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是什麼原因導致在當代中國偽科學的流言四起、大師遍地呢?

2023-03-31 16:26:54

我們的整套體系不僅不能確保信息傳播的合理、準確和多元化,更惡劣的是,它還促進信息劣幣驅逐良幣。  

這不,中國政府對偽氣功大師王林的調查也開始進入國際媒體的視野。這並非絕無僅有。實際上,早幾年的「養生大師」張悟本,以及讓馬雲等人大肆推崇的李一道長,都被國際主流媒體報導過。只不過,報導的時機往往是這些大師涉嫌犯罪被捕,或是在主流媒體批判下顏面掃地之時。  

層出不窮的「大師」不由得讓我們思考,究竟是什麼樣的土壤能讓他們如此活力無窮?何以當中國已經發展為舉世矚目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還有那麼多盲從盲信者對「大師」頂禮膜拜?  

有人將這些偽科學大師在中國的出現,歸咎為中國國民科學素質欠佳。的確,中國國民整體科學素質確實欠佳,但將此作為偽科學現象橫流的唯一或主要原因卻有失妥當。  

據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依據國際可比標準設計並組織的第八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素養調查結果顯示,2010年,中國公民中具有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仍然只有3.27%。但對比一下歷史上的其他國家,目前中國的公民科學素養與日本(1991年3%)、加拿大(1989年4%)和歐盟(1992年5%)等主要發達國家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時水平相當。而即便在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我們在西方國家也沒有看到這麼多層出不窮的「偽科學大師」。  

另一方面,中國不光「大師」多,偽科學流言也層出不窮,諸如香蕉致癌、微波爐輻射致病、轉基因食品讓人絕育等,不一而足。這些流言並不僅僅被老百姓拿來聊聊天或者在微博上聳人聽聞一把,還登上正規媒體的版面,包括某些發行量極大、隸屬於權威黨報的媒體。  

僅僅用科學素質低這一點很難解釋這些精英媒體也被蒙蔽的現象。因為雖然記者可以犯一些科學常識方面的錯誤,但新聞信息、特別是主流媒體的信息,在傳播過程中本來應該存在多重糾錯機制。這麼多層糾錯機制同時失靈,讓那些「香蕉致癌」、「綠豆治病」等錯誤信息招搖過市,這裡面就不僅僅是國民科學素質的問題了。  

實際上,科學素質缺失,只是中國社會在科技相關信息流通中所體現出來的劣幣驅逐良幣機制的一個環節。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在當代中國偽科學的流言四起、大師遍地呢?信息劣幣又是如何驅逐良幣的呢?  

在信息發布的源頭,主流科學界基本上遵循著「nopaper,nonews」的原則,也就是說,值得引起公眾關注的科學信息,如果不首先在主流科學期刊上以論文形式發表,是不會拿來與媒體交流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科學論文在主流期刊上的發表往往要經過同行評議。論文的發表往往代表著其研究內容被同行所認可。  

而在論文發表後,有種種政策和機制鼓勵西方科學家將成果與公眾交流或者向媒體發布。例如美國國家科學基金(NSF)就規定,1%—5%的科研項目經費需要用於包括媒體報導在內的科學傳播活動。在這些制度的支持下,西方科學家會將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寫成相對通俗易懂的新聞稿供媒體使用。而這樣的新聞稿到了媒體那裡,也並非萬事大吉。媒體記者不僅僅要對科學新聞的語言表述進行再次編輯,還要請同領域的其他科學家對研究內容做出評價,確保準確性。  

但媒體要求發稿時效性該怎麼辦?西方科學界與科學傳播界在多年磨合後,建立了限時禁發制度來解決這一問題。限時禁發(Embargo)指的是學界會事先發布重要研究成果給註冊記者以供學習和請同行評議,但媒體不能在論文發表前報導。這一制度解決了新聞時效性與科學知識生產周期之間的矛盾。  

在媒體記者按照上述程序完成稿件後,往往還會有非常資深的科學編輯負責把關。如果碰到像「香蕉致癌」這種「重大」問題,媒體通常會請教經常聯繫的科學家,確保刊登出來的內容的正確性。  

