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北邙山帝陵

2023-04-01 19:52:25 3

根據文獻記載,北邙山帝陵主要埋葬著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

洛陽是十三朝古都,跨越時間長達千年有餘。"生於蘇杭,葬於北邙。"洛陽城北的邙山是中國人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幾無臥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長眠於此,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唐代詩人王建曾寫詩道:"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生在蘇杭,葬於北邙","邙嶺無臥牛之地",這些當地俗言,更是形象地道出了這個世界罕見、中國最大的古代陵墓群的墓葬之稠密。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北邙山帝陵

佔地面積

750餘平方公裡

景點級別

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境內邙山上

目錄

1簡介

2相關

3記載

4考古

5現狀

6概述

7帝王陵

8尋找帝陵

9考古成果

10重點保護

11北邙山簡介

12帝王

13位置明確

14邙山陵墓群

15墓群

摺疊編輯本段簡介

洛陽是我國久負盛名的古代都城,前後有十三朝在這裡建都,建都時間長達千餘年。在洛陽周圍分布著眾多的帝陵和王公貴族陪葬墓。帝陵是洛陽邙山陵墓群的主體。歷代帝陵主要有9個集中分布區:西郊三山村東周陵區、東郊金村東周陵區、東周王城陵區、邙山東漢陵區(北兆域)、邙山北魏陵區、偃師萬安山東漢陵區(南兆域)、偃師首陽山西晉、曹魏陵區、偃師景山唐代陵區。

摺疊編輯本段相關

洛陽是九朝故都,跨越時間長達千年有餘。「生於蘇杭,葬於北邙。[1]」洛陽城北的邙山是中國人終極歸宿的代名詞,邙山上陵墓多得「幾無臥牛之地」,更有6代24帝長眠於此,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唐代詩人王建曾寫詩道:「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生在蘇杭,葬於北邙」,「邙嶺無臥牛之地[1]」,這些當地俗言,更是形象地道出了這個世界罕見、中國最大的古代陵墓群的墓葬之稠密。極目望去,邙山上布滿了大大小小數十萬計的古墓葬,數百座高大巍峨的古墓冢,在邙山土嶺上星羅棋布,森然壯觀。劉秀等數十位帝王,張儀、狄仁傑等數千位將相名流,扶餘王、泉男生等眾多外邦國王,乃至劉禪、李煜等亡國之君,都安息在洛陽邙山。至於一般達官貴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計其數。看來,這裡確是被講究厚葬的歷代達官貴人們視為建造墓穴的風水寶地。北邙山上緣何少「閒土」?

摺疊編輯本段記載

根據文獻記載,洛陽邙山地區主要埋葬著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這一區域面積達750餘平方公裡,地跨洛陽市所屬的西工區、老城區、澗西區、瀍河區、洛龍區、偃師市、孟津縣7個區、縣。[1]​這四代帝陵中有東漢5陵: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衝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陽陵。西晉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4陵: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帝陵周圍還密布著大大小小的墓冢,它們是王公貴族、皇親國戚的陪葬墓。除了以上四代帝陵以外,上世紀初在洛陽西郊、邙山腳下的金村附近發現了東周時期的大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一些考古專家認為這是東周王陵。另外又據文獻記載,五代後唐的帝陵亦在邙山地區。

摺疊編輯本段考古

在1984年文物普查的基礎上,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於2002年11月對邙山帝陵進行了初步調查,在陵墓群區域範圍內目前擁有包括帝陵在內各個時期的古代墓冢大約330餘座。然而,人們直到目前仍對帝陵知之甚少。多數帝陵的確切位置不詳,陪葬墓的數目不清,主要陪葬墓的墓主人不確定;整個陵墓群的範圍和各個陵區的範圍不清楚;對帝陵和陪葬墓的分布、形制、結構、埋葬制度,以及陵園的建築結構和制度了解不多。另外,許多人為和自然原因正不斷地侵蝕著陵墓的封土,威脅著陵園的文物安全,文物保護亟待解決。

