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的第一個坑
2023-04-01 10:26:29
2009年,考古學家開始第三次發掘秦始皇兵馬俑的第一個坑,這次發掘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並再次引發了是否要發掘秦始皇陵的爭論。
根據古代文獻和考古調查,秦陵南北長約515米,東西寬約485米,要發掘出這麼大的帝王陵墓,幾十年都不能肯定。一些考古學家甚至說這可能需要超過一百年的時間。
因為考古學不是在平整土地,爆破山和挖掘煤,而是為了儘可能多地獲取歷史信息,為了保護文物免遭挖掘造成的人為破壞,不可能使用推土機、挖掘機或炸藥,而是挖掘。慢而不快。
這樣一來,由於多年的風、陽光、夏天的雨、冬天的雪,在戶外工作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最好先建個避風避雨的棚子,就像挖兵馬俑坑一樣,以便於長期工作。發掘和保護出土文物安然無恙。
從技術上講,建造500米跨度的大房子不是問題。目前,上海盧浦大橋550米,重慶朝天門大橋552米,就有多座單跨500米以上的大橋。
問題是,如果建造這樣一個跨度的大棚子,整個秦陵都圍在棚子裡,人們就不會再看到秦陵與周圍群山交融的壯麗景色。
中國墓葬結構分為地下墓室和地下墓室兩部分,在古代,地上墓室和地下墓室幾乎沒有區別。
漢代以前的墓葬主要是坑墓,即挖一個深坑,把棺材和埋葬物埋在地下,然後在墓口蓋上大木,蓋上厚土,嚴格埋葬。造成山體滑坡,墓室將填滿落地,無空隙。
這種情況只發生在西漢以後,特別是進入東漢以後。此後,磚石被廣泛應用於墓葬中,人們用抗腐蝕磚建造了四堵牆,墓頂也創造了一座拱橋的結構。墳墓變成了一個堅固的大房子,不容易倒塌。墓葬中埋葬的棺材和墓葬基本上沒有被坍塌的泥土掩埋,這座墓地被稱為磚房墓穴。
這裡有許多精美的磚房和磚門。一些家庭成員根據當時的風俗去世並被埋葬在墳墓裡。死者先被埋葬,許多年後,另一個家庭成員去世。陵墓的磚門可以打開,然後埋葬。很多人可以埋葬在墳墓裡的原因是因為墳墓沒有倒塌,而且有足夠的空間再利用。
QinDynasty比西漢早,所以QinMausoleum肯定會被山體滑坡掩埋。陵墓內部不可能有一個空的空間。
這就是說,如果我們真的挖QinMausoleum,根本不可能挖一個洞,找到墓門,直接進去。只有大面積挖掘出土層,露出整個墓室的平面,才能深挖到秦始皇的棺材。
然而,以這種方式,QinMausoleum雄偉的風景消失了。人們怎麼能感受到QinMausoleum的壯麗全景人們怎麼能感受到建設這樣一個項目的艱辛和偉大此外,地球本身也是一個不可再生的歷史遺址。
考古調查顯示,秦嶺地宮離地面約35米,我們不能說探測是否準確。假設這是真的,35米深的地下宮殿相當於一幢15層的高層建築。
如此高的垂直牆,如果它是用石頭或磚仍然是堅實的,如果它是土牆,很容易崩潰。當然,土壁可以增強,但不會改變牆的原始形態,為現代文物
兵馬俑坑距地面3-5米,四周有柵欄,參觀者看得清清楚楚,不會下沉。然而,地下宮殿比兵馬俑坑深10倍。如果圍欄上有圍欄,遊客就不能用望遠鏡看到它。如果建造一些樓梯,鋪設起伏的梯子,架設電梯,那會更具破壞性。
如果採用最機械的算法,既不計算時間成本,也不考慮實際埋葬情況,也不考慮人力、物力、財力的投入,只計算開挖面積,轉換過程和結果如下:
皈依一:陝西鳳鄉秦景宮一號墓是秦始皇第十四代祖先的陵墓。秦陵面積25萬平方米,大約是秦公墓的50倍大。秦公墓自1976年以來已經發掘了10年。秦陵有必要挖掘嗎500年了
轉換2:兵馬俑坑佔地面積約21000平方米,秦陵佔地面積是兵馬俑坑的13倍,其深度是兵馬俑坑的6~7倍。馬蹄坑已發掘30年。即使今年開始第三次發掘200平方米,也只有大約4700平方米被發掘出來。秦嶺的面積是兵馬俑坑總發掘面積的50倍。我們應該挖多少年如果像挖掘兵馬俑一樣,有特殊情況或異常問題,而且工作經常中斷,挖掘需要多少年
如果我們減少開挖面積如果秦陵是封閉的,那麼地球宮殿的面積只有25000平方米。這個面積是秦陵的四倍多,估計需要40年才能挖掘;這個面積是兵馬俑實際挖掘面積的五倍多。它,大概要挖150年。
上面的算法看起來像個笑話,但它可以解釋這個問題。兵馬俑坑30年來只挖掘了13。秦俑考古隊自成立以來已經歷了三代。許多老考古隊成員已經退休,有些人已經不復存在了。
退役考古隊第一隊長袁忠義說:兵馬俑和秦始皇陵的考古工作任重道遠,考古任務十分艱巨,需要幾代人,幾百人的不懈努力。多年來。
過去兩年的經濟學家張武昌說,一旦秦始皇陵墓被發掘出來,將會產生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美元的經濟效益。他可能只算了經濟帳目,而秦嶺卻不必去挖掘。這麼多年了。
故宮發掘涉及勘察、鑽探、發掘、修復等一系列技術,科學地揭露民用建築陵墓尚無先例,缺乏直接發掘的經驗。誰能保證不會有挖掘錯誤
一般來說,如果現代考古學家錯過了一個發現,那麼具有較強技術能力的後代就有機會發現它。然而,如果我們由於目前使用的方法或研究能力的局限而犯錯誤,將會造成無法彌補的遺憾。
面對秦陵作為不可再生的資源和不可逆轉的歷史文化遺產,誰敢低估和支付學費誰來付帳誰負責納稅人能承諾嗎群眾可以許諾嗎
