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可以稱呼同性女同胞嗎(同志)
2023-04-12 05:41:57 3
#頭條創作挑戰賽#這些年來,許多人對「同志」、「小姐」等稱謂非常反感,因為這些稱謂已經被汙名化了。
那麼,曾經眾人群捧的「公知」會不會「淪陷」,成為下一個被汙名化的稱謂嗎?
對此,我持「謹慎、不樂觀」態度,因為一些「公知」的言行實在太奇葩、太離譜了。
高談闊論 信口開河
首先說一說這些年被汙名化的稱謂據聞,北京公交集團幾年前實施了「公交文明用語規範」,「規範」提倡廣大乘客使用「同志」、「朋友」等傳統稱謂。
然而,「規範」建議的稱謂中並沒有出現「小姐」一詞,而且,「規範」實施以後的效果也不那麼理想。
乘客們可以接受「朋友」、「師傅」等稱謂,卻對「同志」、「小姐」等稱謂避之不及,生怕「傷人又傷己」。
本來,按照字面解釋,「同志」就是「志同道合」的意思,在我國,彼此稱謂「同志」可以不在乎地位、年齡和性別,「同志」應該是一個非常平等、接地氣的稱謂。
然而,近年來,「同志」似乎變成了同性戀的代名詞。由於嚴重曲解了「同志」原本的含義,「同志」的稱謂也容易遭到人們的誤解和厭惡。
與「同志」稱謂遭到曲解類似,「小姐」的稱謂也被社會普遍曲解和忌諱。
在我國古代,能被稱為「小姐」的女子非富即貴,而一般人家的女子只能被稱為「姑娘」、「丫頭」。
可是,「小姐」如今已經是「歡場女子」的代名詞,如果稱呼一個清白女子為「小姐」,不僅會被認為「不正經」,更是人格上的侮辱。
於是,人們轉而使用一些不會有歧義的稱呼,比如,「同志」不能叫了,人們就改叫「老闆」、「師傅」、「帥哥」、「靚仔」;
「小姐」不能稱呼了,人們就改叫「大姐」、「小妹」、「女士」,甚至是個女的就叫「美女」。
這是對「同志」、「小姐」的嚴重曲解、侮辱和褻瀆。
難怪有人哀嘆道,「同志」、「小姐」,好多美好的稱謂被一些人糟蹋了。
又一個或將「淪陷」的稱呼-「公知」「公知」的全稱叫「公共知識分子」,「公知」首先是知識分子,他們有一定的學術文化修養,而且,他們敢於評價(批評)一些社會公共問題,由此被稱為「公知」。
2004年,《南方周末》評選出50位有影響力的公共知識分子,「公知」一詞就此進入當代普通民眾的視野。
廣大網民不會沒聽說過「公知」這兩個字,在各大新聞媒體的評論欄裡,我們經常能看到「公知」們的「鴻篇大論」。
「公知」們往往站在公共道德的制高點上「指點江山」、高談闊論,他們拋出的熱點話題一定程度上引領了輿論導向。
然而,我們看到,這些年,「公知」群體裡出現了許多奇葩的「個體」,他們以「專家」、「教授」、「名人」的身份招搖過市,爆出了不少「驚世駭俗」的奇談怪論。
比如,正當美國瘋狂制裁我國的時候,某「公知」卻公開宣稱,「美國是對我國最友好的國家」;
「四大發明」是我國古代創新的智慧成果和科學技術,包括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
可是,某個「公知」偏偏「語出驚人」,別出心裁地說,「炒菜、按摩、麻將、針灸,這才是我國的四大發明」;
信口雌黃的「公知」
為了幫助房地產商「清盤」,有「公知」建議農民去城裡買房。
農民住在城市裡,怎麼下地幹活?