摺疊編輯本段現狀

目前邙山15陵中,北魏世宗宣武帝景陵、西晉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3座已做過較詳細的考古鑽探和發掘。北魏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西晉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等4陵的具體地望已經基本確定。東漢安帝恭陵、順帝憲陵、衝帝懷陵、靈帝文陵、北魏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等6陵的具體地望有了重大線索。但東漢光武帝原陵、曹魏文帝首陽陵、西晉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惠帝太陽陵等5陵的具體地望尚不確定。

摺疊編輯本段概述

邙山地區擁有的古墓冢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延續時間之長,世界罕見。在面積達750餘平方公裡、地跨洛陽所屬7個區縣的陵墓群範圍內,長眠著自東周一直到明清各朝代數不勝數的王侯將相、才士名流。

但由於年代久遠、歷史變遷、

邙山古墓

邙山古墓

風剝雨蝕及近代以來遭瘋狂盜挖等原因,邙山古墓冢的數量、每座墓主的身份,今天已難以準確統計和確認。

「生居蘇杭,死葬北邙。」這句話在民間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由此可見,古往今來許多人都把邙山當作自己人生終點的最好歸宿。邙山有數百座高大巍峨的覆鬥形古墓冢,星羅棋布,森然壯觀,許多人把它戲稱為中國的「金字塔」群。要知道,這裡所葬的人物身份還真沒有比埃及法老低的。劉秀、元宏等數十位君臨天下的帝王,張儀、樊噲、班超、狄仁傑等數千位將相名流,扶餘王、泉男王等眾多外邦國王,乃至劉禪、李煜等亡國之君,都安息在洛陽城北這幾十裡的土嶺上。至於一般富貴人家的墓葬,那更是數不勝數。

「北邙山上列墳塋,萬古千秋對洛城。城中日夕歌鐘起,山上唯聞松柏聲。」1000多年前,在唐初詩人沈期的眼中,繁華的洛陽城外這塊北帶黃河、南望伊厥的風水寶地上,層層疊疊的名人墓葬已足以引發思古幽情。今天的邙山土嶺上看不到松樹,唯有古墓冢上的雜草和荊棘在秋風中獵獵作響,似乎在訴說著早已遠去的輝煌。

摺疊編輯本段帝王陵

已初步確定「洛陽邙山陵墓群」埋葬著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邙山陵墓群可分為4個區:西段(北魏陵區)、

北魏孝文帝長陵

北魏孝文帝長陵

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和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東周王墓8座

東漢帝陵5座

曹魏帝陵1座

西晉帝陵5座

北魏帝陵4座

五代後唐帝陵1座

這四代帝陵中有東漢5陵: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衝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1陵:文帝首陽陵。西晉5陵: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4陵: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帝陵周圍還密布著大大小小的墓冢,它們是王公貴族、皇親國戚的陪葬墓。除了以上四代帝陵以外,上世紀初在洛陽西郊、邙山腳下的金村附近發現了東周時期的大墓群,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一些考古專家認為這是東周王陵。另外又據文獻記載,五代後唐的帝陵亦在邙山地區。

摺疊編輯本段尋找帝陵

2003年11月07日 【新華網】

新華網鄭州11月7日電:「帝陵是洛陽邙山陵墓群的主體,正在展開的考古調查與勘測工作就以尋找15座帝陵為重點」,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隊長朱亮說。

據他介紹,尋找帝陵的工作將分為三步:

洛陽邙山發現曹休墓

洛陽邙山發現曹休墓

找到帝陵的確切位置;確定帝陵的陵園範圍;最後,找到帝陵的陪葬墓群。在搞清楚陵墓群的結構、布局,劃分出陵區與陵墓群的範圍的基礎上,測繪陵墓群總平面圖、各陵區分布圖和帝陵、陪葬墓的遺蹟平面圖,製作帝陵的立體景觀圖。

洛陽是我國久負盛名的古代都城,前後有十三朝在這裡建都,建都時間長達千餘年。在洛陽周圍分布著眾多的帝陵和王公貴族陪葬墓。歷代帝陵主要有9個集中分布區:西郊三山村東周陵區、東郊金村東周陵區、東周王城陵區、邙山東漢陵區(北兆域)、邙山北魏陵區、偃師萬安山東漢陵區(南兆域)、偃師首陽山西晉、曹魏陵區、偃師景山唐代陵區。