上述的科學信息傳播機制並不僅限於主動信息發布。當一些並非來自主流科學界的科學性內容確實事關重大、吸引眼球,讓媒體不得不報導時,媒體往往要尋求主流科學界的看法,同時在報導中也會明確強調,這些信息並未經過同行評議研究的檢驗。  

2011年美國發生過的一起事件為此提供了鮮明的寫照。當時,美國普渡大學一位知名的農業科學家JonHuber給美國農業部長寫信,指出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與一些植物菌病有關。美國經濟作物中的絕大多數都是抗除草劑轉基因作物,因此美聯社等媒體在報導此事時,引述了多位科學家要求Huber拿出證據的呼籲,但是Huber始終無法提供證據。對此,肯塔基大學作物病原學家PaulVincelli評論說:「不論Huber說得是對是錯,我們都是在談論極端的論斷,最起碼也得拿出像樣的證據來支持這些論斷才行。」  

在媒體對這一事件的報導中,沒有因為這個消息充滿眼球效應而僅僅做單方報導,而是力求採訪涉事者的多名同行,反應科學共同體在這方面的主流意見。  

另外一個案例也值得一提。2011年11月,美國非常有影響力的消費者保護組織消費者聯盟指出,多個品牌的蘋果汁砷含量超過了飲用水的健康標準。對此,美國主流媒體普遍進行了報導,但首先沒有媒體像中國國內媒體遇到此類事件後使用「蘋果汁砷含量超標」這樣的醒目標題,大部分都使用「某機構發現蘋果汁砷含量如何」這樣的表述方式,或在「砷含量」超標這樣的標題上打上問號。主流媒體的報導都會引述大學中的第三方專家、果汁協會以及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觀點,後者認為,「超過飲用水標準不等於果汁有問題,因為並沒有果汁砷含量的標準」。  

在這些事件中,我們可以看到,政府、媒體、科學界以及行業協會,都按照證據支持、同行評議和聲音多元化的原則,在向公眾發布重要信息的同時,也避免這些信息引起不必要的社會恐慌。  

相比之下,中國缺乏的並不僅僅是這些確保信息合理、準確但同時又能反應多元聲音的信息流動機制。恰恰相反,我們的整套體系都在促使著惡劣信息驅逐有價值信息。在此過程中,國民科學素質雖然也發揮了一定作用,但並不是決定性的。  

檢討西方信息傳播機制,我們發現,政府、科學界、媒體、以行業協會為代表的產業界,每一個環節都構成了一個獨立的信息生產者,按照基於證據、言責自負、同行評議和觀點多元化的遊戲規則傳播信息。對於積極的信息,這一體制會形成層層背書,不斷強化傳播效力和信息的權威性;而對於劣質信息,雖然不能杜絕其產生——我們在電影《蜘蛛俠》中看到的邪惡科學家,現實中也有可能會存在——但在這一體制下,劣質信息或不確切的信息可能被層層過濾,其在社會上的流傳也會被多重「設防」。  

經過這等過濾,一些流言還能對政策的改進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比如上面說的「蘋果汁砷含量超過了飲用水標準」,既督促了FDA會同有關科研機構商談是否需要制定蘋果汁砷含量標準,也能提醒公眾消費蘋果汁時多一個心眼兒,而且還沒有造成舉國「談蘋果汁色變」的局面。  

再看看我們自己的情況,我們就會發現,首先,在信息發布的起點,作為信息生產、供給者的科學界,既缺乏面向公眾和媒體溝通的動力與激勵,也缺少足夠的獨立性。媒體抽樣研究表明,中國科技類新聞信息的供給者,多年來一直是政府一支獨大,科學界自主發布信息少之又少。  

中國科學界不僅缺乏始發信息的動力,在應對重大科技、健康與環境事件時,絕大多數時候還都給人以附和政府的形象。中國的政府部門固然社會動員力量極為強大,但以來長期缺乏信息透明的傳統和對信息封閉的約束,政府官員又並非全知全能,難以在第一時間意識到需要動員各界力量扼殺信息劣幣,再來宣傳官員們要把有限的時間、精力投入到確保政治方向的宣傳運動上,哪有閒工夫去搭理不過是讓升鬥小民們多吃點綠豆的養生謬見?  

