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以史為鑑:冷戰時期的大國經濟博弈

2023-04-01 12:28:06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Orwell)在一篇文章中首次使用了"冷戰"一詞描繪了一個核武器陰影下的世界。  

在奧威爾的描繪中,受破壞性武器的相互制衡,大國之間直接戰爭得以避免,但取而代之的是無盡的、徘徊在危險邊緣的敵對行動:間諜、詭計、權謀......世界就此陷入一個「沒有和平的和平」(peacethatisnopeace)。  

隨著邱吉爾發表"鐵幕演說",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計劃相繼出臺,一場彼此猜忌和懷疑的"不信任漩渦"將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捲入了一場長達近半個世紀的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對抗,這主宰了20世紀下半葉的國際政治。  

在這期間,美國對蘇聯展開了除軍事行動外的一切遏制,從貿易管制、經濟制裁、聯盟對抗、技術圍堵到圍繞糧食和石油的經濟戰,蘇聯也一一接招,採取了反制措施。  

在20世紀70年代,兩大集團的較量中,蘇聯還佔著上風。但或許正是這段時期相對的繁榮掩蓋了蘇聯經濟中的根本性問題,包括重工輕農、片面發展軍事工業的畸形經濟結構和過於依賴石油的外匯收入來源。  

忽視了這些問題的蘇聯繼續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與美國的軍備競賽和"星球大戰"中去,最終導致社會動蕩,走向解體,這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的冷戰也落下了帷幕。  

在經濟方面,美國一方面利用貿易管制、經濟制裁等手段將蘇聯孤立在世界經濟發展潮流之外,另一方面通過經濟援助的方式對歐洲實行經濟援助,拉攏西歐國家,共同遏制蘇聯集團。  

貿易管制:1947年12月17日,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決定對蘇聯集團各國實行貿易管制,無限期停止向蘇聯國家出口美國短缺物資和有助於增長蘇聯軍事潛力的物資。次年3月,美國政府開始實行新的貿易管制制度,禁止向蘇聯、東歐國家出口美國貿易管制清單內的各種物資。  

1949年2月20日,美國國會通過了戰後的第一個《出口管制法》,把對蘇聯國家的貿易管制戰略以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美國的貿易管制清單包括全面禁運類和限制出口數量類,當時杜魯門政府認定,貿易管制的廣度和深度必須能夠影響蘇聯的整個生產體系。  

在貿易管制的影響下,美國對蘇聯的出口迅速下降,從1952年時的2700多萬美元銳減到1.5萬美元。  

在雙方抗衡的四十多年裡,美蘇貿易局勢也隨著雙方關係忽冷忽熱。在矛盾激化的時期,美國對蘇聯實行禁止貿易、出口配額、中止投資等嚴厲政策,甚至還要求第三方國家對蘇聯相關領域的出口必須經過美國的許可。  

貿易管制嚴重阻礙了蘇聯對外貿易的發展,也斷絕了其與世界經濟的密切聯繫,直接導致蘇聯被割裂,在第四次科技革命中幾乎與資本主義世界隔絕,蘇聯高新技術的發展和經濟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遭遇掣肘。  

蘇聯的對外貿易額在世界外貿總額中的比重處在2.6%-4.2%之間,直到1988年還處在5%之下。80年代貿易出口額佔GNP的世界均值為21.8%,而蘇聯僅僅為7.7%。蘇美兩國在貿易領域的差距一直相當顯著,蘇聯的出口額平均只有美國的1/3。  

經濟制裁:美國最愛使用的經濟制裁大棒在冷戰期間自然也不會缺席。據國際經濟研究所統計,1945年以來,大約三分之二的制裁都有美國參與。在1960年-1975年期間,美國曾26次威脅或實施經濟制裁。  