根據文獻記載,洛陽邙山地區主要埋葬著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代帝陵及其陪葬墓群。這一區域面積達750餘平方公裡,地跨洛陽市所屬的西工區、老城區、澗西區、河區、洛龍區、偃師市、孟津縣7個區、縣。

摺疊編輯本段考古成果

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 新發掘東漢帝陵陵園建築遺址 【2010-5-17】

5月1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洛陽召開新聞發布會,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獲重大成果,在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送莊鄉卅里舖村東南處的朱倉遺址發掘現場,新發現兩處東漢帝陵陵園遺址和兩處大型墓園遺址,填補了我國東漢陵寢制度的實證空白。

朱倉遺址和陝西杜陵遺址是現今發現的僅有的兩處帝陵便殿(或園省)、寢殿遺址。杜陵遺址是西漢帝陵遺址,而朱倉遺址是東漢帝陵遺址,從目前發掘開的約4000平方米的遺址「冰山一角」來看,無論是房基顯示的房間大小、牆基的高度和寬度都是前所未見的。兩排房間中間的院落地磚印痕也顯示了經過百年的踩踏使用。進一步擴大發掘面積後,將首次揭開東漢帝陵的布局、形制和陵園建築的面紗,特別是將可能據此找到各個帝陵的準確位置。

摺疊編輯本段重點保護

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邙山陵墓群(古墓葬)

2007年09月18日

來源:中國網

邙山陵墓群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境內邙山上。有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四朝十幾個帝王的陵墓及皇族、大臣的陪葬墓,總數在千座以上,為東漢(公元25年—220年)至三國(公元220年-280)時期的古墓。東部曹魏、西晉帝陵依山為體,無封土;西部東漢、北魏陵區現存地面封土尚有300多座,呈覆鬥形或圓錐形,最大者直徑在100米以上,高50餘米。已發掘的墓葬中,有用大磚黃腸石壘砌而成,形制巨大;也有規模較小的土洞。出土的大量墓誌,內容涉及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外交往、民族關係等,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資料。邙山陵墓群是目前中國面積較大的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較為集中的地區之一。(國家文物局)

摺疊編輯本段北邙山簡介

邙山,山名,古名「郟山」,又稱「北邙」,俗稱「邙嶺」。

邙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北,黃河南岸,是秦嶺山脈的餘脈,崤山支脈。廣義的邙山起自洛陽市北,沿黃河南岸綿延至鄭州市北的廣武山,長度100多公裡。狹義的邙山僅指洛陽市以北的黃河與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嶺。

邙山海拔300米左右。邙山為黃土丘陵地,

邙山古墓

邙山古墓

是洛陽北面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軍事上的戰略要地。最高峰為翠雲峰,在今市區正北,上有唐玄元皇帝廟。

由於邙山山川絢麗,風光宜人,山雖不高,但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邙山上多古代帝王陵墓,比較有名的有東周皇陵、東漢皇陵,曹魏、西晉和北魏時期的皇陵。

邙山自東漢以來就是洛陽人的墓地。現存有秦相呂不韋、南朝陳後主、南唐李後主、西晉司馬氏、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唐朝詩人杜甫、大書法家顏真卿等歷代名人之墓。

現在建有中國第一座古墓博物館--洛陽古墓博物館。有謂:「生在蘇杭,葬在北邙」。

相傳老子曾在邙山煉丹,山上建有上清觀以奉祀老子。附近還有道教寺觀呂祖庵、武則天避暑行宮、中清宮、下清宮等古建築。唐宋時期,每逢重陽佳節,上邙山遊覽者絡繹不絕。唐朝詩人張籍詩云:「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遊。」「邙山晚眺」被譽為「洛陽八景」之一。

