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後江西接收移民(新安江水庫大移民)
2023-04-13 19:35:49 2
談到浙江,通常大家都會有一種富庶發達的印象。的確,浙江目前是中國最發達的省份之一,經濟繁榮,文化發達。由於長期以來浙江省內文化相對統一(吳語區),行政區劃自明初以來就穩定了600餘年,所以浙江人對於地區的認同感也極高。家鄉繁華,對家鄉認同感也高,所以浙江人才「外流現象」很少,但出去經商做生意的倒是很多。
不過,可能少有人知的是,在上世紀60-70年代,浙江也有過一次對外的大規模移民活動,這其中有10萬浙江人移民到江西,現在已經過了2-3代了。浙江人移民江西?這是為何?
的確,目前就總體發展程度和民富程度來看,浙江確實比江西要強不少,畢竟浙江區位更好。而且改革開放後,浙江人的開拓文化也比江西這種傳統的耕讀文化更適應這個時代。但這並不意味著一直以來就是這樣。也許有人會問,不是說「錢塘自古繁華」嗎?浙江可是歷來屬於江南啊。這種印象實際有一些片面,如果只算狹義的江南,浙江僅北部「杭嘉湖」一帶算是江南,這裡的確富庶;此外寧紹平原也略好。但總體來說,浙江其實在農業時代也是一個生存壓力很大的地區,浙江面積很小且浙南幾乎全境山地,這對於農業是很不利的。
東南丘陵使得中國東南地區風光秀麗,但也影響糧食生產
至今,江西在糧食生產上都比浙江要好得多,2019年江西省糧食產量是2157萬噸,而浙江是592萬噸。
所以,實際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論底層農民生活水平,江西很多地區是略高於浙江一些地區的(如果不算杭嘉湖和寧紹等地),江西老一輩人,尤其是上饒等贛東北地區的人對此應該還是有印象。上世紀70-80年代,浙江西部金華、衢州、麗水等地來江西做擔貨郎、補鍋、彈棉花、割松油、燒炭、木工的人有很多。當時浙江人的勤奮,吃苦以及善於經營給江西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雞毛換糖
不過這些人還只是做工的,並不是移民,浙江移民來江西,那是另一個故事,這些群體現在一般被稱為——「兩江水庫移民」(新安江,富安江)。
在今天的浙江有一個很著名的景點叫「千島湖」,其位於今天的淳安縣和建德市境內,現在這兩個地方屬於杭州管轄,但實際這兩處距離杭州較遠,傳統上它們是屬於舊嚴州府。
這一帶的水利資源非常豐富,而距離很近的滬寧杭則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急需電力,於是建國初期,新安江水電站就成為「重點項目」。1956年8月20日,新安江水庫開始準備工程施工。但對於當地居民來說,這個影響是非常大的,淳安、遂安的賀城、獅城、威坪鎮、茶園鎮(今淳安縣石林鎮茶園村)和港口鎮三個城鎮(1958年,淳安、遂安兩縣合併為現在的淳安縣),49個鄉的1377個自然村,30萬畝良田被淹沒。而千島湖的島嶼正是由水庫蓄水後未被淹沒的山峰所形成。
新安江水電站當然是利國利民的,可是,這些受影響的人口勢必要移民,移民去哪裡呢?根據統計,自1956年11月開始移民工作以來,共有29萬浙江人因此移民。不得不說,這些人的確為國家建設做出了巨大犧牲!
可是移民去哪裡呢?這當然需要國家安置。原本的規劃還是就近在浙江省內進行安置的,計劃建德地區安置7萬人,金華地區安置6.5-7萬人,嘉興地區安置7萬人。可以看到,最初這個移民方案和江西還是沒什麼關係的,但後來怎麼出現大量移民進入江西呢?
