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瘦竹一竿書正氣(風流儒雅亦吾師)
2023-04-12 04:55:48
作者:魯家用
今年五一小長假第三天,有幸陪侍荀德麟先生赴傳入《清史稿》的清代古文大家、詩人魯一同先生故裡漣水方渡前魯莊訪學,此行的主要目的是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錄製江淮地區的傳統詩詞吟誦。此前,荀先生曾多次向我談及魯一同先生的詩文、學術造詣以及友朋交遊狀況等,深知荀先生對魯一同極為服膺,頗有才人異代而相知相感之慨,我想這也正是荀先生此行的內在動力。荀先生不僅錄製了吟誦視頻,還考察了魯一同的居住地村落概況,與魯氏後裔共話魯一同的生平事跡,可謂感慨良深。不數日,即收到荀先生發來的這首七古長篇《蘭岑先生故裡行》,汪洋恣肆,雄奇排奡,不獨詞採高華,猶見匠心獨運,而敘事委實如重歷其境。三復鴻篇,撫掌擊節,猶覺意仍未盡。轉念佳作詎能私享,於是乎,不揣譾陋,稍事解讀,獻諸同道。
七言古體轉韻自如,可極言事鋪排之能事,故七古是紀行詩之最佳體。開篇即大筆歌頌蘭岑是淮楚之地孕育的靈英,其道義高峻卓傑,詩文宏闊雄蒼,如東坡之再生,因仰慕其拔俗不羈之才華而夜讀其詩文,忽覺夢見先生回裡第。恍惚間,先生欲在故裡接待詩人,於是荀先生便約上朋黨,驅車前往謁見。
不辭辛苦,從淮陰驅車百餘裡至方渡前魯莊。在這春末夏初之際,見到漣東村野湧動著廣袤的綠色麥浪,猶如跟隨車道同步轉折的一幅幅畫卷。這裡曾經是東瀕大海的窮鄉僻壤之地,魯一同三姐魯蘭仙描寫所居之地的詩中有「海雲翻大壑」之句,魯一同亦別號「海上人」,而現在都是一排排「海上」小樓,猶如海屋仙居。主人見到詩人一行的到來,高興至極,盛情款待。這裡是魯氏族居之地,自魯一同的曾祖父遷居於此,綿延至今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了,而「耕讀兩行」之古風仍然濃厚。七十多歲的老人現在還能用私塾古調吟誦詩詞,更不用說那位99歲的老人了。他們所吟誦的詩詞都是切合農民身份的古詩,如《憫農》《蠶婦》《農家》等,聲情中隱隱含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那樣的哀痛。這樣的詩禮傳家之族在近百年的社會鼎革大浪中,可以說歷盡挫折,魯一同的後代四海飄零,有一支在無法維持生計的情況下,投奔故籍,方才安身。
在錄製完吟誦視頻之後,荀先生在魯氏族人的嚮導下,考察了魯一同的祖居地。屋基前有一方呈元寶形四周環柳的池塘,靜靜地守護著村莊,對著這方碧影依依的池塘,詩人感慨道:這裡一定是魯一同童年時經常遊玩之處吧。村頭蹲立著一盤祖祖代代使用的石碾,神童意識到這盤石碾只能給他帶來溫飽,而內心深處讀書報國的遠大志向驅使著他,要走出這個年年遭受黃水災害的僻壤之地。村頭還遺存有一段南抵府城淮安、北達淮北古鹽場的交通古道,魯一同讀書、遊學、趕考等外出時,一定都是踏著這條古道而遠行的。他那首著名的紀實詩《小車轔轔》或許就是見到奔波於這條古道上的逃荒者所發出的哀號而觸動靈感寫成的。古道旁又見有一簇簇茂盛的艾草,佇立於坡坂,遙想當時逃難者翹首鬥大安東荒城時的悲慘場景,這艾草恐怕是保不了他們的平安的。這種慘狀橫亙於康、乾、嘉、道時期,魯一同在《安東歲災記敘》和《荒年謠》詩中記述得如此真切。
