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給蔣經國的一封信全文(廖承志給蔣經國寫信呼籲統一)
2023-05-27 11:27:59 3
1982年7月,距離蔣介石去世已有7年之久,蔣經國在追悼父親蔣介石的文章中寫道「切望父靈能回到家園與先人同在」,在這一文章中,蔣經國對亡父的追思以及對故鄉的眷戀之情溢於言表。
對此,中共方面很快做出了回應,7月24號,在鄧穎超的建議下,國民黨元老之子廖承志給遠在臺灣的蔣經國發去了一封公開信,信中以個人私情,洇透渲染民族感情的文字字字戳心,就連蔣經國看到後也表示「為之動容」,可是對此宋美齡在知曉後回復的8個字,卻讓人倍感心寒。宋美齡究竟回復了哪8個字呢?而廖仲愷的信中又究竟寫了什麼呢?而「為之動容」的蔣經國最後又是如何做的呢?
1960年,隨著金門炮戰的開始,妄圖「劃峽而治」的美國不斷要求蔣介石放棄金門媽祖,退守臺灣,以此達到分裂中國的目的。可儘管如此,蔣介石不願就此切斷臺灣與大陸的聯繫,讓自己「勿忘在莒,雪恥復國」幻想就此破裂。
至此,在常委會議上,毛主席提出了「臺灣寧可放在蔣氏父子手中,也不能落在美國人手裡,對蔣介石我們可以等待,解放臺灣的任務不一定要在我們這一代完成,可以留交下一代去做。」
在這之後,英國首相希思訪華,毛主席曾指著一起陪同見面的鄧小平說道,這個問題就交給年輕人去解決吧。
1975年4月5日,蔣介石因心臟病搶救無效,撒手人寰。去世前,一直惦念故鄉的蔣介石曾告訴蔣經國,自己的棺槨不下葬,等到有機會,運回故鄉。1977年,鄧小平復出,並於次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了中共第二代領導人的核心。1978年,蔣經國接過國民黨大權,成為了「中華民國總統」。至此,兩岸回歸出現了轉機。
在這之後,中共中央一直在為臺灣的統一做著努力。1979年,為了儘早地實現兩岸統一,持續了數十年之久的金門炮擊就此停止,對臺工作也重新走上日程。這其中,中央不斷物色合適的人員,究竟應該找誰更為合適呢?這時候廖承志就進入了眾人的眼中,在中國共產黨人士中,能和蔣經國有著密切關係,且還能以兄弟相稱的人並不多,而廖承志就是這樣一個特殊的人物。
廖家與蔣家有著十分深厚的淵源,在早年時,廖承志的父親廖仲愷曾是追隨孫中山的得力部下。而在孫中山去世後,廖承志是國民黨中為數不多的帶著孫中山遺志繼續努力的先進人士。而在孫中山還在世的時候,廖仲愷還和蔣介石一起同為孫中山的左膀右臂。
不僅如此,廖承志還是蔣經國自幼一起長大的好友,更是和鄧小平、蔣經國一起在莫斯科留學的同學,所以在這眾多的牽扯之下,廖承志與蔣經國的關係十分深厚。
所以在對臺工作重啟之時,鄧小平力薦廖承志,並表示「僑務工作要恢復,要有廟,還要有菩薩。現在菩薩我給你們請來了,他就是廖公。」於是,在中央的任命下,廖承志成為了中央對臺工作領導小組的副組長,輔佐年事已高的鄧穎超一起為統一臺灣做努力。
1986年7月,鄧穎超在報紙上看到了蔣經國為了追悼蔣介石而發表的信,在這封信中,不僅透露著對他亡父蔣介石的追悼,更展現著自己對故鄉的思念。意識到這個一個很好突破口的鄧穎超立即召集組員開會,並建議由廖承志執筆親自為蔣經國寫一封公開信。
其實在寫公開信之前,廖承志曾為爭取蔣經國做了一件十分特別的事——建議中央修繕蔣家祖墳。這個建議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當即受到了廖家人的反對,因為雖然廖家與蔣家關係十分深厚,可是當年廖仲愷被人秘密槍殺這件事依舊讓廖家人歷歷在目。
雖然眾人並不能就此確定一定就是蔣介石下的手,但是從當時的關係看除了蔣介石再無他人,所以廖承志的母親,直到去世都一直對與自己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蔣家人痛恨不已。
在眾人無法理解之時,廖承志頗為感慨的表示「當前國家統一在即,我們不應該過多的計較個人的恩怨,應該以國家大事為重,不要揪著過去不放,我們都要向前看。」於是,在廖承志的主持下,年久失修的蔣家祖墳被修繕一新。
在這之後廖承志夫婦在與鄧小平會見陳香梅之時,廖承志將特意準備的蔣家祖墳照片交給陳香梅,託她轉交蔣經國。在陳香梅離開前,廖承志再次囑託道「麻煩您給經國捎個話,告訴他溪口老家的祖墳已經修繕好了,如果想派人回來看看的話,我們隨時歡迎。」
雖然陳香梅捎去的信件後,蔣經國的反應究竟如何我們無從得知,但是或許一直惦念母親,想念故鄉的蔣經國的內心也會因此鬆動,從而推動他想要回家看看,進而萌生讓兩岸統一的念頭。
所以儘管隔著血海深仇,但是當鄧穎超將這個任務交給廖承志的時候,他還是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可是這一關乎兩岸統一的大事,究竟要怎麼寫呢?