這既有歷史方面的原因,也有地理方面的原因。歷史方面,這些新安江移民碰到的時機確實不好——大躍進。這導致的結果是水庫建設、移民工作也被迫加快進度。1959年3月,浙江省人民委員會決定將移民全部就近安置在建德地區,取消金華、嘉興的安置任務,以節省時間。移民賠償和安置費用也被削減,1957年12月國家定的賠償費用是每人478元(土地徵購,房屋補償,山林經濟費,安置費等);1958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將安置費降低到309.12元,同年9月竟然降低到150元。這實在過分,1959年8月又提升到了226元。
不過,由於當時的安排不完善,移民過程中仍然出現不少混亂(尷尬的是,正是由於「大躍進」導致的倉促,新安江移民的許多生活記憶才能比較完整的被封存在千島湖底,留下了豐富的水下遺產,現在成為著名景區。)移民的家產有不少損失。1956年-1962年,建德、淳安兩縣2.45萬人移民。
千島湖湖底有不少古鎮遺蹟,這是當時移民安排倉促、不規範導致的
移民到了新的地方,實際上境況也不好。浙江原本就是人多地少的地區,人地矛盾非常尖銳。浙江省內,移民和土著社員械鬥問題不斷,移民也不斷向上級反映情況。所以,實際上已經有不少移民流入江西、安徽兩省以及浙江其它地區,也有「移民倒流」返回老家的(由於水位很高,這實際很危險)。這些移民心中普遍有些怨憤:自己的家鄉原本也算是富裕的地方,豐衣足食,現在移民導致生活水平嚴重下降(四年三災,安置工作不到位等因素導致)。
總體來說,將移民全部在浙江安置確實不現實,資源不夠,於是,安徽和江西兩個鄰省開始行動了,尤其是江西地方政府相當熱心。
江西熱心的原因也簡單:江西缺人。江西土地是相對富庶的,古代人口也相當稠密,然後太平天國、國共內戰與抗日戰爭導致江西多地人口大量減少,至建國時都沒有恢復到正常水平。於是景德鎮、德興、資溪等地都在1967年表現出了接受浙江移民的極大熱心,並和浙江方面對接好了(事實上從 1966 下半年至 1967 年春,已有 12000 餘人自發性地遷移到江西)。不過,這些地方的請示,江西省政府卻拒絕了。畢竟移民安置是大工程,江西安置了15萬上海知青,以及1.2萬初期自發來贛的新安江移民,省政府實在不想在給自己找事。江西一直推脫,最終國家介入,江西方面迫於壓力同意接收新安江移民。
風景秀麗的江西資溪縣,大革命前人口8萬,但由於內戰影響一度銳減到2.4萬,即使到60年代也不過4萬人,迫切需要勞動力
最初江西的安排是:金溪 12000 人,資溪 30000 人,宜黃 5000 人,崇仁 3000人,共計 50000 人。但1969年,移民安置區擴大為17個縣。
但實際上,浙江移民在江西分布很廣,撫州市的黎川、金溪、資溪、崇仁、宜黃、南豐;九江市的德安、武寧、永修;上饒市的橫峰、婺源、鉛山、德興、弋陽、鄱陽;吉安市的峽江、新幹、安福、永豐、吉安、萬安;景德鎮市的浮梁、樂平;鷹潭市的貴溪均有移民村落。實際移民到江西的浙江人大概在10萬以上。
當然,在移民到江西的過程中,同樣也是不順利的。在那個特殊年代,國家統籌能力有限,物資匱乏,移民的利益受到很大影響;而江西地區的不少本地居民也認為利益受損,鬧出不少群體性事件。浙江省委第一書記江華在臨終前都對此事表示愧疚,說「我對不起淳安人民」。而這個殘留問題後來影響了數十年才漸漸得到一定解決。
不過,這10萬浙江人算是在江西安家了,到了現在加上後代,移民應該有20萬了。
這些浙江移民在江西生活得如何?可以說,初期確實是遇到不少困難,但這些移民同樣發揮出浙江人民勤奮、開拓的精神,從頭開始,創造出很大的成就。
如在江西資溪縣,13萬人口中有4萬為浙江移民及其後裔,著名的「資溪麵包」的創始人為退伍軍人張協旺,而其第一個合伙人洪濤便是浙江移民後裔,之後著名的「鮑師傅」創始人鮑才勝也是浙江移民後裔。
永修柘林鎮,移民紀念由浙入贛50年
九江永修縣的移民村易家河村,現在以種植柑橘出名,為九江最大的水果產業基地,這便是80年代浙江移民帶動種植的。他們從浙江老家帶來橘苗,克服困難在永修種植成功。目前,浙江移民的收入普遍高於當地平均水平。
作者:雲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