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遺址,這是新石器時期黃河中遊地區人類文明的一個標誌。

摺疊編輯本段帝王

「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今天洛陽北部的邙山上分布著大量的古代陵墓和陪葬墓群。從夏商開始,前後有13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時間長達千餘年。邙山上到底埋葬著多少帝王?他們又分別在什麼地方?千年過後,這些帝王陵還都完好如初嗎?陵墓內是否還有價值連城的陪葬品?從2002年開始的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逐漸揭開了其神秘的面紗。

邙山,地勢起伏平緩,高敞而空曠,中間高而四周低,黃土土層深厚,黏結性好,堅固緻密,滲水率低,周圍河流潺潺,是理想的營塋之所。歷代達官貴人以能在此安葬為榮。邙山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號稱「無臥牛之地」,其分布之密、數量之多、延續年代之久,堪稱中國之最。這其中的陵墓群又是全國最大的陵墓群遺址之一,是中國帝陵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2年5月,國家文物局批准「洛陽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立項。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承擔了此項任務,該文物隊隊長史家珍說,經過文物工作人員五年的艱苦工作,已初步確定「洛陽邙山陵墓群」埋葬著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後唐六代共計24座帝王的陵墓及其陪葬墓群。史家珍說,陵墓群包括東周時期的王墓8座,東漢帝陵5座,曹魏帝陵1座,西晉帝陵5座,北魏帝陵4座,五代後唐帝陵1座。東漢帝陵分別是光武帝原陵、安帝恭陵、順帝憲陵、衝帝懷陵、靈帝文陵;曹魏帝陵為文帝首陽陵;西晉帝陵分別是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北魏帝陵分別是孝文帝長陵、宣武帝景陵、孝明帝定陵、孝莊帝靜陵;後唐帝陵為明宗徽陵。

這24位帝王有的在歷史上曾叱吒風雲,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以遷都促進民族大融合而青史留名的北魏孝文帝;也有的一閃而過,僅在歷史中留下一個模糊的背影,如漢衝帝劉炳,他2歲即位,3歲即崩,在位還不到一年。

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研究室主任嚴輝介紹說,整個陵墓群佔地面積750餘平方公裡,所在區域東西長50公裡、南北寬20公裡,包括了孟津和偃師以及洛陽市的西工區、老城區、洛龍區等5個區,涵蓋了20多個鄉鎮,360多個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縣常袋鄉酒流凹村—洛陽市郊紅山鄉楊冢村一線,東至偃師山化鄉南遊殿村—山化鄉忠義村一線,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布。

摺疊編輯本段位置明確

歷史上洛陽13朝為都,邙山又是風水極佳之地,除了帝王,無數的文臣武將也埋藏在這裡,曾有「北邙山頭少閒土,儘是洛陽人舊墓」的形容。這也造成了陵墓群和古墓群集中在一起,相互交叉,難以分辨的麻煩。儘管24位帝王的陵墓都有歷史記載,但真正找起來並不太容易。嚴輝說,經過此次調查,邙山陵墓群可分為4個區:西段(北魏陵區)、中段(東周、東漢、後唐陵區)、東段(西晉、曹魏陵區)和夾河段(東漢、西晉墓群)。

公元前510年周敬王出居成周,子朝居於王城,敬王以後11王均居於成周,這些周王的葬地應在成周附近。其陵墓區位於洛陽市郊白馬寺鎮金村附近。

公元25年,劉秀定都洛陽,東漢5帝葬於邙山。東漢陵區主要位於孟津縣送莊鄉三十里舖村及其附近地域,漢魏故城的西北方。面積近40平方公裡,墓冢的年代和規模與《帝王世紀》、《古今注》等文獻記載的邙山五陵的方位一致。

公元220年,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265年,西晉代魏,仍以洛陽為國都。曹魏、西晉陵區,位於東漢陵區以東,漢魏故城的東北方,邙山東段首陽山南北兩側。據文獻記載,曹文帝首陽陵、西晉宣帝高原陵、景帝峻平陵、文帝崇陽陵、武帝峻陽陵、惠帝太陽陵分布在這裡。1982年,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發現了位於偃師市南蔡莊北的晉武帝峻陽陵和位於後杜樓西北的文帝崇陽陵,並對兩處帝陵陵園遺址進行了鑽探和發掘。目前其餘帝陵的準確方位還沒找到。

