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對網暴不監管(完善立法加大打擊力度嚴懲網暴者)
2023-05-27 16:10:13 1
完善立法加大打擊力度嚴懲網暴者
讓「按鍵傷人」網暴者再不敢肆無忌憚
來源: 法治日報人大視窗
□ 本報記者 蒲曉磊 湖北武漢一位67歲的老人謝永安,17年堅持賣2元的糖水,被親切地稱為「糖水爺爺」。然而,謝永安在走紅之後卻遭遇了許多非議——有人質疑糖水的衛生問題,有人造謠老人子孫不孝。為了平靜地生活,老人決定放棄糖水生意,不再出攤。
發生在「糖水爺爺」身上的網絡暴力,在近年來並不少見。
從一言不合就讓對方「社會性死亡」,到有組織有目的地對他人進行網絡施暴;從北京冬奧會期間攻擊谷愛凌、蘇翊鳴等運動員,到在女子訂婚照的視頻評論區造謠其為「8號技師」;從造謠杭州女子取快遞出軌致其患上抑鬱症,到逼迫尋親男孩劉學州自殺……網暴者攻擊形式之多、攻擊對象範圍之廣、造成後果之嚴重,令人觸目驚心。
近年來,整治網絡暴力的呼聲越來越高。
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和業內專家在接受《法治日報》記者採訪時建議,在加大打擊力度的同時,進一步完善相關立法,建立更加完善的懲治機制,加大對網絡暴力責任主體的懲治力度,讓「按鍵傷人」的網暴者再不敢肆無忌憚。
往往伴隨侵權和違法犯罪行為
「從網絡治理實踐看,網絡暴力伴隨網際網路傳播服務發展,從最早的BBS時代,到社交媒體時代,再到現在的短視頻和直播時代,一直是嚴重侵害用戶權益、擾亂網絡傳播秩序的毒瘤。」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說。
在網際網路平臺,發布評論、私信是公眾對社會熱點事件和人物表達意見最主要的方式和場景。但同時,因發布成本較低、傳播效率較高,容易產生騷擾、侮辱謾罵甚至誹謗造謠等網暴行為。例如,在抖音,日常被舉報並處理的評論中,「謾罵,人身攻擊」佔比32.79%。
朱巍指出,根據網暴的嚴重程度、性質和影響範圍不同,網暴行為涉及網絡侵害人格權、侵害公民個人信息、尋釁滋事、誹謗等諸多方面。
「網絡暴力往往伴隨著侵權行為和違法犯罪行為,有的通過侮辱誹謗、威脅恐嚇等形式,輸出語言暴力;有的利用人肉搜索等手段洩露個人隱私、個人信息;有的打著伸張正義的旗號,對他人騷擾嘲諷,實施道德綁架。網絡暴力不僅侵害他人的尊嚴、名譽和隱私,也嚴重汙染了社會風氣,所以我們的態度是要堅決打擊。」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絡綜合治理局局長張擁軍說。
近年來,各方加大對網絡暴力的依法整治力度。例如,檢察機關繼推動取快遞女子被造謠出軌案自訴轉公訴,接續發布公民人格權保護指導性案例;今年4月,中央網信辦部署開展「清朗·網絡暴力專項治理行動」,主要聚焦網絡暴力易發多發、社會影響力大的18家網站平臺,通過建立完善監測識別、實時保護、幹預處置、溯源追責、宣傳曝光等措施,進行全鏈條治理。
呈現組織化產業化規模化現象
近年來,網絡暴力的輿論暴發契機,已經從偶發性社會事件日漸向精心挑選對象、日期和話題轉移,呈現明顯人為操縱的跡象。網暴者利用社交平臺和短視頻流媒體推送機制多管齊下,炮製圖、文、視頻、彈幕病毒式傳播不法信息。從網絡空間的造謠誹謗到現實生活的人身威脅,從精神損害到迫使他人自殘、輕生或「社會性死亡」,暴力手段和損害後果隨之升級,引發惡性社會事件,並伴隨著明顯的不當利益訴求。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乾坤(烏魯木齊)律師事務所副主任法蒂瑪發現,不同於早期發洩情緒為主的網絡暴力,升級後的網絡暴力呈現出組織化、產業化、規模化現象。