村頭石碾
接下來,詩人開始議論。魯一同生於清王朝走入衰敗之際,家愁國恨,時刻縈繞於一身,以至鬢髮早霜,貧病交加。其姐魯蘭仙在《和蘭岑》一詩中安慰他說「思親況是兼憂國,知道愁多鬢亦斑」,可見其一生苦鬱不堪。魯一同雖身負大才,以經世致用為讀書目的,然而一生襟抱未開,只能以著述終老。他的針砭時事之作如《胥吏論》五篇等都是極具卓識、直擊要害的千古名篇,《檄鳳潁淮徐滁泗宿海八府州屬文》《癸丑十一月與吳中翰論時勢書》《乙卯四月復戴孝廉書》《乙卯六月復戴孝廉第二書》等擘畫時勢之雄文,都堪稱軍事巨作,他的雄才大略得到林則徐、曾國藩等當時海內巨公的高度賞識。他的學識泛濫無涯涘,除了長於史例,還旁及諸子百家之言,禽魚草木之變。在鹹豐年間,曾先後受聘修纂《邳州志》《清河縣誌》,法度謹嚴,獨創新格,被梁啓超等人稱為「志家法程」。
最後一段八句,由彼及此,詩人聯想到了自己,覺得很幸運與蘭岑同鄉,但是「蕭條異代不同時」,雖然蘭岑未能親眼見到「我」這樣的後學,但在神交思古時,也不會不待見「我」吧?實際這裡詩人是反說而已,其實內心想表達的是,如果能與蘭岑先生同時代,蘭岑見到「我」這樣的後學,一定會青眼相加的。這裡與開頭的夜夢蘭岑先生回故裡接見「我」遙相呼應。接著荀先生便回顧了自己的學術生平:從工作起至今40年時間,一直孜孜不倦地致力於地方史志的研究和編修工作,碩果纍纍,著作等身,卻慚愧不如蘭岑先生的著作那樣精緻典型,這當然也是詩人的自謙語,其實也是一種正話反說的委婉語。荀先生這樣的高才博學,是淮楚地區撼動不了的文史學術權威,承擔著地方文化事業發展的重任,曾花了10年時間系統整理淮安地區自古以來的詩詞歌賦,編成煌煌七巨冊《淮安詩徵》,成為書館藏室的鎮館之物。若蘭岑先生靈魄有知,一定為家鄉的翻天覆地之巨變而驚訝而欣忭。
老杜於宋玉之「風流儒雅亦吾師」,溫庭筠於陳琳之「詞客有靈應識我」,皆才人異代而相惜者,蓋並世知音難覓之故也,荀先生之於魯一同,何不亦然哉?
全詩敘議結合,有彼有此,由古及今,首尾呼應,針線綿密,洵稱七古佳篇。
村頭古道
作者簡介
魯家用,漣水人,愛好地方文史、傳統詩詞,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淮安市詩詞協會常務理事。
往期作品薦讀:
【皖贛吟草】或歌或嘯動天庭
【生活】一副婚聯結詩緣
運河文韻
採春的希望
擷秋的歡喜
撿運河文字
徵稿啟事
為了更好擴大本公號所發文章的影響,即日起本公號入駐360個人圖書館,所有作品皆自動同步到360個人圖書館終身收藏。不同意者請勿投稿,投稿視作默認此項決定。
本公號唯一投稿郵箱
【不再接受個人微信投稿】
徵稿要求:
1.散文、微小說1200字以上;詩歌成組,現代詩每組不少於五首,格律詩不少於十首。投稿時請附個人百字以內簡介和照片1張。(簡介字數太多請自行刪減)2.投稿請自己校對好,不要有錯別字,小編不負責校對;
投稿務必3. 原創且且未在其他公號發表過,二者缺一不可
感謝關注清江浦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