公元494年北魏遷都洛陽。北魏陵區位於東漢陵區的西側,洛陽瀍河東西兩岸,漢魏故城的西北方,分布在孟津縣朝陽鄉、洛陽市郊的紅山鄉等7個鄉鎮的50餘個村莊。

公元907年至960年為五代時期,其中後梁、後唐、後晉均曾建都於洛陽。孟津縣送莊鄉的護莊村西南有一座覆鬥形大冢,地望和文獻記載相符,覆鬥式封土又是唐以來帝陵通常採用的形制,可以確定此即後唐明宗徽陵。

和此前依靠文獻文字記載陵墓位置不同,此次考古調查採取了很多現代科學技術,如GPS衛星定位、RS遙感技術、GIS地理信息系統等,調查人員實地探查發現墓冢,然後利用衛星定位,將調查地點的坐標標註在電子地圖上,同時進行現場考古考察、測繪、照相、錄像等。嚴輝說,這樣的調查一勞永逸,陵墓在哪兒一目了然,不會再出現僅僅知道大致範圍而難以確定具體位置的問題。

摺疊編輯本段邙山陵墓群

「邙山陵墓群」2001 年6 月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 年5 月國家文物局批准「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立項。邙山陵墓群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境內東西長近50公裡、南北寬約20公裡的邙山上。包括了孟津和偃師以及洛陽市的西工區、老城區、洛龍區等5個區,涵蓋了20多個鄉鎮,360多個自然村。陵墓群西至孟津縣常袋鄉酒流凹村—洛陽市郊紅山鄉楊冢村一線,東至偃師山化鄉南遊殿村—山化鄉忠義村一線,大致呈東西向長條形分布。邙山陵墓群面積為756平方公裡,有大型的封土墓970多座,古墓葬有數十萬之多。故晉人陶淵明詩云:「一旦百歲後,相與歸北邙。」[1]

摺疊編輯本段墓群

來源:中國網 2008-4-16 16:52:44

發掘單位: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

發掘領隊:史家珍

墓群位於河南省偃師市。2006年7月—2008年3月,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以鄭州—西安客運專線的考古工作為契機,結合「邙山陵墓群考古調查與勘測」項目,專題調查、勘測了位於偃師市的洛南東漢陵區,取得了重要收穫。

東漢王朝建造了12座帝陵,其中11座分布在洛陽附近。文獻記載,漢魏洛陽故城的西北邙山地區有5座陵,故城的東南洛南地區有6座陵。洛南的6座陵分別為明帝顯節陵、章帝敬陵、和帝慎陵、殤帝康陵、質帝靜陵和桓帝宣陵。除了帝陵之外,陵區內還埋葬著眾多的后妃和王公貴族的陪葬墓。

通過調查初步確定了洛南陵區的範圍、

邙山墓群分布圖

邙山墓群分布圖

布局和墓冢的數量。工作過程中,還發掘東漢—魏晉時期的封土墓2座,戰國—唐代的其他類型墓葬32座;發掘遺址面積4500餘平方米,鑽探面積36萬平方米。首次發現東漢帝陵陵園遺址和大型陪葬墓園遺址。

帝陵陵園遺址位於龐村鎮白草坡村東北。發現大型夷平墓冢1座,原始封土的平面為圓形,直徑125米。符合文獻的記載,是一處帝陵級別的墓冢。墓冢的東北方有一處外圍構築夯土垣牆的建築遺址群。南北長380米,東西寬330米,面積12.5萬平方米。墓冢與建築遺址群的位置關係以及建築結構形式都與邙山地區已知的東漢帝陵相同或相似,說明和帝陵陵園關係密切。

陪葬墓園遺址位於高龍鎮閻樓村西0.5公裡,西南距白草坡東漢帝陵陵園遺址2.5公裡。南北長455米,東西寬340米,面積15.4萬平方米。遺址外圍開挖閉合型環溝,內部構築了7座封土墓,封土原始直徑28—65米。東南部還發現了大範圍的建築堆積。墓園遺址中的墓冢規模不大,布置在一個相對較小範圍內,與帝陵的葬制不符,是東漢時期流行的家族墓地。由於處於洛南陵區陪葬墓群的範圍內,其陪葬的性質明顯。