1981年12月29日,裡根政府以蘇聯支持波蘭政府軍事管制為由,宣布對蘇聯實行經濟制裁。  

具體經濟制裁措施包括:中斷蘇聯航空公司對美國的一切飛行;命令關閉蘇聯採購委員會;停止籤發和延長向蘇聯出口電子設備、計算機和其他高級技術器材的許可證;推遲舉行新的長期穀物協定的談判;暫停籤訂新的美蘇海運協定的談判;向蘇聯擴大出口石油和天然氣設備將需要得到批准;命令停止籤發向蘇聯出口這些設備(其中包括鋪管機)的許可證;不延長應於近期續訂的美蘇之間各項交流協定,其中包括能源、科學和技術協定,並將對其他所有的美蘇交流協定進行全面的審查。  

此時,兩大集團的冷戰已經持續了三十多年,蘇聯和美國之間的貿易往來已是微乎其微,蘇聯在相當大程度上也不再依靠西方技術和資金,但這樣的制裁對於當時已經是風雨飄搖,處於「解體」前夕的蘇聯來說,依然是一場雪上加霜。  

例如,1982年,通過切斷切斷蘇聯在西伯利亞修建的新的天然氣管道以及與日本合作開發能源計劃所需要的大部分技術,使得蘇聯外匯收入銳減,由此損失了150-200億美元收入。  

援助盟國:在美國的戰略中,對蘇聯國家的遏制政策和對西歐國家的扶持和拉攏政策是一對孿生兄弟。  

在八千字電文中提出「遏制戰略」的喬治·凱南在1945年5月起草的一份備忘錄中闡明了復興歐洲的觀點,他認為歐洲的經濟困難會給蘇聯造成可趁之機,是歐洲的經濟失調趨勢才使得一切極權主義運動得以盛行,美國的復興計劃就是要克服這種趨勢,因此援助歐洲是美國遏制蘇聯和維護自身安全利益的必要措施。  

1947年6月5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喬治·馬歇爾在哈佛大學演講時正式提出馬歇爾計劃(TheMarshallPlan),又稱歐洲復興計劃(EuropeanRecoveryProgram)。1948年4月2日,美國國會通過了《一九四八年對外援助法》,馬歇爾計劃正式啟動,持續到1952年6月。  

在這段時期內,歐洲各國通過參加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接受了美國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  

依據國際開發總署(AgencyforInternationalDevelopment)統計,馬歇爾計劃主要參與國家及份額為:英國(24.7%)、法國(21%)、義大利(11.7%)、德國(10.8%)等。從援助的形式上看,主要包括美元援助、技術協助、擔保金以及對等基金等。  

但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作為提供援助的條件,美國對歐洲提出了經濟一體化的要求,即打破戰前各國間貿易、關稅的壁壘,縮小國與國的差別,創建歐洲經濟的一種新結構。  

《一九四八年對外援助法》中第115條,規定西歐國家必須與美國籤訂多邊與雙邊協定,才能取得援助;受援國輸出的主要商品和經濟計劃,都必須由美國為執行馬歇爾計劃而設置的機構—經濟合作總署(ECA)同意;必須用美國貸款的一部分資金,生產美國所需要的戰略物資;必須撤銷關稅壁壘或減低關稅率以利美貨傾銷;取消或放鬆外匯限制;並為美國儲備戰爭工業所需的戰略原料;在經濟上接受美國的監督等等。  

有分析認為,歐洲在「經濟一體化」後對美國的依附,一方面有助於美國對蘇聯和德國進行「雙重遏制」,使得美國有效承擔起大西洋聯盟中的領導責任和地位;另一方面有助於減輕美國在歐洲的經濟負擔,尤其是取消歐洲國家間關稅壁壘的做法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  

面對西方的經濟圍堵,蘇聯也推出「莫洛託夫計劃」來抵制和反擊"馬歇爾計劃",援助東歐經濟發展,並與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等東歐國家籤訂一系列貿易協定。  

