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九三年讀書筆記(閱讀文學經典第二季)
2023-04-11 18:55:13 1
6月至8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首都圖書館舉辦的「閱讀文學經典」系列講座第二季將如期舉辦,主題內容為「世界文學」閱讀,開啟世界文學之旅。講座邀請餘中先、陸建德、曹立波、陳眾議、劉文飛五位知名學者,就《巴黎聖母院》、「莎士比亞」、《紅樓夢》、《堂吉訶德》、「託爾斯泰」五個主題分別展開講座。
6月底,本季講座第一場開講。主講人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世界文學》前主編,傅雷翻譯獎評委餘中先老師圍繞雨果與《巴黎聖母院》,併兼顧多位法國十九世紀浪漫主義作家及作品,講述那個時代的法國文學。
雨果與《巴黎聖母院》
「如果有誰的名字跟十九世紀的法國文學乃至法國的社會生活聯繫得如此緊密的話,那麼這個人肯定就是雨果。」
雨果的整個生命跟法國社會的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從拿破崙帝國到波旁王朝的復闢,從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波旁王朝到1848年的「二月革命」共和國成立,從拿破崙第三的第二帝國到普法戰爭,再到巴黎公社、第三共和國的建立,雨果歷經了整個19世紀的法國歷史,他的文學也深深植根於法國社會。
《巴黎聖母院》作為雨果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出版於1831年。這個創作時期,正是雨果在政治上逐漸脫離保守派立場而傾向自由民主,文藝上逐漸脫離偽古典主義而提倡浪漫主義之際。當時雨果雖已是一個發表過幾部作品,上演過幾齣戲劇的青年作家,但《巴黎聖母院》的出版,才真正奠定了他作為法國以至整個歐洲最重要作家之一的聲譽。
在這部小說裡,雨果用他擅長詩歌和戲劇的文筆,把四百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統治時期的歷史真實,藝術地再現於讀者的眼前。宮廷與教會如何狼狽為奸壓迫人民群眾,人民群眾如何同兩股惡勢力英勇搏鬥,這些都通過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動活潑的戲劇性場面連綴起來,鋪排開來。
餘中先從巴黎聖母院和《巴黎聖母院》的關係入手,講述它們彼此造就、彼此影響的故事,在此基礎上探究雨果歷史小說的真實性。
一個殺死另一個?
從建築到小說本身是一個什麼關係?當然是先有建築。但對於餘中先來說,先有小說,後有建築。在到巴黎聖母院之前,餘中先腦子裡對於巴黎聖母院的印象就是雨果的《巴黎聖母院》,「給我一種想像,一種固定的形象,揮之不去。巴黎聖母院對於我來說就是一個建築藝術的奇觀,巨大的石頭構成的交響樂。」
小說《巴黎聖母院》的背景是1482年國王路易十一統治下的巴黎城,主要發生地是巴黎聖母院以及聖母院附近的街道。棄兒卡西莫多被副主教克洛德·孚羅洛收養長大,並成為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他雖然醜陋殘疾但心地善良。外貌正經的克羅洛神父自從遇見美麗的吉普賽少女愛斯梅拉達後,被其美色所誘而神魂顛倒,指使卡西莫多強行擄走愛斯梅拉達,途中被宮廷弓箭隊隊長弗比斯所救,愛斯梅拉達因而愛上了弗比斯。但弗比斯生性風流,被懷恨在心的克羅德刺殺,但沒有死。並嫁禍於愛斯梅拉達,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時,卡西莫多將愛斯梅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乞丐群眾為救愛斯梅拉達而衝入教堂,誤與卡西莫多大戰,愛斯梅拉達被由克羅洛帶領的軍隊衝入聖母院發現,帶上絞刑架所殺。最後,卡西莫多看透了副主教醜惡的靈魂,把他從塔樓上推下去摔死後,找到愛斯梅拉達的屍體,緊緊地抱住它死去。
