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牛尾的豐收慶典:印尼西蘇門答臘省古老的「稻田賽牛」
2023-04-01 05:40:09
印度尼西亞的西蘇門答臘省是古代米南卡保人的故鄉。根據傳說,他們的祖先來自中國雲南,大約在公元前500年移民到印度尼西亞。1347年,米南卡保人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帕加魯雍,一直延續到19世紀,並產生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留下了大量的歷史遺蹟。
建於17世紀的巴賈雍宮
大米是米南卡保人的主食,在他們的歷史和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亞洲許多國家都有慶祝水稻豐收的古老習俗。在西蘇門答臘省的塔納達塔爾,米南卡保保留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儀式——帕喬伊。
稻田養牛族的起源
「稻田裡的牛賽跑」實際上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但它是近年來廣為人知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這種習俗流行的地區非常狹窄——都位於蘇門答臘西部的古農馬拉皮附近。馬拉皮火山是米南卡保心目中的「聖山」。儘管火山灰仍不時噴發,但它也給周邊地區帶來了肥沃的土壤,其鄰近的村莊是米南卡保人的重要稻米產地。過去,印度尼西亞的大米通常一年煮兩次。在水稻收穫後的淡季和下一次播種前,村民們將舉行盛大的收穫慶典。因為收穫後稻田是免費的空。他們提供了舞臺。然而,農村極其重要的耕牛卻成了競爭對手的坐騎。
並非所有的米南卡保都有資格參加「稻田賽馬」。傳統上,這種慶祝活動僅限於一些可以看到馬拉皮山的村莊。整個面積不超過100平方公裡。它通常在幾個村莊輪流舉行。現在,隨著品種的改進和氣候的變化,印度尼西亞的大米可以在一年多的時間裡煮熟,旅遊業蓬勃發展,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參觀。一些鄉村社區甚至一年六次在稻田裡舉行養牛比賽。
稻田養牛的獨特方式
也許有些讀者會將「稻田養牛賽」與傳統的賽馬和賽馬相比較。事實上,印度尼西亞的田田縣的「稻田養牛比賽」是獨一無二的,乍一看也不奇怪。
它不同於普通的賽馬或馬車賽。奶牛賽跑通常需要兩頭強壯的公牛。兩隻公牛被鬆散的繩子綁在一起,牛被裝上了木犁。「運動員」(通常是普通的當地農民)在兩頭奶牛後面。不同的是,騎師既不騎在牛上,也沒有馬車可以坐。他的腳在兩個木犁上。由於沒有韁繩,騎師通常用雙手抓住兩條牛尾巴來保持平衡和控制牛的方向。困難是可以想像的。
軌道長度從60米到250米不等,軌道(稻田)中的泥漿厚度可達30釐米。當公牛全速奔跑時,泥漿飛濺,非常壯觀。
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稻田裡的牛賽跑」也測試騎手的水平。因為兩頭牛之間的繩子比較松,所以兩頭牛的速度和方向不容易同步,判斷牛比賽水平的主要標準是在高速的前提下,儘量保持兩頭牛以相同的速度沿直線運動。騎師既沒有韁繩,也沒有馬鞭和馬刺,只能用手和腳通過操縱牛的尾巴和木犁來控制牛。在極端的情況下,一些騎師會用他們的牙齒咬牛的尾巴來加速牛的速度(類似於馬刺的效果),在旅途中經常會看到各種雜技和困難的動作...
觀眾通常站在乾燥的山脊上欣賞比賽。這是一項危險的運動。騎手經常掉進稻田。公牛偶爾會偏離路線,甚至衝向「觀眾席」——從而造成意外傷害。但這種不確定性可能是「稻田養牛」的魅力之一。
與體育運動本身的風險相比,「稻田養牛比賽」本質上是一場儀式性的比賽,而不是一場生死攸關的比賽。一般來說,騎師單獨比賽(有些像拉力賽),不會在比賽後成為第二名。當然,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些能直線完成比賽的騎師在所有人的心目中是無冕之王。他們不僅能在鄰居中贏得很高的榮譽,而且他們競爭的公牛經常從觀眾中吸引高價,最終以數倍於市場價格成交。
稻田養牛比賽不僅是一場令人眼花繚亂的比賽,也是閩南民俗的一部分。比賽結束後,除了歌舞表演、宴會和傳統遊戲之外,人們還將舉行盛大的鬥牛遊行。
近年來,稻田裡的牛賽跑吸引了越來越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有趣的是,許多專業攝影師也非常喜歡這項運動,在觀眾中經常可以看到各種專業的「長槍短炮」。稻田裡牛賽跑的力量和美麗是極好的攝影材料。這部作品及其內容贏得了諸如年度世界新聞攝影獎和哈姆丹國際攝影獎(哈姆丹是阿聯王儲)等榮譽,這恐怕是印度尼西亞的「騎士」和他們的公牛所沒有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