但「莫洛託夫計劃」雖然極大地促進了戰後蘇聯和東歐的復興,加強了蘇聯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經濟交往,但卻制約了東歐國家和西方國家間的貿易關係,也是導致蘇聯、東歐嚴重背離世界經濟貿易體系的因素之一,東歐經濟發展越來越落後於西歐。  

為了在技術方面圍堵蘇聯,在美國的提議下,輸出管制統籌委員會(CoordinatingCommitteeforMultilateralExportControls),又稱巴黎統籌委員會(巴統,CoCom)於1949年正式成立,並於1950年1月開始活動。  

作為一個不公開對外、沒有正式條約的非正式國際組織,巴統集結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臘、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亞等十七個成員國。  

其宗旨是限制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技術。列入禁運清單的有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上萬種產品。  

此外,為了防止盟國對禁運政策的抵制,美國國會於1951年通過了《共同防衛援助統製法》(MutualDefenseAssistanceControlActof1951),通過削減援助等方式逼迫西歐和日本進入共同防衛的軌道上來。  

20世紀70年代後,為增加貿易收入,美國政府開始利用巴統「例外程序」,擴大出口禁運物資,但限制高新技術轉移仍然是「緩和時代」不可突破的障礙。  

1976年2月,國防部國防科學局研究小組向國防部長提交一份題為《對先進技術輸出管制的分析》報告,系統論證了東西方貿易管制政策的重點從戰略物資禁運轉向限制高新技術轉讓的必要性和涉及的一系列政策問題。  

1979年,美國《出口管制法》正式將限制高新技術轉讓作為出口管制的特殊重點,並將軍事方面重要技術清單作為美國商品管制清單的組成部分,將計算機網絡技術,大型計算機系統技術,軟體技術,瞬時處理信息自動控制技術,集成材料、防務材料處理和製造技術,能源開採技術,大型集成、特大型集成設計、製造技術,軍事儀器技術,電子通信技術,誘導和控制技術,超短波構成技術,軍用車輛引擎技術,高級光學(包括光纖)技術,傳感技術,海底系統技術等15種技術列為禁運範圍,後來又將集成電路製造設備、工作母機、電子複合矽、雷射裝置增補列入對蘇聯的禁運清單。  

1982年11月,美國建議在巴統管制清單中新增種類100餘種,最終巴統成員國同意將其中58種納入管制清單,包括浮動船塢、宇航船、太空登陸器材、超導材料、機器人、機器人控制系統、特殊合金生產技術和設備、海上油氣開採技術等。此後高新技術的開放和禁運範圍雖有微調,但阻止高新技術流向社會主義國家的總趨勢不變,甚至得到了強化。  

蘇聯注重發展和吸收對軍工發展比較重要的重工業技術,在航空航天、潛艇等軍工製造業領域的技術處於世界頂級的水平。  

但片面發展軍事重工業的蘇聯忽視了輕工業的發展,導致了畸形的經濟結構。1940年,蘇聯重工業佔整個工業生產總值的61.2%,1955年上升至70%,1960年高達72.5%。到勃列日涅夫時期,國家機器製造業產品中60%以上是軍事商品,而耐用消費品只佔5%-6%,國家發展科學的撥款中75%用於軍事科研。  

當時蘇聯輕工業技術落後,甚至無法滿足國民生活需求,嚴重依賴進口。在技術輸入遭到圍堵斷絕的情況下,事關民生的輕工業無疑成為了與美國較量中蘇聯的一大薄弱環節。  

面對嚴格的技術封鎖,蘇聯轉向東歐工業國家大量採購,或者花更大成本通過中立國進口西方禁止對蘇聯出口的技術設備,甚至通過地下渠道和商業間諜來獲得先進技術。  

70年代,由於局勢的緩和,蘇聯加大了向西方採購機械設備的力度,化學、汽車、能源開採設備以及計算機等都是蘇聯引進的對象。但有限的技術引進也無法在短時間內,幫助蘇聯成為真正的技術強國,反而如飲鴆止渴,削弱了蘇聯加大自主研發的動力。  