而在中國缺乏信息發布的透明機制,整個社會都充滿了官民情緒嚴重對抗的情況下,科學家往往被形容成政府的附庸,其本來具有的基於科學證據的獨立性,以及這種獨立性所蘊含的社會中立性往往喪失殆盡。看看在爭議問題上載有科學家聲音的報導後面動輒數百篇憤怒的網友評論就可見一斑。不要以為這些網民評論多是一些憤青發洩,其所代表的整個社會心態難免不會影響到對記者對不同信源的採用。  

而信息劣幣——不論是氣功大師們的「神跡」還是綠豆保健的「奇效」——則有充分的能量克服中國信息流動機制的種種缺陷。首先,在其發布源頭,始作俑者們既有信息發布的動力,又有商業利益的支持,也不會遇到媒體界「無論文,無科研成果」的既定規則的阻擊,因為中國媒體壓根兒就沒有形成這一套基本的規則體系。  

這些信息的劣幣既然得以發布,往往不需要擔心科學家或者權威專家對此「挑三揀四」,因為他們即便知道這類劣質信息很有可能招搖撞騙、貽害民生,但既缺乏動力,也缺乏渠道來仗義執言。  

毋庸置疑,缺乏科學素質的大眾對此類養生奇蹟的擁戴也讓它們擁有了市場。但此處不必高估科學素質欠佳的作用,因為公眾並不決定這些信息的生產和流動。  

那麼作為另一個環節的媒體表現如何呢?在基於(論文)證據、多方評議原則的缺失讓媒體確保信息準確的能力嚴重受限的同時,中國官民對立的分化也同樣影響了媒體的傳播效果。黨報媒體雖然在報導信息劣幣時往往不會「亂來」,但其在市場上的聲音已經非常弱小,它們受命駁斥不良信息時也往往會受困於公眾的牴觸情緒。  

另一方面,很多市場化媒體在把握和消費官民對立情緒的同時,也在恣意揮霍著這種情緒,把一些體現政府管理失誤的案例放大數倍,把源於制度惰性的透明度低解讀為官員和專家串通一氣故意隱瞞。如果說,在一些政治路線或者社會敏感事件上,媒體尚不能盡情消費官民對立的情緒,在事關科技、環境、健康等「邊緣」領域,駁斥政府和專家們「真實的謊言」,則往往會帶來一片叫好聲。  

這種劣幣驅逐良幣的信息發布體制,其形成並非一日之功,要改造也並非一日可就。改造的核心,還在於形成暢通的正面信息發布機制,通過信息生產各環節的自律,形成劣質信息的審核機制。  

首先,當政者需要在態度上認識到,科學傳播是從事科研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是政府甚至是整個社會信息透明性的重要環節,而並非是處於宣傳成績的需要,也不是為了綏靖民意。在此基礎上,應該設立各種獎懲制度來鼓勵科技界人士積極投身傳播工作者。  

其次,儘管傳播工作需要藉助政府的力量,但這並不意味著著傳播科技信息的科研機構僅為當政者的附庸。基於證據、基於科學界基本規則的獨立性,是科學機構和科技類信息獲得權威性和公正性的基本前提。  

第三,媒體機構也應當通過培訓以實踐磨練,引進和確立已經在西方科學新聞領域確立起來的諸多信息生產規則。這些規則並非僅僅適用於來自科學界的科研成果,也同樣可以應用在確保公共利益的調查報導上。同時,消費官民對立情緒決不能以犧牲專業性和新聞操守為代價。  

第四,在網際網路和社交媒體時代,包括微博民意、網絡民意在內的公眾對科學和科學爭議事件的訴求,背後體現了民眾真實的關切和對壟斷性權力的抵制,具有相當程度的合法性。它們應該超越於官民對立的現實,為奠定理性的科學與公眾的對話奠定基礎。  

