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的黃鶴樓如何成了今日的橋頭堡?
2023-04-01 10:55:21 4
摘要黃鶴樓是武漢的標誌性建築,但它不是歷史上的黃鶴樓,黃鶴樓曾經被警鐘樓取代,不幸的是,武漢最早的城市形象一直很難看到。
黃鶴樓建於三國時期。它在歷史上被多次毀壞和建造。黃鶴樓的形狀和大小在不同的時期是不同的,只剩下一張照片是晚清同治年間重建的一座木質黃鶴樓,不幸的是,黃鶴樓最終被大火燒毀,武漢直到1983年才有真正的黃鶴樓,黃鶴樓的變化是蘭塔及其遺址在現代形象中也反映了近代以來武漢城市的演變。
黃鶴樓是當今武漢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歷史上不是黃鶴樓,從三國到清朝,黃鶴樓位於武昌市佘山西段,靠近長江,黃鶴樓高高建在高臺上,無疑武昌古城的標誌性建築。
1865年來到武漢的法國化學工程師保羅·冠軍是拍攝武漢市的第一位攝影師。在漢口在長江上拍攝的一張照片中,他可以看到另一邊的武昌市的前景,但卻看不到黃徽記上的黃鶴樓,空蕩蕩的,沒有任何高樓大廈。一八五八年太平天國戰爭中,黃鶴樓被毀,但尚壁翁的武漢之行並未重建。
冠軍離開三年後,黃鶴樓在原址上重建。英國著名旅行家約翰湯姆森留下了一張歷史照片,1871年來到武漢,爬上漢陽最近的一扇大門,來到黃鶴樓。在大門的甕牆上,他拍了一張黃鶴樓北邊的照片,這時黃鶴樓才三歲,看上去很新,除了三層樓高的黃鶴樓外,前面只有一座元代的小佛塔,黃鶴樓的雄偉氣勢在眼前。從湯姆森的照片中可以看出當時的權力。
更能反映出同治時期黃鶴樓在武昌市天際線上的突出位置,三年後由俄羅斯科貿考察團赴武漢考察,同治革命結束後,俄羅斯代表團赴中國搜集資料,調查了黃鶴樓的位置。俄羅斯在中國的貿易港口。代表團於1874年抵達武漢,在攝影師博伊爾斯基的陪同下,乘船在長江上,拍攝了一張黃鶴樓的長期照片。照片中的黃鶴樓非常引人注目。它不僅規模巨大,而且建在射山黃谷基上,遠遠高於沿江民居。它就像長江上的一座巨大燈塔。它已成為船舶識別武昌市的標誌。
然而,1868年建成的黃鶴樓只存在了15年,1884年秋被大火燒毀,作為世界著名的建築,黃鶴樓的被毀引起了全國媒體的關注。申寶詳細報導了這場火災。《點石齋畫報》還收錄了一幅生動的歷史遺址雲亡圖來描述火災現場。事實上,黃鶴樓的焚燒完全牽連在一起:原來是黃鶴樓下漢陽門外張氏骨廠的一場火災。那天北風很大,火星被吹到黃鶴樓。不到半個小時,黃鶴樓在熊熊烈火中向南墜落,化為灰燼。
在清代,黃鶴樓被多次毀壞和重建。歷史上稱為《火經》三次八起,順治、康熙、雍正年間多次翻修或擴建,乾隆南巡第四十四年,參觀武昌黃河塔,在江漢御用法師牌匾上題字,嘉慶年間。道光年間,黃鶴樓多次修繕加固。
地方政府和士紳在黃鶴樓建設上堅持不懈。正如湖北省學者王寶新所說,一座建築興旺發達,一座建築廢棄,而國家的興衰與人民的幸福息息相關,黃鶴樓的存在已成為國家興旺的象徵,因此黃鶴樓的毀滅太平天國之後,湖北地方知識分子遭受了不可接受的損失。
鑑於此,黃鶴樓的改造方案已被反覆提出。然而,在現代中國,風雨交加,已成為一個不可企及的夢想。清末,湖廣總督張志東曾計劃在漢陽鋼鐵廠鑄造一座純金屬黃鶴樓,以結束這場火災,但這一計劃從未得到實施。
民國時期,黃鶴樓的重建計劃很多,最有影響的是1946年,湖北省政府計劃在抗日戰爭勝利前,按照同治樓的風格,在原址上重建黃鶴樓。侵略。這一想法是湖北當局計劃於20世紀40年代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副產品。1947年,對武漢長江大橋項目進行了初步調查,黃鶴樓改造項目也由中國橋梁公司負責,該公司開始然而,由於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內戰,黃鶴樓和僅在1947年才出現在圖紙上的武漢長江大橋,都是徒勞的。
除了頻繁的戰爭,火災是中國古代建築遺產難以保存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即使是建在高的平臺上,沿江的黃鶴樓也是不可避免的,在現代轉型過程中,如何應對中國城市的消防問題在改變城市格局和建築材料的基礎上,建立現代城市消防體系顯得尤為迫切。
1904年,黃河塔災難發生20年後,時任湖北省省長段芳在黃河塔原址主持修建了一座兩層西式紅色建築。西邊有一座高塔,裡面有一個自鳴鐘。這是一個消防建築,它尋找火災並通知火警。當發生火災時,可以用警鈴通知火警。
民國時期,警鐘樓的火災報警系統更加完善,1933年以來,三名消防值班人員全年駐紮在警鐘樓,使用三種信號:掛旗、鳴鈴、點燈,當時武昌市被劃分為八個轄區。公安分局。發生火災時,無論白天,先按警鈴鳴響,再按各區的編號鳴響警鈴,同時白天按各區的具體顏色懸掛國旗,夜間按規定點亮紅色火災報警燈,用以指示火災報警區域。燈的數量。
被火災摧毀的黃河塔和現代城市消防系統下建造的警鐘塔,可以看作是武漢市現代化的反映,但這樣一座純粹的西式建築,而不是傳統的中國式黃鶴樓,也可以說是長江之巔的塔。中國現代城市轉型過程中中西文化碰撞的結果。