隨著前蘇聯1991年解體,1994年4月1日,「巴統」正式宣告解散。但西方國家的技術出口管制並未就此消失,1996年以西方國家為主的33個國家籤署了《瓦森納協定》,接棒「巴統」實施新的控制清單和信息交換規則。  

蘇聯石油資源豐富,是其獲取硬通貨的主要來源。上世紀60年代,向西方出口石油的收入每年佔蘇聯外匯總收入的40%,到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蘇聯的經濟已經嚴重依賴石油出口。  

1973年,由於第四次中東戰爭,「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油價從每桶不到3美元漲至超過13美元;1979年,由於伊朗的「伊斯蘭革命」以及隨後的「兩伊戰爭」,「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油價再次從每桶14美元飆漲至35美元。  

飆升的油價引發了西方工業國家的經濟衰退,卻為蘇聯送來了巨額的外匯收入,為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提供了經濟基礎。  

但進入上世紀80年代,國家油價隨著世界經濟連續衰退而開始走軟。1985年8月,沙特石油出口從不足200萬桶/日猛增到約600萬桶/日,年末更達到900萬桶/日。當年11月,國際石油價格從30美元/桶一路下跌,在不到5個月之後跌至12美元/桶。這使得蘇聯在一夜之間損失了超過100億美元的硬通貨,幾乎是其硬通貨收入的一半。  

按照蘇聯能源部官方統計,1985-1988年世界油價下跌,從1984年的212.6美元/噸下降到1988年的93美元/噸,下降了129%,致使該國四年間共計損失400億盧布。  

與此同時,美元貶值使蘇聯每年減少大約20億美元收入。這令本已問題嚴重的蘇聯經濟雪上加霜,並成為了壓垮蘇聯的最後一根稻草。  

上個世紀80年代初,裡根政府的中央情報局局長威廉·凱西提出針對蘇聯的隱蔽經濟戰,其核心是通過對一個國家經濟體進行研究,找到它的脆弱性,找到其咽喉命脈,並針對這種脆弱性,通過經濟手段進行打擊,削弱其國力。  

中央情報局研究結果發現,蘇聯國民經濟體系對油氣出口的高度依賴。「在部分年份中,石油和天然氣所賺取的硬通貨佔據蘇聯全部硬通貨的60%-80%,並且這些收入成為蘇聯經濟體制的一個支柱。蘇聯雖然從西方賺取硬通貨,但它需要用這筆錢從西方購買糧食和技術,以維持經濟體制這個龐然大物。」  

於是裡根政府決定從國際原油入手,一方面加強出口管制,通過禁運鋼管和管道設備的措施,迫使西歐放棄與蘇聯業已籤訂的大口徑管道出口協議,要求它的盟友減少對蘇聯集團石油貿易的依賴;另一方面,通過為沙特政府提供安全保障,並提供最先進的預警機和毒刺式飛彈,與沙特結成反蘇同盟。  

美國還通過限制蘇聯天然氣出口數量、向蘇聯轉讓有誤技術來破壞蘇聯經濟。美國鼓勵西歐國家利用各種替代能源,減少對蘇聯天然氣供應的依賴。  

此外,1983年,美國還將一項協議強加給了國際能源機構,限制歐洲從蘇聯進口的天然氣比例,規定西歐從蘇聯進口的天然氣不得超過其能源需求量的30%。這項協議於1983年5月在威廉斯堡的西方七國首腦會議上正式籤署,它切斷了蘇聯從西歐獲取硬通貨的渠道。  

由於片面發展重工業,蘇聯對農業投資甚少,農業產出無法滿足大眾消費需求,上世紀七十年代之後,蘇聯成為世界最大糧食進口國,而美國正是世界最大的糧食出口國。  

以蘇聯入侵阿富汗為由,美國總統吉米·卡特於1980年1月宣布對蘇聯實施糧食禁運,中斷1500萬噸對蘇出口糧食,並協調加拿大、澳大利亞、歐盟等美國傳統盟國參與這次糧食禁運,保證它們向蘇聯出口糧食不超過「正常和傳統」水平。  