為什麼書名叫《巴黎聖母院》?在餘中先看來,這部小說主要人物是巴黎聖母院本身,而不是像我們以前所看的電影《鐘樓怪人》。這不只是一部講幾個主人公命運的小說。人的命運與巴黎、與巴黎聖母院的命運是連在一起的。對於主人公卡西莫多來說,聖母院是他的窩、他的家、是他的祖國和宇宙。
「小說中有一句話,『一個殺死另一個』,我覺得這句話很有意義。」餘中先說,雨果認為印刷術的發明促進了書籍的傳播,促進了現代文明的發展,書籍所承載的文化信息會造成建築在文化意義上的滅亡,而在今天,廣播、電視、電影的出現又大大削弱了書籍的力量,網際網路的發展甚至殺死了閱讀本身。」在餘中先看來,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沒有殺死建築巴黎聖母院,相反,文學作品和歷史建築是相互促進的關係。一個養育了另一個,一個繁榮了另一個。」
在《巴黎聖母院》中,雨果也對巴黎聖母院裡建築的破壞提出了批評。他曾講到,「從中世紀藝術遺蹟上,可以分辨出三類不同深度的「創傷」。一是時間不知不覺留下的損傷,遺址表面裂痕滿目,鏽跡斑駁;二是政治和宗教革命的破壞,這些革命天生是盲目而狂暴的,它們洶洶撲來,撕碎了中世紀建築的華麗外衣——雕鏤花紋,拆毀了圓花窗,砸爛了美麗的項鍊——阿拉伯裝飾花紋和小雕像,搗毀了塑像(有時因為它們頭戴主教帽,有時卻因為它們頭戴王冠);三是時尚變得越來越愚蠢可笑,從文藝復興時期種種雜亂無章、一味追求華麗的風尚開始,式樣層出無窮,建築必然越來越衰落。時尚造成的破壞更甚於革命。」在《巴黎聖母院》出版一年後,雨果曾經寫過一篇名為《向破壞古蹟的人宣戰》,對巴黎當局規劃改造的行為進行批評。
歷史小說:真實與虛構並存
十九世紀的法國,歷史小說成為一種潮流。雨果的《巴黎聖母院》被認為是十九世紀歷史小說的經典作品,但是與中國的歷史小說相比,兩者間存在很大區別。
「中國的歷史小說講真裡有假、假裡有真,但主要人物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但法國歷史小說基本相反,主要人物全部虛構。」在《巴黎聖母院》中,艾絲美拉達、卡西莫多等主要角色都是虛構而成,反而王后、國王、主教黎世留等宮廷人士的生活,更接近於歷史真實。但在具體的細節上,法國歷史小說又講究歷史真實。比如小說中路易十一住在巴士底廣場裡某個石頭做成的矮屋子裡,這個矮屋子長寬高的尺寸都與當時的房屋尺寸完全吻合。
在提到雨果小說的美學原則時,餘中先表示,作為浪漫主義的代表人物,雨果小說裡的重要美學之一是對照,比如卡西莫多的醜陋與拉·愛斯梅拉達的美麗,拉·愛斯梅拉達的鐘情與弗比斯的冷漠無情。從另一方面,走極端也可以說是雨果的極端浪漫主義小說人物寫作的特色。人物性格的極端,幾乎成為一種象徵。雨果筆下的人物,美與善、醜與惡互相交錯,同時存在於一個個體中。「醜在美的旁邊,畸形靠近優美,醜怪藏在崇高背後,美與醜並存,光明與黑暗相共。」敲鐘人卡西莫多醜得出奇,且看起來非常兇惡,但他心靈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孚羅洛博學聰明讓人敬重,但內心卻虛偽惡毒;弗比斯英俊瀟灑受人喜愛,卻也風流成型,輕薄冷漠;沙多倍爾是花花公子的典型,正人君子是否定他的,而單純的少女卻容易對他一見鍾情。拉·愛斯梅拉達美麗熱情,卻也對卡西莫多的感情視而不見。
在講座最後,餘中先介紹說,目前《巴黎聖母院》在中國的譯本已有十多種,以上海譯文出版社管震湖譯本、譯林出版社施康強、張新木譯本、浙江文藝出版社潘麗珍譯本、河北教育出版社李玉民譯本以及陳敬容譯本《巴黎聖母院》為代表。據悉,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陳敬容譯「網格本」《巴黎出版社》也將於近期重新面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