法庭上鬧了兩年多,終於以每月支付給徐賢樂50萬贍養費的結局離婚。
離婚後,蔣夢麟整個人鬱鬱寡歡。這段婚姻讓他晚年聲名全毀,人們不記得他為教育為鄉村振興做的貢獻,只記得他的「一樹梨花壓海棠」。
憂思難解,萬般愁緒湧上這個老人的心頭,病痛也找上了他。1964年6月,他罹患肝癌,在醫院治療數十天後,溘然長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