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為什麼將關雎放在第一首(關雎為什麼排在詩經的首篇)
2023-04-12 11:25:47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採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經女孩最近讀了一則新聞,說中國結婚率創近10年來新低,大傢伙都不願意結婚了,但是這跟孔老夫子把《關雎》放在詩經的首篇有什麼必然聯繫呢?詩經女孩帶你解讀更深層次的原因,給你一個答案。
1、中國結婚率創近10年來新低
詩經女孩看新聞說,據國家統計局和民政部數據顯示,從全國範圍來看,2018年結婚率僅為7.2‰,這個數字創下了近10年來新低。經濟越發達地區的結婚率越低,最低的上海只有4.4‰,浙江5.9‰為倒數第二,廣東、北京、天津等地的結婚率也偏低。
該話題一度引發網友熱議。有的自我調侃說,「單身最好,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單身想跟誰好跟誰好。」有的比較客觀分析了原因,說「結婚只會降低自己的生活質量,何必找個累贅呢?」更多的人一針見血的回覆:「不結婚的原因就是因為窮!」
不管什麼原因,現在結婚率低已經成為事實了。我覺得是時候拿出我們老祖宗教化世民的本事了,噔噔噔噔——上《詩經》!
看詩經女孩的前兩篇文章大家都應該知道,詩經作為先民教化之根本,孔老夫子說它「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那麼,孔老夫子為何會把《關雎》放在詩經的首篇?放在首篇又有何深意呢?
詩經女孩帶你來看看,在三千多年前,人口很少的時候,孔老夫子如何教化人們結婚呢?
2、《關雎》真的是一首愛情詩嗎?
《關雎》相信大家都會背誦,詩經女孩不多做解釋了,這首詩的意思我們都知道,現代人們普遍把它理解為一首愛情詩。所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們今天也常用它來形容男歡女愛。但它真的是一首愛情詩嗎?
詩經女孩說它不是愛情詩,原因有三:
第一,人稱不對。你像其他人寫愛情詩的時候,是不是這樣說,「山無稜,天地合,乃敢與君絕!」「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基本上都是我與你如何如何,而不是用第三人稱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裡有個好姑娘呀,君子快快來追求呀!這有點彆扭,至少不像一個男孩追求一個女孩寫的詩,反倒像一首教化詩,讚美男女般配的詩。
第二,器物不對。 詩中說男生討好取悅女生,第四段寫「琴瑟友之」,這還說得通,男的家裡有琴、有瑟,到女孩子家門口來彈奏,只要鄰居不投訴都好說。可是最後一段,「鐘鼓樂之」,這就做不到了!你看我們出土的編鐘,那麼重,那麼沉,演奏起來恨不得得組一個樂隊,這怎麼抬到女孩家門口去呀?所以說愛情詩有點勉強。
第三,植物不對。 這首詩裡就提到了一個「參差荇菜」,姑娘左右流之、採之和芼之。荇菜是什麼菜呢?根據前後文,我們知道這種菜應該是水裡長的。徐志摩《再別康橋》詩裡說「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不知道是不是同一種菜,但是知道是一種水裡的菜。
採這種菜用來幹嘛呢?這是重點。有文獻說,古人祭祀祖先時,「澗溪沼沚」所生的「蘋蘩薀藻之菜」,也可以用來獻給神明,「荇菜」就是其中一種。我們就當做用來祭祀用的。春天到了,婦女們下水採一種可以吃的水菜,用於宗廟祭祀,這跟愛情沒啥關係。詩中說「淑女」,善良的女子,暗示了女子將承擔家庭主婦之事。所以,從這一點說,詩篇也應該與婚姻的締結有關。
從以上分析得出,《關雎》其實不是一首愛情詩,那這首詩是說什麼的呢?
3、《關雎》是一首教化詩
教化詩什麼意思?《說文解字》解釋說,「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化,教行也!」《漢語大辭典》說,「政教風化,教育感化」。由此可見, 教化就是統治者通過某種方法來教育和啟蒙人民,啟發民心,感化他們。
我們不能把《詩經》看做簡單的描寫描寫男歡女愛的一部著作。詩經帶給我們後世的意義就在於教化。正如《禮記·經解》所言「入其國其教可知也,溫柔敦厚,詩教也。」從古到今,《詩經》不是我們後來理解的唐詩宋詞,它是可以治國理政,教化百姓的。
《關雎》這首詩教化的目的是什麼呢? 當然是鼓勵人們結婚,生育,繁衍人口。
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如下:
第一、教化女人重視婦德
《毛詩》裡把《關雎》比做后妃之德。「是以《關雎》樂得淑女以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也。」這裡說的很明白,就是說淑女配君子,君子娶妻選賢妻,而不是貪戀其美色。
所以無論是君主還是貴族,娶妻當選「淑女」。這裡的「窈窕淑女」,「窈窕」這個詞與現代人用來形容人身材好的「苗條」很接近,也有明顯不同。苗條,偏重外形;窈窕,更偏重內在氣質。淑女指賢淑善良的女子,淑,善也,好也。《說文》: 「俶,善也。」俶、淑、善一音之轉。《儀禮》鄭言註:「古文俶作淑。」仁字古字從身、身聲、身、俶、淑、善音通,故仁亦有善美之意義。
所以說賢良淑德的女子「君子好逑」,「君子」指有身份的男性,《國風》許多篇章出現這個詞,多是女子用以指稱自己丈夫的。「好逑」,是「君子」「好配偶」的意思。
第二、教化人們重視婚姻
周人重視婚姻,因為他們奪取政權時人很少,要統治全國,要建立起合法的統治。如何合法統治呢?就是聯合融合路線,廣泛建立親戚關係,其手段就是通婚。在周代「婚姻稱兄弟」,大家論姓氏是無法成為兄弟的,但是經過通婚,可以使異姓成為親家。總之,靠著締結婚姻關係,建立情感聯繫,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周人的有效統治。
《 詩 ·周南·關雎序》解釋說「美教化,移風俗。」這就涉及《關雎》詩篇在當初的具體使用了。古人做這樣一首詩,為的是什麼?一言以敝之:祝賀新婚夫妻。祝願他們婚後和諧,恩恩愛愛,家和萬事興。這就與詩篇的第三人稱形式搭調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從第三者的角度發出的讚美。詩人站在旁觀者的立場上,讚美難得好姻緣的締結。
第三,教化人們尊重倫理
倫理, 意思是人倫道德之理,指人與人相處的各種道德準則。以孟子「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 滕文公上》)「五倫」為標誌,形成了「以人為本」的倫理道德觀。
這五倫中夫婦有別是指夫義婦順。即在家庭中承擔的不同責任。丈夫要扶持自己的妻子,扶持她教育好孩子。夫更有本分孝順父母扶持上一代。還有責任要扶持社會的發展,對社會負責。妻子則是「相夫教子」主要責任就是把一個家庭治理好。
《關雎》作為《詩經》開篇第一首詩,這樣的編排次第,並不是無因由的,反映的是周人對婚姻、夫妻關係的重視。《關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正好驗證了作者夫義婦順這種人倫的思想。
《毛詩》序中說,「《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大概意思說的就是用來教化天下萬民與規範夫婦倫理的第一步。
由上可見,從三千年前開始,孔夫子已經開始教育教化人們重視婚姻關係,多多繁衍後代了。看完這篇文章,再讀《關雎》時,對你會不會有所啟發呢?留言來說說你的看法吧。
作者:詩經女孩,80後摩羯座,網際網路從業者。愛讀書,愛國學,愛寫作,讓我們一起走進《詩經》,詩經女孩帶你領略不一樣的詩經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