如果發掘後出土的各種文物不僅是像兵馬俑這樣的陶器文物,還需要多少工作才能修復專家估計,三座兵馬俑坑全部發掘後,將發掘出8000名兵馬俑,並發掘出數萬件青銅兵器。最著名的坑大約有60000名兵馬俑和陶馬,這些兵馬俑將排列成38個步兵陣營,由縱隊和戰車分開。
目前,三坑出土陶俑馬2000餘件,約佔總數的四分之一,修復陶俑馬1000餘件,約佔總數的七分之一。
這只是修復兵馬俑的工作,不算秦陵很可能出土比兵馬俑更複雜的文物,不算修復這些複雜的文物需要克服的技術困難,而這些是這是我們避免挖掘QinMausoleum的必要條件和前提條件。
如果秦墓地宮的文物沒有被發掘或破壞,就會非常豐富,然而,一旦挖掘出繪畫、絹畫、壁畫、漆器、竹簡、陶器、木材等文物,如何保護這些文物將成為一件令人頭疼的事情。
當兵馬俑出土時,考古學家發現兵馬俑上的生漆層變化很快。一分鐘後,漆層開始翹曲和龜裂,五分鐘或六分鐘後就會捲曲脫落。因此,每一小塊兵馬俑都應該立即清理乾淨,採取防護措施。清理一個有色兵馬俑部隊通常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時間。
2006年,《中華傳統日報》報導說,即使絲織品或無色兵馬俑等不易變質的有機物相對不易發生變化,它們也暴露了很長時間,並產生了數十種病原體。為了克服保護技術的困難,科學家和技術人員努力工作,暫時緩解眼前的問題。
此外,上述文物畢竟還是可以移動的,在現場處理困難的情況下,也可以搬到博物館進行室內加工,溫度、溼度、亮度都可以控制,但宮殿遺體不能被拆除,只有現場保護。考古學家還沒有非常複雜的經驗和技術,在現場保存和未來的維護。
中國人民現在經濟條件好,不缺錢。然而,秦始皇陵等大型陵墓的發掘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沒有充足的財力支持,根本無法開掘,即使開掘,也很難維持很久。時間。
現在,中國省博物館的造價是幾億元到幾億元。例如,裴先生過去幾年設計的蘇州博物館的建設面積相當於秦嶺地下宮殿的十分之一,總投資約為秦嶺地下宮殿的十分之一。耳鼻喉炎3億3900萬元。
那麼我們需要多少投資來挖掘秦嶺呢發掘後秦嶺博物館建設需要多少投資博物館建成後,博物館要維持多少投資
人力、物力的投入更加難以預測,同時,在三峽工程文物搶救工作最緊張的時刻,全國近百支考古隊伍同時開展工作。經過十多年的努力,被淹沒地區的主要文物只有十分之一左右被搶救出來。
如果秦陵的發掘是在陝西自身的力量下進行的,還是通過招募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學家來展開一般性的戰鬥無論用什麼方法,成百上千甚至上萬的考古隊都能負擔得起生活、吃飯、喝酒和吃飯。
秦始皇陵遺址公園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投資5億多元,佔地面積56.25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城市大小的780紫禁城。
三峽工程的成就之一就是建立了重慶市直屬中央政府。秦嶺墓葬的發掘,是西安直轄市還是鹹陽直轄市
QinMausoleum是世界著名的世界遺產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委員會是否會幹涉QinMausoleum的發掘如何幹預這也是個未知數。即使我們被感動和辯解,並且人們最終同意,當埃及建造新的亞斯文水壩時,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會召集20多個國家參加嗎
如果這樣國際化,如果國內外的考古與發掘標準存在衝突,將會發生什麼如果那些以秦陵為名的外國學者是人類的共同文化遺產,我們必須取回發掘的數據做研究,我們該如何處理呢秦陵的發掘似乎不僅涉及涉外問題,還涉及科學的行業標準,甚至包括中國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否能夠被所有參與國共享。墳墓沒想到。
歸根結底,我們這一代人是在挖掘像秦陵這樣的文物,還是留給他們比我們的後代更有能力有情感和理性的競賽,短期行為和長期規劃的考慮,基準與整體情況,以及績效與績效。
秦嶺陵墓面臨的危機,不僅是地震、滲漏、風化、真菌的自然破壞,更是我們立竿見影、立竿見影的思維方式,使我們的智慧最大化,缺乏對我們時代局限性的清醒反思。條件不成熟,我們急於發掘秦嶺陵墓,這反映了我們思考的不足和自我感知的困境。
其實,尊重我們的祖先,盡我們最大的努力保護孝道的歷史文化遺產不是一項政治成就,留給後代不是發展嗎
秦陵或中國數百座陵墓,不論是否挖掘,都應遵循國家保護為主、搶救為主、合理利用、加強文物管理的十六項政策。完善文物工作,考古發掘主要按照基本建設進行,暫時不積極發掘大型陵墓。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的考古學家不向古代提出越來越深入的問題,不能為現代做出創新的發現和創新的研究成果,即使我們的技術是好的,即使它是世界級的,不挖掘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