在這些制度安排能得以逐漸確立的同時,既定的公民科學素質培育當然必不可少。但這一過程並非靜態的公民學習的過程。公民科學素質恰恰應該伴隨著科技類信息發布體制上良幣驅逐劣幣機制的逐漸建立,而得以逐步的提升。  

賈鶴鵬,中國科學院《科學新聞》雜誌原總編輯、美國康耐爾大學傳播學在讀博士,長期從事科學新聞的發展和在中國具有開創性的科學傳播工作。  

這一段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中國科學界看起來附庸於政府,因為政府信息管制太過分(缺乏信息透明的傳統和對信息封閉的約束),因為政府對於信息的管制力度還不夠(不是全知全能),因為政府要做政治宣傳,所以政府沒有精力打擊偽科學。請問作者,政府的信息管制,到底是做得太過,還是做得不夠?科學界看起來是附庸和政府沒有精力打擊偽科學有什麼邏輯關係?  

觀點的獨立性來自給出觀點的人,而不是閱讀觀點的人。或者說,如果觀點的獨立性取決於閱讀觀點的人,那麼獨立性只能是主觀存在。只有當某個科學家本身的獨立性存在問題,例如與某廠商有利益關係時,才有可能存在獨立性問題。只要觀點是用合乎學術規範的研究方法得出的,怎麼可能存在獨立性問題?而所謂「社會中立性」,本來就是「獨立性」的一個部分,表示沒有因為利益關係而產生觀點的偏差。請問作者,閱讀者的主觀判斷,如何能影響科學研究的客觀獨立性?  

首先,網民並不能代表社會。或者說,如果網民作為社會總體的一個樣本,是存在顯著偏差的。而記者對於信源的採用,應該是職業技能範圍內的問題;如果某記者在報導中涉及利益關係,那就是職業道德範圍內的問題。但不論如何,怎麼會涉及讀者的態度?請問作者,你自己的科研活動中,會因為讀者/審稿人的態度,就改變對於信源的評價標準嗎?  

請問作者,微博,博客,人人網等網絡社交手段對於偽科學的傳播居然是沒有重大貢獻的?如果科學素質高的話,難道大眾還會各種轉發,轉載?難道公眾沒有決定這些信息的流動?或者說,如果不是公眾決定的,那又是誰決定的?  

作者先預設了「一切都是制度的錯」的立場,企圖把偽科學的問題都歸結為政府問題。在論證其觀點時,通過調動讀者負面情緒,迴避了中國科學界在主觀上,由於缺乏利益驅動,並不願意花較多精力參與打擊偽科學的事實。作者混淆了「大眾認為科學界是政府的附庸」「科學界的確是政府的附庸」「政府在經濟上支持科學界」三種不同的概念,試圖營造「因為政府在經濟上支持科學界,所以科學界一定是五毛」的輿論氛圍。請問作者,美國那些接受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都是「美分」嗎?媒體不沿用學界的審查制度,媒體過分消費民意,這些都是媒體自己的問題。與官民矛盾有什麼關係?請問作者,難道是官民矛盾迫使媒體這麼做的?媒體作為盈利機構,為了賺錢投大眾所好,無可厚非。但是在監管缺位的情況,某些媒體為了收入歪曲事實,純粹是其自身的問題。請問作者,這與官民矛盾有什麼邏輯關係?  

還有就是很多國人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世界還有很多奧妙不是你能知道的」、「老祖宗的東西你敢說不好?!」、「大家都是這麼說/認為的」等等等等,實在讓人無力吐槽啊。  

要說30年前氣功家、特異功能者滿地都是的時候偽科學橫行還差不多,現在這幾個大師跟那時候比,連一小撮餘孽都算不上,怎麼就橫行了,標題黨。。。再說西方就沒有偽科學了?水知道答案是哪來的?星座、血型算命是哪來的?吸引力法則是哪來的?和這些東西相比,我們的氣功大師養生專家,也就是米粒之珠~~你要說偽科學,可別抓小放大,就跟中國過不去。媒體的責任當然是要付的,不過劣幣驅逐良幣那是規律無法改變,劣幣的生命力本來就強大,人們要懂得分辨真偽,知道怎樣去對待,才是最重要的。要是把責任都推給制度,我們都不用做什麼了,還要果殼網幹嘛。  