「公知」說:「他可以開著車去鄉下種地嘛」;
說到貧困問題,有一個經濟學家說:「現在誰家沒個50萬、100萬?家庭平均資產300萬很正常,我國沒這麼窮」;
說到年輕人失業問題,有「公知」如此建議:「如果你短期內找不到工作,你可以先去結婚生子」;
說到適婚男女比例失調問題,上海復旦大學一位教授竟然建議我國實行「一妻多夫制」;
說到年輕人經濟壓力大的問題,某位女經濟學家說:「年輕人就要放棄高薪職業,應該去賺錢少的崗位鍛鍊」。
凡此種種,所謂「公知」各種奇葩言論迭出,讓人「大開眼界」又大跌眼鏡。
也許是空調房、辦公室坐久了,「專家」、「教授」、「名人」們的雙腿不再沾染泥土,或許已經「不食人間煙火」,所以就有了一個又一個「何不食肉糜」的言論。
久而久之,奇談怪論背後的利益啃食了他們的良知,「公知」這個稱謂悄然變成了貶義詞,以至於提起「公知」,各種負面情緒就會不由自主地湧上心頭。
還有人猜測,照這樣下去,那些曾經被「眾人群捧」的「公知」早晚會變成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
如此一來,「公知」這個稱謂也將「淪陷」,成為又一個被糟蹋、被汙名化的稱謂。
誰是近代中國「公知」的「鼻祖」?事實上,「公知」現象不是現在才有的新鮮事物,早在100多年前,近代中國就「誕生」了一位「鼻祖級公知」人物-胡適。
胡適
電視劇《覺醒年代》裡有一段這樣的情節。
聽到北洋政府決定籤署「二十一條」、把山東割讓給日本的消息,北京大學學生郭心剛悲憤交加,吐血身亡,成為在「五四運動」中犧牲的頭一個學生。
噩耗傳來,陳仲甫先生痛心地說:「我國之所以這麼窩囊,就是因為郭心剛這樣的人太少,而胡適之這樣的人太多了」。
與陳仲甫先生相比,「青年導師」胡適卻是另外一副模樣,他不僅反對學生上街抗議、反對侵略者的行為,甚至拋出「學校應該專心學術」的言論蠱惑他人。
胡適出生於官宦人家,家底厚實,所以,胡適少年時期就有條件追隨名師求學,可以這麼說,胡適人士一開始就贏在了「起跑線」。
1927年後,胡適一邊自稱「政治中立」、「提倡自由」,一邊在國民黨政府裡面當高官、拿高薪,充當蔣介石的「吹鼓手」。
「九一八事變」發生之後,胡適居然以「公知」的身份向日本侵略者「建言獻策」:
「日本有一個方法可以徵服中國,那就是停止武力侵略,轉而以徵服中國人的心為主。」
「西安事變」之際,張學良逼蔣抗日的舉動讓大多數人拍案叫好,胡適卻對張學良頗有微詞。
胡適說:「張學良背黨叛國,破壞統一,毀壞了民族的力量,妨害了民族的進步。」
胡適說張學良逼蔣抗日是「背黨叛國」,他自己又是怎麼做的呢?
胡適有過一個「五鬼鬧中華」理論,在他看來,危害中華的是貧窮、疾病、愚昧、貪汙和擾亂等「五個大仇敵」。
這五大仇敵之中,資本主義不在內,封建勢力也不在內,帝國主義也不在內(「因為帝國主義不能侵害那五鬼不入之國」)。
胡適的意思是:世界上並無所謂帝國主義之類在侵略我國,倒是我們自己該著「貧窮」,「愚昧」等五個鬼,鬧得大家不安寧。
胡適(中)
按照胡適的說法,我國落後貧困,乃至被侵略,怪就怪我們自己。胡適就這樣信口雌黃,公開替侵略者「洗地」。
抗戰時期,胡適當過幾年駐美大使。
事實上,胡適既不懂外交,也不會當官,國民黨政府讓胡適出任駐美大使也是有苦衷的。
胡適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是國民黨政府的金字招牌,但是,日本人在那裡磨刀霍霍,胡適卻屢屢高調發表投降言論,由此惹怒了國民黨中的許多人。
想悄悄搞「曲線救國」的人覺得他咋咋唬唬,太高調、太張揚,想救亡圖存的人痛罵他妖言惑眾,是沒有氣節的軟骨頭。
即使「兩頭不討巧」,胡適依然擺出一副「公知」的孤傲和清高,他對耳邊的罵聲充耳不聞,我行我素,絲毫沒有悔改之意。
迫不得已,胡適的好友陳布雷向蔣介石建議,「再這樣下去,胡適之早晚要當漢奸,不如把他派到美國去,這樣的話或許可以免去後患。」
蔣介石覺得陳布雷言之有理,於是大筆一揮,批准胡適出任了駐美大使。
到了美國,胡適確實沒有了給日本說好話的環境,可是,胡適剛一上任就公開聲明自己的「三個不」:
不從事任何宣傳活動、不介入採購武器彈藥事務、不參與尋求貸款和信貸工作。
胡適的話讓國人驚呆了,時值抗戰時期,我國外交工作的重點就是這三件事,結果你一上任就來了「三個不」,你究竟想要幹什麼?