深感責任重大的他,為此思考了數日,並與眾多同事為此一一商榷,爭分奪秒地翻看著毛主席、周總理等領導人在過去之時,為促進臺灣和平而說出的話,隨後才鄭重其事的以臺灣彼時通用的文言文一字一句的寫下。
在這篇近2000字的信件中,字字句句,曉以大義、陳明利害、動之以情,這其中有廖承志與蔣經國因為在青年求學之時,因為莫斯科的天氣十分寒冷,兩人經常一起為了取暖同蓋廖承志的大衣,而寫下的:「幼時同袍,蘇京把握,往事歷歷在目」。
也有,在上世紀60年代之時,張治中在給蔣經國及蔣介石二人寫信之時,周總理審閱完後,特意加上的「寥廓海天,不歸何待?」除此之外,在文中還有毛主席的批語「遙望南天,諸希珍重」等話語。在信的最後,鄧穎超為了敦促臺灣儘快拿出誠意,還特意加上了「佇候覆音」4字。
當這份以個人情誼抒寫國家大義的公開信發表出來後,快速引起了巨大的轟動。為了讓更多的臺灣同胞看到這封信,廖承志還委託自己的好友,借著臺灣報檢一目十行的習慣,以《國共昨互促統一,雙方仍各言其志》,以及《廖承志函請蔣經國三度合作》為名,經過特殊處理,刊印到了香港中間報紙《星島日報》以及《華僑日報》中,轉送到了臺灣。
在幾經努力後,蔣經國終於接到了廖承志的公開信。彼時已經垂垂老矣的蔣經國帶著老花鏡,一字一句的讀著廖承志這封言真意切的信,而據說在當時曾有人向大陸透露過,蔣經國在看完這封信後,眼泛淚花,頗為感慨的說道「為之動容」。
可是,在當時因為蔣經國曾在早前頒布了「三不」政策,即「不鼓勵」、「不支持」、「不壓制」,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蔣經國雖然有所動搖卻依舊堅持著這一原則。
正所謂「來而不往非禮也」,對於大陸送來的這一公開信引起了如此大的反響,此時所有人都將目光投向了臺灣,可是如果以他的身份來回應是不合適的。
於是他將此事告知了宋美齡,並請作為國民黨中常委的宋美齡以長輩的身份給廖承志也回了一封公開信,她先是闡述了自己對祖國統一的態度,並再次重申了「三不政策」,同時她文章還極其惡毒地寫下「敝帚自珍,幡然來歸」,這8個字帶著宋美齡的惡氣,更揭示了宋美齡依舊抱著的不實幻想,更讓看到之人無一不感到心寒。
可儘管如此,蔣經國的想法卻因此發生了不小的轉變。在這年的8月10號,鄧小平還會見了美籍華人科學家陳樹柏等人,在說起蔣經國對於廖承志發表的這封公開信之時,鄧小平表示「見到他,你代我向他問候,他有他的難處,可以理解。不要一直板著面孔,他自己不能出面,可以讓別人出面」。
而正是這一番話,也為兩岸統一帶來了不小的轉機。自廖承志發表公開信後,蔣經國的密使沈誠,曾先後數次以香港商人的身份進出祖國大陸,為兩岸溝通傳遞重要信息。
除了沈誠外,國民黨元老陳立夫也在蔣經國的默許下,派出自己的私人代表楊亨顯前來大陸溝通。敏銳察覺到陳立夫意圖的鄧小平當即做出指示,「這是一件大事,要和陳立夫深談」,於是在這一情形下,鄧小平懷揣著對祖國統一的希望,以及為了對國家和民族儘早做出交代,他親自在人民大會堂接見了楊亨顯。
可是,在這一時期,身患嚴重家族遺傳糖尿病的蔣經國,身體已經十分堪憂了,如果不能加速處理大陸和合問題,恐怕未來將會更加困難。因此希望自己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國家統一的蔣經國,在沈誠再次帶著任務趕往大陸的時候,曾明確指示,要加速與大陸最高領導的溝通。
1986年10月,這次沈誠受到了中共最高層領導人的會見,在會上他們多次為兩岸統一交換了十分寶貴的意見。
1987年3月,在中共中央以全國政協名義的邀請下,沈誠再次北上。這期間,沈誠在啟程前曾秘密探訪蔣經國,早早意識到「時代在變化」的他,曾希望就此突破「三不政策」,但是蔣經國卻表示,而今只能暫時採取「官民有別」的政策,既對純粹民間之間的接觸、交流,但是政府依舊採取「三不」,雖然說在這一次並沒有完全改變,可是卻讓兩岸關係就此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在到達北京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楊尚昆接見了沈誠,並提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兩岸的基本原則,當沈誠將這一內容傳給遠在臺北的蔣經國。在幾經接觸下對於我黨誠意深有感觸的蔣經國,在當天的回覆中,同意了中共提出的建議。
隨後沈誠帶著中共渴望促進兩岸統一的信件,回到臺北交給了蔣經國,可是此時的蔣經國的身體已經是十分不容樂觀了,哪怕是憑藉自己的力量坐起來,蔣經國都需要動用全身的力氣,這讓所有人都擔心不已。蔣經國在將這封信反覆研讀6天後,他決定將在這件事上發力一把,在自己還活著的時候解決祖國統一問題。
1987年下半年,在蔣經國的命令下,在臺灣施行了長達38年的「戒嚴體制」就此得到廢除,對大陸展開了適度的「開放」。在兩黨的多方努力下,到了80年代中後期,兩岸原本劍拔弩張的氣氛得到了超前的緩和,國共兩黨在這一期間實現和平解放臺灣是完全有可能的,
可是,讓人感到遺憾的事情是,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卻因為突發疾病,溘然長逝。他的死讓兩岸和談戛然而止,更讓無數為之努力的人扼腕長嘆。在得知蔣經國去世後,鄧小平滿是惋惜的說道「中國的統一就不會像現在這樣困難相複雜。國民黨和共產黨過去有過兩次合作的經驗。我不相信國共之間不會有第三次的合作。可惜,經國死得太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