另外謠言往往比事實更讓人著迷,也更讓人樂於分享。比如這兩天微信上有個照相時的X大禁忌,第一條就是不要和X年古樹合影,但如此拙劣的謠言也吸引了相當多人點讚和轉發。  

還有就是很多國人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這世界還有很多奧妙不是你能知道的」、「老祖宗的東西你敢說不好?!」、「大家都是這麼說/認為的」等等等等,實在讓人無力吐槽啊。  

中國好多謠言還來自於空間說說微博。那些無良博主為了博取轉發量和贊量無限誇大事實。果然中國是個不造謠會死的國家  

要說30年前氣功家、特異功能者滿地都是的時候偽科學橫行還差不多,現在這幾個大師跟那時候比,連一小撮餘孽都算不上,怎麼就橫行了,標題黨。。。再說西方就沒有偽科學了?水知道答案是哪來的?星座、血型算命是哪來的?吸引力法則是哪來的?和這些東西相比,我們的氣功大師養生專家,也就是米粒之珠~~你要說偽科學,可別抓小放大,就跟中國過不去。媒體的責任當然是要付的,不過劣幣驅逐良幣那是規律無法改變,劣幣的生命力本來就強大,人們要懂得分辨真偽,知道怎樣去對待,才是最重要的。要是把責任都推給制度,我們都不用做什麼了,還要果殼網幹嘛。  

這一段的邏輯是這樣的:因為中國科學界看起來附庸於政府,因為政府信息管制太過分(缺乏信息透明的傳統和對信息封閉的約束),因為政府對於信息的管制力度還不夠(不是全知全能),因為政府要做政治宣傳,所以政府沒有精力打擊偽科學。請問作者,政府的信息管制,到底是做得太過,還是做得不夠?科學界看起來是附庸和政府沒有精力打擊偽科學有什麼邏輯關係?  

觀點的獨立性來自給出觀點的人,而不是閱讀觀點的人。或者說,如果觀點的獨立性取決於閱讀觀點的人,那麼獨立性只能是主觀存在。只有當某個科學家本身的獨立性存在問題,例如與某廠商有利益關係時,才有可能存在獨立性問題。只要觀點是用合乎學術規範的研究方法得出的,怎麼可能存在獨立性問題?而所謂「社會中立性」,本來就是「獨立性」的一個部分,表示沒有因為利益關係而產生觀點的偏差。請問作者,閱讀者的主觀判斷,如何能影響科學研究的客觀獨立性?  

首先,網民並不能代表社會。或者說,如果網民作為社會總體的一個樣本,是存在顯著偏差的。而記者對於信源的採用,應該是職業技能範圍內的問題;如果某記者在報導中涉及利益關係,那就是職業道德範圍內的問題。但不論如何,怎麼會涉及讀者的態度?請問作者,你自己的科研活動中,會因為讀者/審稿人的態度,就改變對於信源的評價標準嗎?  

請問作者,微博,博客,人人網等網絡社交手段對於偽科學的傳播居然是沒有重大貢獻的?如果科學素質高的話,難道大眾還會各種轉發,轉載?難道公眾沒有決定這些信息的流動?或者說,如果不是公眾決定的,那又是誰決定的?  

作者先預設了「一切都是制度的錯」的立場,企圖把偽科學的問題都歸結為政府問題。在論證其觀點時,通過調動讀者負面情緒,迴避了中國科學界在主觀上,由於缺乏利益驅動,並不願意花較多精力參與打擊偽科學的事實。作者混淆了「大眾認為科學界是政府的附庸」「科學界的確是政府的附庸」「政府在經濟上支持科學界」三種不同的概念,試圖營造「因為政府在經濟上支持科學界,所以科學界一定是五毛」的輿論氛圍。請問作者,美國那些接受政府資助的研究機構都是「美分」嗎?媒體不沿用學界的審查制度,媒體過分消費民意,這些都是媒體自己的問題。與官民矛盾有什麼關係?請問作者,難道是官民矛盾迫使媒體這麼做的?媒體作為盈利機構,為了賺錢投大眾所好,無可厚非。但是在監管缺位的情況,某些媒體為了收入歪曲事實,純粹是其自身的問題。請問作者,這與官民矛盾有什麼邏輯關係?  