警報塔建成三年後,在不遠處建了一座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三層亭子,這座樓是1907年張志東的門所建。為紀念張志東在湖北的成就,原名禮儀樓,張志東並不反對修繕建築,但他認為這座建築的名字太高調了,為了體現低調奢華的內涵,他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奧爾羅塔,並借了《古代》親自刻上牌匾。雄偉的奧蘭多和震綏南海。
因此,在清末民國時期,黃鶴樓原址上出現了兩座風格迥異的亭子,警鐘樓距離黃鶴樓原址最近,是最有資格繼承黃鶴樓名稱的。然而,它的建築風格過於非民族化。它與傳統文化中揚州三月煙花的想像格格不入。因此,有人認為附近的奧雷奧塔是黃鶴樓的寄宿地。
由於江涇樓地理位置優越,警鐘樓和奧利奧樓繼承了黃鶴樓的傳統商業基礎,在中國古代城市中,名勝古蹟、名勝古蹟多為遊人和閒逛者,多在這裡就餐、聊天、喝茶、觀景。這些繁榮的第三產業並沒有隨著黃鶴樓的倒塌而衰落。相反,隨著現代武昌市的發展,新業務不斷擴大。例如,隨著攝影技術的普及,在黃鶴樓周圍開闢了許多攝影館。其中,武昌最著名的現代鮮鎮樓攝影館,就在鄂爾多塔前蛇山腳下開業。
黃鶴樓與武昌城牆的命運是密切相關的,早在三國時期黃鶴樓的誕生,它就成了武昌城的前身吳霞口的敵人建築,明城牆建成後,長江沿岸的城牆也蜿蜒穿過黃谷基河。在離黃河塔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城門,漢陽門,離江岸最近,雖然離長江很近,但明清武昌城並沒有向長江張開雙臂,高大堅固的明城牆將武昌城與長江分隔開來。漢陽門經水路登陸後成為進入武昌市的主要通道。
從黃河塔到漢陽門,城牆非常靠近長江岸邊。沿江的道路很窄,棚戶區也很集中,很骯髒,很亂。1858年英國特使爾金從長江登陸武昌時,在日記中留下這樣的評論:武昌相當大,和廣州差不多大,但到處都是破的。二進的書信日記)這種景象在後半個世紀沒有多大變化,至少在漢陽門地區是如此,從20世紀20年代在黃街北上拍攝的照片可以看出,擁擠雜亂的城市格局也是1884年黃鶴樓被毀的根本原因。
1926年北方遠徵軍佔領武昌後,國民黨根據市民的強烈要求,決定拆除武昌的全部城牆,已經存在500多年的武昌明城牆很快就消失了,漢陽門城牆被拆毀後,武昌市突然暴露在外。河。靠近城牆的棚戶區被河水衝走,城牆原址空空蕩蕩。當局沿河修建了一條公路,就是今天武昌臨江大道。漢陽門地區的城牆拆除和沿江公路的拓寬改造20世紀30年代武漢城市建設快速發展的縮影。
左圖為20世紀20年代武昌長城和長江碼頭。近門為漢陽門,遠煙囪為現代武漢著名紡織企業漢口第一紗廠。右圖為20世紀30年代武漢漢陽門牆拆除、沿江道路整修拓寬後的區域。
揭下城牆,修好了黃曲集,顯得更宏偉了,山的一側形成了一堵巨大的石牆,原來是與城牆相連的,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藝術家們在武漢畫了一堵巨大的抗戰宣傳牆,當然,武漢失陷後,壁畫很快就被日本人破壞了。
1955年,武漢長江大橋開工建設,經過對大橋選址的幾次討論,最終確定了龜蛇方案,根據該方案,武昌引橋將佔據佘山西段黃河塔遺址,並在齊末建成一系列建築物。唐朝和中華民國,包括警鐘塔和奧利奧塔,都已被拆除。在黃鶴樓原址附近,還有一個小平臺,在那裡修建了武漢長江大橋的一座橋梁。
武漢長江大橋建成時,有一個重建黃鶴樓的計劃,但最終沒有實現,然而,長江大橋橋頭的設計似乎看到了黃鶴樓的影子,這個設計最初並不引人注目,但被周恩來總理選為最終的計劃。設計師吳華成在《設計手冊》中提到,橋頭堡建築的設計借鑑了清代黃鶴樓的建築風格,被稱為積點亭式,表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樸素美,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以目前的方式在重建黃鶴樓的過程中,這座具有民族風格的橋頭堡成為對黃鶴樓的另一種補充解讀。
黃河塔舊址與黃河塔新址的關係,圖片左側為長江。黃箱是黃鶴樓的舊址,紅箱是現在的黃鶴樓。
隨著1985年蛇山頂新黃鶴樓的建設,人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新黃鶴樓上,由於黃鶴樓原址已被武漢長江大橋佔用,新黃鶴樓原址已向東移約一公裡至北冰洋頂。阿克山,離河岸較遠,地勢較高,但長江橋頭下的黃河塔遺址沒有看到黃河塔的遺蹟,甚至在地形地貌上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仍保留在影像中的黃鶴樓百年來的不同時期,仍然可以為我們提供一個獨特的視角來觀察這座古城幾千年來的現代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