「很多網絡暴力背後都有黑公關的身影,甚至形成了專門的黑色產業鏈。這類黑公關掌握著大量的未實名註冊的手機『黑卡』、各類平臺殭屍號,在網絡上利用水軍、殭屍帳號,採用機器人、群控等方式,短時間炒作同一話題,發布同質化言論,對輿論進行惡意引導,對網絡暴力言論進行惡意傳播,造成當事人權益的嚴重損害。」法蒂瑪說。
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王四新在研究中發現,在流量、關注度和用戶規模等成為商家、平臺和自媒體用戶尋求價值、利益最大化手段的情況下,網絡暴力由於能夠較快實現商業變現而受到越來越多平臺和資本的青睞,出現了借網絡暴力謀取商業利益甚至其他利益的現象,其背後的黑公關瘋狂發展,並形成了專業的黑色產業鏈。
多種原因致網絡暴力難以根治
「網絡的匿名性和『法不責眾』的心理,讓一些人可以肆無忌憚地批評甚至辱罵,這是網絡暴力頻發的一個重要原因。」朱巍指出,事實上,網際網路是有痕跡的。而且,在司法實踐中,實施網絡暴力的大V和網民以尋釁滋事罪被定罪處罰的不在少數,只是有些未引起輿論廣泛關注。「法不責眾」其實是一種錯覺,只是在具體案件中,受限於受害者的法律意識和固定證據的能力,有時並不能對每一個施暴者予以制裁。
治理網絡暴力,平臺責任重大。近年來,多個網絡平臺都在完善技術手段,儘可能將風險消除在早期階段。
例如,抖音從2017年開始就有專人關注和處理平臺上出現的侮辱謾罵現象,今年上線了屏蔽和舉報不當評論等12項治理網暴的功能。4月24日至7月31日,微博共處置帳號1.8萬餘個,處置內容1931萬餘條,不友善內容評論曝光量下降了98%。
雖然付出大量努力,但網暴治理依然有諸多困難和不足。抖音生態產品經理李琰說,在不同場景、人際關係、個人主觀感受下,「網暴」與「非網暴」往往難以明確區分。而且,對不同程度的網暴言行,處罰措施也各不相同。因此,平臺處理快速聚集的網暴時,難以兼顧「快速」與「精準」,一些難以避免的錯審、漏審也容易引發公眾不滿。
網絡暴力難以根治的原因,遠不止這些。
王四新認為,網絡暴力治理存在諸多難點——目前,行業內缺乏相關法律法規,立法層面尚存在一定空白;行業處置標準不統一,各平臺尺度不同;網絡執法機構和當地執法機構協同執法,策略還不完善;治理涉及公開數據和私有數據,平臺不能主動監測和分析用戶私人信息。
可建立網絡暴力黑名單資料庫
「陪酒女」「夜店舞女」「不正經人」……只因染了粉紅色的頭髮,95後女生鄭靈華便在網絡上遭遇了鋪天蓋地的謾罵。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的鄭靈華決定起訴網暴者,「不想放過每一個實施網絡暴力的人」。
多位專家認為,要維護「鄭靈華們」的合法權益,震懾並懲罰「每一個實施網絡暴力的人」,有效防範和解決網絡暴力問題,需要在立法層面進行完善。
全國人大代表、TCL創始人李東生認為,當前,我國針對網絡暴力的相關法律規定散見於民法典、刑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網絡安全法等法律規範中。這些法律法規較為分散,適用性、銜接性不強,由此造成了網絡暴力受害人取證困難、求助無門的困境以及平臺主體責任缺位等問題。
李東生建議,完善打擊網絡暴力的相關司法解釋,針對打擊網絡暴力進行專項立法。同時,加大對網絡暴力責任主體的懲治力度,落實網絡平臺主體責任,有效提升應對網絡暴力的效率。
今年全國人大會議期間,張雄等40位全國人大代表聯名向大會提交議案,建議為反網絡暴力專項立法。要從法律層面明確界定網絡暴力的定義和範疇,界定言論自由和侵犯他人隱私權等犯罪行為之間的區別;明確網絡暴力違法行為的民事責任、治安處罰及刑事責任;加大網絡暴力的刑罰力度。
法蒂瑪建議,公安部門在清除黑公關的同時,對網絡帳號盜號、非法交易等黑色產業鏈以及一些網絡平臺上內部勢力與不法勢力的勾結行為,要予以嚴厲打擊。深挖購買黑公關和水軍的企業和個人,建立網絡暴力黑名單資料庫,將情節嚴重、屢教不改者列入失信名單。
本版漫畫/李曉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