為應對「糧食禁運」,蘇聯採取優先從多國進口的方式減少對美國的過分依賴。1980-1981年蘇聯從阿根廷糧食進口量超過了美國,成為了蘇聯第一位糧食進口國。與此同時,蘇聯還擴大了加拿大、澳大利亞和西歐的糧食進口量。  

1981年裡根上臺後,在3月24日部分取消長達15個月的對蘇聯糧食禁運,3個月後恢復對蘇聯大量出售糧食。雖然美國重新向蘇聯出口糧食,但蘇聯糧食從多國進口的政策仍在繼續。美國的禁運使蘇聯和美國均受到了一定的衝擊。  

東歐劇變、德國統一、華沙條約組織和經濟互助委員會解散、蘇聯解體,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發生的這一系列重大事件被看作是冷戰時代結束的標誌。  

美國對蘇聯的緩慢絞殺過程中,經濟方面利用貿易管制、經濟制裁和拉攏盟友的方式,阻礙蘇聯貿易發展,斷絕其與世界經濟的聯繫;技術領域,聯手西方國家實施限制高新技術轉讓的管制政策;此外,美國根據蘇聯是糧食進口大國以及對石油出口依存度高的特點,針對性地對蘇聯經濟貿易的痛點及弱點進行突破。  

雖然蘇聯也採取了一些反制措施,例如拒絕批准「布雷頓森林協議」,不允許東歐各國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推出「莫洛託夫計劃」開展國際經濟合作,但效果並不顯著,經濟結構的失衡與計劃經濟體制的不靈活制約了其反制美國的能力與空間。  

實際上,在20世紀70年代,兩大集團的較量中,蘇聯還佔著上風。當時蘇聯經濟總產量相對美國緩慢但穩定增長,鋼鐵等特殊產品的產量超過美國。在蘇聯出口中佔巨大份額的能源和黃金價格都大幅度上漲。  

而與此同時,西方世界卻陷入動蕩,1975年經歷了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最嚴重的經濟衰退,布雷頓森林體系陷入混亂,滯漲在大多數市場經濟國家造成了嚴重的政策困境。  

但或許正是這段時期相對的繁榮掩蓋了蘇聯經濟中的根本性問題,包括重工輕農、片面發展軍事工業的畸形經濟結構和過於依賴石油的外匯收入來源。  

忽視了這些問題的蘇聯繼續將大量的資源投入到與美國的軍備競賽和"星球大戰"中去,人民生活水平每況愈下,最終導致社會動蕩,政權鬆動,走向解體。  

Cooper,RichardN.2008.EconomicaspectsoftheColdWar,1962-1975.WCFIAWorkingPaper2008-0018.  

責任編輯:韓奕舒  

同类文章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霍金承認有鬼神,並給出科學依據解釋

人們對鬼神總是有各種各樣的爭論,有的人相信鬼神的存在,並對此深信不疑,害怕獨自行走於黑暗之中,有什麼奇怪的風吹草動,他們都會覺得是鬼在作祟。但在如今的二十一世紀,很多人都開始相信科學,認為鬼神一說實乃封建迷信。但是英國著名的物理學家霍金,卻發表言論說其實是有鬼神的存在的。關於霍金史蒂芬·威廉·霍金,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唐玄宗簡介,李隆基怎麼死的,和武則天是什麼關係?