官民矛盾-不信任政府-不信任由政府供養的科學界-不承認科學家的獨立性-寧肯相信缺乏常識的謠言而不是科學家的判斷  

1.非常聰明,但非常相信傳言;2.凡事喜歡搶,從出生搶床位,到臨終搶墳地,從頭搶到尾;3.在大事上能忍氣吞聲,但在小事上卻斤斤計較;4.能通過關係辦成的事,絕不通過正當途徑解決;5.計較的不是不公平,而是自己不是受益者;6.動輒批判外界,卻很少反思自己;7.自己爽不爽沒關係,反正不能讓別人爽;8.不為朋友的成功歡呼,卻願為陌生人的悲慘捐助;9.不為強者的堅持伸手,願為弱者的妥協流淚;10.不願為執行規則所累,寧願為適應潛規則受罪;11.不為大家的利益奮鬥,願為大家的不幸怒罵;12.不為長遠未來謀福,願為眼前小利冒險。  

水知道答案是誰寫的?什麼植物有感情的研究是誰做的?什麼磁療大師梅斯默爾,什麼基督教科學派,什麼佔星術,什麼顱相術,什麼世界末日預言,什麼諾查丹瑪斯啊,瓦爾德的金字塔神秘主義啊,什麼精神導師啊,各種邪教集體自殺啊,什麼順勢療法啊,關於外星人之類諸如眾神之車……  

如果是這麼個邏輯,那麼我個人認為,問題是出在,公眾不知道學界的工作方式,包括但不限於以同行評議為代表的評審方式。進一步,這並不是政府或者制度的問題,參考歐美或者任何一個在「公知」看來官民矛盾比較小的國家,科學界都存在被資助的問題。按照你所描述的邏輯,豈不是全世界的科學界都是不同利益集團的走狗?  

不相信官媒不是問題,問題是連自己都沒想清楚怎麼回事就跟著隔壁王大媽家二狗子他大姨夫一條船了,這才是最可怕的,這等於自行放棄了獨立思考和進行科學評判的權利,將自己完全託付於其他人,純粹是一種怠惰  

應該承認文章還是提供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與其千方百計嚴打劣幣,不如多想方設法引進良幣。對於監管機構事事「限娛」的做法,不怎麼認同。  

覺得這篇文章缺乏客觀,《為什麼中國偽科學橫行?》這個標題,究竟是中國偽科學橫行,還是各個國家偽科學橫行而中國只是其中之一呢?所謂的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西方國家星座、邪教也有很多,這種大背景都沒有調查描述清楚,就開始論述,這個跟那些傳播偽科學的也沒什麼兩樣吧。  

因為大家普遍只想得到正確的結論來指導自己做某件事,而不去管得出結論的過程,就是懶。。。這在哪都一樣吧。。。  

同类文章
 月球未解之謎有哪些?解密十大月球未解之謎

月球未解之謎有哪些?解密十大月球未解之謎

月球,地球的鄰居,它是環繞地球運行的一顆衛星。雖然我們每每在夜晚抬首時,可以看到月球的存在,但人類其實以月球真的很不了解。我們曾經寫過無數有關月球的詩詞,我們借月亮來抒發內心的感情,但我們卻很少以科學的態度來看待月亮,比如我們有誰去主動的了解月球未解之謎有哪些嗎?如果還不夠了解的話,今天就隨著小編一
 超乎理論30倍的超巨型怪物黑洞