目前,邙山地區已經完成了為期4年的古墓冢的文物普查工作,與洛南陵區的考古新發現結合在一起,東漢帝陵的基本情況逐漸明晰,為探索東漢帝陵的地望、研究東漢時期的陵寢制度創造條件。

同类文章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人們對鬼神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爭論,有的人相信鬼神的存在,並對此深信不疑,害怕獨自行走於黑暗之中,有什麼奇怪的風吹草動,他們都會覺得是鬼在作祟。但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很多人都開始相信科學,認為鬼神一說實乃封建迷信。但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卻發表言論說其實是有鬼神的存在的。關於霍金史蒂芬·威廉·霍金,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強大的唐朝,雄圖大略的唐玄宗!唐朝,是中國最強大的朝代之一,因此中國人也被世界各國成為唐人!而唐朝之所以是中國最強大的時代之一,其中之一就是唐朝的統治者有很多都是勵精圖治,雄圖大略的君主,其中就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治下的開元盛世,是唐朝最強盛的時候,而唐玄宗本人和擁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成就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中國成立的時候一共有3面國旗,第一面是五色旗第二面是晴天白日旗,第三面是現在的五星旗.在推翻清朝的時候使用的五色旗為什麼國父孫中山卻不喜歡呢,而用了青天白日旗來代替呢小編來為你們說說民國的那些事.五色旗的來歷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是慈禧的侄女,後來被欽定成婚第二年成為皇后,裕隆太后雖然沒有慈禧太后的政治天賦,但也絕不是一無是處的人,在最後還是權力保存了清皇室的威嚴退位讓國,之後便成為了袁世凱的妾,這裡面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隆裕太后個人簡介: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大家還記得98年的那場印尼事件嗎?那個被稱為「黑色五月暴動」的事情還有人知道了解嗎?這是我們國家建國以來華人受到最嚴重的傷害的事件。你知道當時我國政府是什麼放應嗎?當時的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傷亡有多少?下面一起喝小編來了解一下吧!1998印尼屠華事件在1998年的5月13日,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中的棉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大清朝統治了中國上百年,其中不乏出現了一些一代明君.比如什麼康熙乾隆之類的.不過在清末的時候.有一個清國皇帝是一個悲劇,他就是被後世熟知的光緒皇帝.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崩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說起司馬懿評論大多是包含著貶義,因為 本人城府太深,又善於心計。並且極能隱忍。所以才會成就他卓著的一生。那麼這樣一位擁有豐功偉績的人物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是如何記載的呢!是真實的麼?司馬懿怎麼死的?民間傳說他是被報復致死的。這就和諸葛亮很有關係了,因為他是唯一能與諸葛亮抗衡的人,並且唐唐孔明都被他氣死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大清朝在康熙皇帝手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飛速發展,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王朝,以大清朝當時的實力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能匹敵,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籤訂了一份中國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什麼是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籤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由領事為內大臣索額圖、佟國綱等人同俄羅斯使團籤訂,內容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在中國考古的歷史裡,海昏侯墓,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墓主的身份,是漢代的一位君王,他叫劉賀。他可以說是歷史上幾個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僅僅在位27天,就因荒淫和無作為被廢,看來作為漢武大帝的孫子,後世之臣仍然不會留些情面,史稱劉賀為漢廢帝,海昏侯,這些字眼真的含有一些貶義。不管怎麼說,海昏侯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一生可以說是富有傳奇色彩,也為蜀漢政權的確立立下不小的功勞,而諸葛亮生前神機妙算,死後也早就猜到了定會有人來挖他的墳,諸葛亮墓到底在哪,有沒有被挖過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諸葛亮墓傳聞:在諸葛亮死後曾留下三個計謀,一是斬魏延、二是退司馬、三是隱藏自己的墓,諸葛亮讓姜維找來11個人為他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