強大的唐朝,雄圖大略的唐玄宗!唐朝,是中國最強大的朝代之一,因此中國人也被世界各國成為唐人!而唐朝之所以是中國最強大的時代之一,其中之一就是唐朝的統治者有很多都是勵精圖治,雄圖大略的君主,其中就包括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治下的開元盛世,是唐朝最強盛的時候,而唐玄宗本人和擁有「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成就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五色旗是中國國旗嗎?孫中山為什麼要換國旗呢

中國成立的時候一共有3面國旗,第一面是五色旗第二面是晴天白日旗,第三面是現在的五星旗.在推翻清朝的時候使用的五色旗為什麼國父孫中山卻不喜歡呢,而用了青天白日旗來代替呢小編來為你們說說民國的那些事.五色旗的來歷1912年1月3日到10日,新建立的民國各省代表會議與臨時參議院先後通過以五色旗為中華民國國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和袁世凱是什麼關係?臨死之前對溥儀說什麼了?

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是慈禧的侄女,後來被欽定成婚第二年成為皇后,裕隆太后雖然沒有慈禧太后的政治天賦,但也絕不是一無是處的人,在最後還是權力保存了清皇室的威嚴退位讓國,之後便成為了袁世凱的妾,這裡面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隆裕太后個人簡介:隆裕太后,葉赫那拉氏,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1998年印尼屠華事件的傷亡是多少,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

大家還記得98年的那場印尼事件嗎?那個被稱為「黑色五月暴動」的事情還有人知道了解嗎?這是我們國家建國以來華人受到最嚴重的傷害的事件。你知道當時我國政府是什麼放應嗎?當時的華裔婦女遭遇了什麼?傷亡有多少?下面一起喝小編來了解一下吧!1998印尼屠華事件在1998年的5月13日,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中的棉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

大清朝統治了中國上百年,其中不乏出現了一些一代明君.比如什麼康熙乾隆之類的.不過在清末的時候.有一個清國皇帝是一個悲劇,他就是被後世熟知的光緒皇帝.清朝歷史上最悲催的一個皇帝光緒光緒帝,愛新覺羅·載湉,清德宗,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崩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司馬懿怎麼死的?墓地在哪裡

說起司馬懿評論大多是包含著貶義,因為 本人城府太深,又善於心計。並且極能隱忍。所以才會成就他卓著的一生。那麼這樣一位擁有豐功偉績的人物關於他的死因歷史上是如何記載的呢!是真實的麼?司馬懿怎麼死的?民間傳說他是被報復致死的。這就和諸葛亮很有關係了,因為他是唯一能與諸葛亮抗衡的人,並且唐唐孔明都被他氣死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尼布楚條約是中國得第一個不平定條約你可知道?

大清朝在康熙皇帝手中可以說是蒸蒸日上飛速發展,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代王朝,以大清朝當時的實力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能匹敵,但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卻籤訂了一份中國第一個不平等的條約。什麼是尼布楚條約?尼布楚條約是清朝和俄羅斯帝國之間籤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由領事為內大臣索額圖、佟國綱等人同俄羅斯使團籤訂,內容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我國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塵封千年,謎團仍未解開。

在中國考古的歷史裡,海昏侯墓,是目前為止,保存最完整的東漢墓,墓主的身份,是漢代的一位君王,他叫劉賀。他可以說是歷史上幾個在位最短的皇帝之一,僅僅在位27天,就因荒淫和無作為被廢,看來作為漢武大帝的孫子,後世之臣仍然不會留些情面,史稱劉賀為漢廢帝,海昏侯,這些字眼真的含有一些貶義。不管怎麼說,海昏侯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墓在哪?劉伯溫為何不敢挖諸葛亮墓?

諸葛亮一生可以說是富有傳奇色彩,也為蜀漢政權的確立立下不小的功勞,而諸葛亮生前神機妙算,死後也早就猜到了定會有人來挖他的墳,諸葛亮墓到底在哪,有沒有被挖過呢,下面跟著小編一起去看看吧。諸葛亮墓傳聞:在諸葛亮死後曾留下三個計謀,一是斬魏延、二是退司馬、三是隱藏自己的墓,諸葛亮讓姜維找來11個人為他挖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