超乎理論30倍的超巨型怪物黑洞

天文學家最近在一個有90億歲的星系中央發現一個超巨型黑洞,但黑洞比現時已知理論所容許的大近30倍,完全超乎想像,連天文學家都嚇得目瞪口呆。超乎理論30倍的超巨型怪物黑洞美國太空總署在2011年以史匹哲望遠鏡,在20億光年外發現星系 SAGE0536AGN,英國基爾大學和中央蘭開夏大學利用南非大望遠鏡
 科學新發現六:超級鑽石

科學新發現六:超級鑽石

基本信息中文名稱科學新發現六:超級鑽石製片地區中國類型紀錄片 片長46分鐘對白語言英語目錄1影片信息2影片簡介摺疊編輯本段影片信息電影名稱:國家地理:科學新發現六:超級鑽石電影類型:紀錄片影片時長:46分鐘影片語系:英語影片字幕:繁中字幕摺疊編輯本段影片簡介鑽石是世界上硬度最高的物質,千百年來鑽石一

地球上的水用完了怎麼辦?可以去別的星球拿

地球上的水並不是無窮無盡的,雖然地球上的水含量很高,但如果有一天淡水資源枯竭了怎麼辦?有人說有海水呀,海水轉化成淡水當然是可以的,小編這裡說的地球水用完是理論上的哈。要是真有那麼一天的話,人類會不會滅亡?答案是否定的,即使地球上的水用完了,我們可以到別的星球去拿,或者是移民到別的星球去。真的有這種星
 「超人」的故鄉氪星真的存在嗎?

「超人」的故鄉氪星真的存在嗎?

在超人漫畫的故事裡,超人因為故鄉氪星發生爆炸毀滅,所以來到地球,不過這個虛構的漫畫情節,最近有突破性發展,因為有天文學家真的發現了氪星的太陽,不但距離地球夠近,這顆母恆星壽命也比太陽系長,有機會發展出像超人這樣高等文明生物。「超人」的故鄉氪星真的存在嗎?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海登天文館館長Neil de

科技之謎:為什麼時光不能倒流?

如果時光能倒流,我將回到曾經……可是這只是『如果』,關於時間的研究,人類已經進行了很多年,可以關於時光倒流一說,至今也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現在科學界主流的認識是,時光是不能倒流的。那麼這是為什麼呢?下面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章。

NASA取消2016年火星探測計劃

最近美國SpaceX公司做了一件讓科學界欣喜若狂的事情,他們成功發射並回收」獵鷹九號「火箭推進器,但是好景不長僅在一天之後,美國NASA就突然宣布:探測器」洞察號「(Insight)上其中一個主要科學原件出了問題,取消原定2016年3月發射該探測器到火星的計劃,這個一項決定對美國的外太空計劃是一個空
 十大奢華科技產品 土豪的專屬

十大奢華科技產品 土豪的專屬

科技便民,我們必須承認我們的社會生活因為科技而越來越便利,但是有些科技並沒有普及到千家萬戶,為什麼呢?因為成本高,價錢高。今天51區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那些奢華的科技新產品,跟小編一塊兒去膜拜一下吧!十大奢華科技產品:Krell Illusion II功放Krell此前推出的Illusion 功放
 「天眼」FAST真的能找到外星人嗎

「天眼」FAST真的能找到外星人嗎

9月27日最新消息,世界最大望遠鏡FAST已經竣工,其500米的口徑更是讓人嘆為觀止,那麼這款被外界稱之為天眼的望遠鏡真的能找到外星人嗎?如果「天眼」FAST真的能找到外星人,人類又該如何面對呢?在了解這件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天眼」FAST的相關功能吧。在FAST建成以前,世上已存的最大射電望遠
 最新VR虛擬實境科技 讓你一邊飛行一邊健身

最新VR虛擬實境科技 讓你一邊飛行一邊健身

德國初創公司ICAROS GmbH開發出一種結合虛擬與現實的健身器材,可透過虛擬實境(VR)技術,讓使用者一邊健身,同時一邊體驗飛行的快感。這種ICAROS健身器材包含機器本身、控制器和VR眼鏡三項,可藉由VR遊戲來訓練使用者的肌肉。當使用者透過飛行模擬遊戲在享受飛行的同時,此機器可以上下前後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