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 貴州萬山這樣幹
2023-03-31 14:27:33 1
資源告竭,淪為山區「貧困生」
貴州省銅仁市萬山區位於湘黔交界處,自秦漢時期便開始開採汞礦,明清時期達到頂峰。萬山汞礦儲量和產量均居國內之首、亞洲之冠,素有中國「汞都」之稱。1966年,為服務這裡的汞礦開採,國家設立萬山特區,這是我國第一個縣級特區。
作為當時國內最大的汞工業生產基地,汞礦給萬山築起了工業名聲,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物質財富,一度將其推向「小香港」「小深圳」的繁榮巔峰。統計顯示,上世紀50年代以來,萬山累計產汞和硃砂3萬多噸,上繳國家利稅15億多元。上世紀80年代左右,貴州汞礦普通工人每月都能拿70—80元工資。
然而,經歷了數百年的規模化開採,2001年因資源告竭,萬山汞礦被政策性關閉,剩下的只是地底下綿延970公裡的廢舊坑道,舊時繁華落盡,萬山淪為武陵山區「貧困生」中一員。
資源的枯竭,效益看不見了,造成礦區的技術人員和工人紛紛出走,直到礦區被關閉,在冊職工只剩下2400人。
昔日「汞都」,打出工業旅遊牌
2009年,萬山成為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政策扶持地區。萬山下決心撕掉「汞都」標籤,結合當地青山綠水,闖出一條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之路。
「巖鷹窩旁,必有寶藏」 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巖鷹窩,是萬山發現汞礦的地方,更是讓萬山人回望昔日榮光的地方。2009年,萬山以巖鷹窩、仙人洞、黑洞子等廢舊礦址為基礎做修繕,搞起了旅遊,重新向社會開放,萬山國家礦山公園正式揭牌開園,打開了礦區涅槃的序幕,開始了舊貌換新顏的徵程。
廢舊礦區,再成為當地人的寶藏
萬山還在景區內修建汞礦歷史博物館、影視基地等歷史文化體驗區,同時完善遊客服務中心、硃砂大觀園、懸崖酒店、玻璃棧道等「吃住行遊購娛」配套服務設施,建起了中國第一個以山地工業文明為主題的礦山休閒懷舊小鎮——硃砂古鎮,礦區再次成為萬山人的寶藏。
記者了解到,僅用了18個月時間,硃砂古鎮就申創國家級4A級景區,榮獲貴州省「綠色經濟『四型產業』示範項目」,老礦區打出「綠色牌」。據統計,2017年,硃砂古鎮共接待遊客200多萬人次,旅遊相關產業收入近一億元,旅遊收入增速全市第一。2018年國慶期間,硃砂古鎮景區接待旅遊人數7.85萬人次,景區綜合收入4922.7萬元,在全市的主要景區收入排名中,位列榜首。
如今轉型之後的萬山,舊貌換新顏:智能觀光大棚、蔬菜採摘棚、生態木屋、海洋科普館……農旅一體,讓傳統的菜園子成為景區;總投資20億元的萬仁汽車新能源項目,可實現年產值100億元,解決4000多人就業;雙創產業園入駐企業83家,員工超4000人, 2017年創稅超1億元、存款超1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