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內地多拜菩薩而西藏供奉佛祖
2023-04-01 19:38:14 2
內地多供奉觀音菩薩而印度尼泊爾及西藏地區首先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為什麼會有這種差別呢?

我想這首先是傳播的途徑不同所致。
前文說了,內地的佛教是唐代高僧玄奘從印度引進的,也就是說,是進口的。這就難免要有一個國產化、本土化的過程,而佛教四大菩薩中,觀世音菩薩所象徵的慈悲又正和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慈善為本的理念,自然為官方教化所推崇。那麼藏傳佛教地區――包括西藏、青海、甘南、川西、新疆東部、內蒙中西部,這些地方的佛教是直接從印度和尼泊爾引入的,寺廟裡當然首先供奉釋迦牟尼,和印度尼泊爾一致。
唐初,都城長安西邊不遠處便是一個強大的帝國:吐蕃王國,其領土涵蓋了上述藏傳佛教的廣大地區。雙方大小戰爭數十場,吐蕃國還曾一度攻入長安,廢除唐王,立偽唐王。最終雙方和親,吐蕃國王松贊幹布迎娶唐文成公主為妻。文成公主帶去一尊來自印度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供奉於拉薩小昭寺。後松贊幹布又迎娶尼泊爾尺尊公主,尺尊公主也帶去一尊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供奉於大昭寺。其後兩尊佛像互換。於是,釋迦牟尼三尊等身像竟有兩尊供奉於西藏拉薩。(另一尊25歲等身像在印度。)所以,與內地不同,藏教區佛教是從印度尼泊爾原汁原味傳入的,沒有經過任何漢化和改造。

除了傳播途徑,傳播者的身份與地位也十分重要。內地的佛經是經唐僧玄奘翻譯出版的,無論他多麼高僧也不過一僧而已,而藏教區則是由最高統治者直接引入和推廣的。公元八世紀,藏王赤松德贊發布敕令,正式宣布佛教為吐蕃的國教,敕令被勒刻在西藏桑耶寺被稱為「興佛盟誓碑」的石塔上。赤松德贊是與松贊幹布齊名的三大藏王之一,是松贊幹布的曾孫。其生母是吐蕃與唐和親迎娶的金城公主。赤松德贊自從獨尊佛教,其他教派就全部廢絀,就像內地廢絀百家獨尊儒術一樣。由是,印度佛教在藏教區的地位至高無上,並最終形成政教合一。而在內地,則是佛、道、儒等教派並行,相互區別又相互融合,從未形成一派獨大的局面。顯然,關鍵就在於傳播者是最高統治者還是學者。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佛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和人們對佛的需求。
在內地,觀音菩薩是個千變萬化、有求必應的神,是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救世主,所以來拜觀音菩薩的更多的是世俗而非信徒。你看那些知名寺廟,每年新年燒的最大的香的,無不是當地官員和「著名企業家」,那些動輒百萬的大香客,無非是向菩薩求大官運,大財運,求菩薩保佑他們所收賄賂能和老婆孩子一起移到國外去。就是尋常百姓,也經常求菩薩讓他們能得個兒子,或者能考上大學什麼的。總之,求觀音菩薩的都不是信徒而是大俗人,求的也都是世俗的實利。

但釋迦牟尼就不是了,他是一位智慧和德行圓滿的覺悟者,是一位教導斷除煩惱方法的導師。他不管現世而只管來世,他的教義,人生在世,就是受苦修行,什麼榮華富貴就不要去想了。所以,在西藏,寺廟都是修在荒山野嶺,或沙石蔽路,或懸崖絕壁,為的就是磨勵那些來朝佛禮佛的信眾的筋骨和意志。而如果是想見佛祖,也就是前面說的大昭寺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那就更難了。
許多藏傳佛教信徒都以到大昭寺朝見佛祖為終生願望,他們辛苦勞作,積累財物,到了朝拜之時,就全部變賣換做盤纏,三步一扣的磕長頭,一直磕到拉薩。屆時,他們手上戴上護板,膝部穿上護膝,雙手合十舉過頭頂,然後分別移到面前和胸前,每次移動同時各邁出一步,隨後全身撲地,口念六字真言。每次這三步為一個等身。平均下來,每公裡要扣頭600多個。就這樣從家鄉一直扣頭到拉薩,然後還要圍著大昭寺扣頭若干圈。時有信徒死在途中的,其他信徒也要把死者的牙齒掰下一顆帶到拉薩。但儘管他們筋疲力盡,儘管他們滿面塵土,儘管他們額頭流血,他們的表情卻絲毫不見痛楚,也沒有特別的喜悅,只有平和,平和得就象是西藏純淨的天空,一塵不染。因為他們相信,只要心誠,見到佛祖真顏,就可解脫一切苦難,就可免除地獄之苦。所以,釋迦牟尼等身像也被稱為「見即解」佛。

《華嚴經》十地菩薩贊釋迦牟尼佛偈曰:
「何故願久住一切諸惡道以得見如來增長智能故
若得見於佛滅除一切苦能入諸如來大智之境界
若得見於佛舍離一切障長養無盡福成就菩提道
如來能永斷一切眾生疑隨其心所樂普皆令圓滿」
據說,每天誦一遍功過恆河沙。
很明顯,釋迦牟尼所能給與的,是「滅除一切苦,隨其心所樂」,是內心的樂;而拜見觀音菩薩的,要的都是身外之物。這就是佛和菩薩的最大區別。
在印度和尼泊爾,93%的民眾信奉佛教,由此,我們看到,那裡的人民遠沒有我們大陸民眾活的那麼隆重:他們不講究養生,不講究時間就是生命,不講究每天洗20次手喝7.5升白開水。

尼泊爾的貨運卡車破爛的連前擋風玻璃都沒有,公共汽車沒有車門,有車門也不關,有人上下車,他們就放慢車速,讓乘客像「鐵道遊擊隊」那樣飛身上下;車裡人滿了,他們就爬到車頂,或者一隻手抓住車門,整個人吊在車外,看得人心驚肉跳。馬路兩邊是沒有磚砌的人行道的,所以人們永遠走在暴土揚場裡。廁所是奢侈的,早上坐在大巴車裡,你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風景:人們三個五個的走到路邊不遠的空地,撩起袍子就蹲下來拉屎,(那裡的人沒有穿內褲的習慣。)他們蹲在那裡並不把頭埋下去,反而揚起臉來,自得的享受早上溫暖和煦的陽光,也享受遊客驚異好奇的目光。
不要急於給他們扣上髒亂差的帽子,或許,他們那平和、寧靜的生活,正是你可望而不可及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