1942年,抗日戰爭進入了特別艱難的階段,胡適這個時候已經不再擔任駐美大使,但是,胡適卻賴在美國沒有回國。
滯留美國期間,胡適繼續拿著不菲的俸祿,卻對我國的抗日大事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專心致志地「做學問、考學位」。
據說,那段時間,胡適一口氣搞到了26個博士學位。
不得不說,胡適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考霸」,可是,就在胡適專心致志地為自己的資歷鍍金的時候,日本人正在我們的國土上燒殺搶掠。
對此,胡適卻有自己的說辭,胡適說,「做學問就是做學問,它能夠給我一種無上的愉快和享受,沒必要都跟救國扯到一起。」
說這句話的時候,胡適完全忘卻了一個前提,在美國,他的吃穿用度、鍍金深造,花費的都是我國老百姓的血汗錢。
我國人民養活了他,供奉著他,他卻在那裡心安理得地追求自己「無上的愉快和享受」,對我國人民正在遭受的苦難視而不見。
胡適與蔣介石
胡適大言不慚,恣意妄為,連蔣介石都看不下去了,因而在日記裡痛罵胡適是「為害民族文化之蟊賊、卑劣之政客、最無品格之文化買辦,其人格等於野犬之狂吠!」
從「群捧」到「群嘲」,「公知」要向何處去?「公知」的稱謂原本是正面的,至少不是貶義的稱謂。
改革開放之後,人們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通過「公知」,人們知道了很多新鮮的事物,「公知」的地位自然也就水漲船高。
然而,網際網路時代到來之後,隨著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公知」的性質也在悄悄地發生一些變化。
人們漸漸看到了當代「公知」的幾個特點:
首先,「公知」們慣常喜歡鼓吹西方社會的美好,大到社會制度、商業規則、環境保護,小到生活方式乃至空氣、下水道,反正一切都是西方的好。
院士責問「公知」:中國人是不是人?
他們總是以西方為標準,以西方的口徑對標我國,千方百計找出我國的「不是」;
第二,「公知」往往打著科學、民主的旗號來宣揚西方的價值觀,如果有人提出質疑,他們則會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予以辯白;
第三,「公知」往往擅長製造和炒作「熱點」,通過別有用心的解讀,挑起人們的好奇心,或者挑撥起人們的負面情緒;
第四,「公知」往往戴著有色眼鏡來看我國,用雙重標準來衡量事情的真偽、善惡。
同樣的事情,如果發生在我國,「公知」們總能找到抹黑的理由,甚至上綱上線,抹黑我們的國家乃至整個中華民族。
如果事情發生在西方,「公知」們則會選擇視而不見。
第五,一些「公知」以反傳統、求真相為由,他們過度解讀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歪曲、顛覆既有的定論,嚴重擾亂了人們既有的史觀。
為了滿足一些人的獵奇心理,或者為了迎合一部分對生活現狀不滿的人們的心理,公知」可以顛倒黑白、信口雌黃。
比如,他們能把課本裡的正面人物「黑成渣」,能把正義的戰爭說成是侵略戰爭,能指責英雄人物的無畏壯舉是「違反常理的謠言」。
我們相信,「公知」中確有三觀正、學術精的真正的「公知」,但是,像胡適之這樣的當代「公知」確實大有人在。
不可否認的是,有一批所謂的「公知」已經拋棄了人類基本的道德良知,無恥地淪落為商業流量的奴隸。
張召忠:不少公知是漢奸
如此「公知」已經德不配位,「公知」這個稱謂會不會「淪陷」?筆者認為,這類「公知」走向沒落是歷史發展必然的趨勢。
隨著我國的強大和發展,隨著人們越來越了解世界,隨著輿論環境正本清源,「公知」們編織的謊言、炮製的偽論終將不攻自破。
這類「公知」漸漸會失去市場,直至被人們唾棄、鄙視,「公知」這個稱謂也將成為又一個被人們討厭、嫌棄的貶義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