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的分子結構(玉從何來)
2023-05-29 10:42:08 1
《琢磨歷史:玉裡看中國》
北京日報出版社出版 2015年12月第1版 ISBN:978-7-5477-1523-9
著者:高宇 文化作家,自由撰稿人,「宜興青瓷製作技藝」傳人,無錫江南青瓷社文化統籌;著有《瓷裡看中國:一部地緣文化史》
本書提要:
這本書以「文化」為主線講歷史、講玉。但「文化」不是簡單的逸聞故事、繁文縟節。它以人的思想迭變為骨,以人的行為傳承為肉,或以文字、或以心口、或以器物,代代相延。歷史這部長劇,英雄也好、草根也罷,都只是龍套,「文化」才是決定它樣貌的導演。本書就以這種視角解構歷史,再用玉之一物,來把解構出的這個不一樣的歷史呈現給讀者。因此,本書講歷史卻不說故事,講玉卻不談鑑定。但喜歡歷史的讀者,可以從中管窺歷史的本相而打開一個新的視野;喜歡玉的讀者,亦可以從中認識真正的玉文化而獲得品玉的「眼力」。
第一章 身上的「國石」第三節 玉從何來一、玉質和玉色
除了產區的不同和歷史沿革,玉再做別種區分就是從質地上和色澤上。質地很大程度上就是硬度,自古玉就是越硬越好,五個標準裡的「不橈而折勇之方也」就指的是要夠硬度。古代衡量硬度,用不同器物相劃,硬者傷軟者。現代則標準化了,採用摩氏硬度值直接標示。摩氏硬度是什麼呢?按照標準說法,應用劃痕法將稜錐形金剛鑽針刻劃所試礦物的表面而發生劃痕,用測得的劃痕的深度分十級來表示硬度:
這裡硬度值並非絕對硬度值,而是按硬度的順序表示的值。應用時作刻劃比較確定硬度。如某礦物能將方解石刻出劃痕,而不能刻螢石,則其摩氏硬度為3~4,其他類推。這個其實很好理解,不過就是把我們古代的方法進行了標準化和數據化。現有的幾個玉種的摩氏硬度分別如下:和田玉6—6.5;河磨玉6.36-6.46;南陽玉6~6.5;岫巖玉4.8-5.5;藍田玉3-4。前三個是閃石玉,後兩個是蛇紋石玉,很明顯閃石玉的硬度遠遠高於蛇紋石玉,價值自然也就遠遠高於它。
玉的另一種區分就十分簡單了——色澤,使用肉眼即可。白色一定是最多人對玉色的第一反應,「白璧無瑕」、「潔白如玉」這些詞彙我們從小聽得太多了,就象認為玉就等於和田玉的誤會一樣,玉就等於白玉也是一個著名的誤會。中國的玉色是多種多樣的,要知道當八千年前,我們的先民在一堆石頭裡發現玉與眾不同的時候,顏色上的亮麗肯定是決定性因素之一。最有名的幾大玉種都有著豐富的顏色種類,我們來逐一展示。
和田玉的顏色有:
和田青白玉
和田碧玉
河磨玉的顏色有黃白玉、青玉、碧玉和墨玉幾大類。與和田玉的區別不同的是,它的黃玉或者偏白黃或者偏草黃,它的青玉更接近於草綠色,它的碧玉接近於墨綠色,它的墨玉甚至有藍色的色澤。岫巖玉的顏色多種多樣,其基本色調為綠色、黃色、白色、黑色、灰色5種,每一種又都可根據色調由淺到深的具體變化分為多種,有深綠、綠、淺綠、黃綠、灰綠、黃褐、棕褐、暗紅、蠟黃、白、黃白、綠白、灰白、黑等色的存在。
獨山玉(南陽玉)的顏色也極為豐富:
二、玉色的歷史
玉色居然是如此的斑斕多樣,遠遠超過了傳統的「白玉」印象。當然如此多的色彩也不會全景式地鋪陳在中國人幾千年用玉史中,在中國玉文化的歷史畫卷中,佔據主導位置的是白、青、黃、碧這四種主色調,直到如今。中國區域內最早的用玉記錄是八千年前的興隆窪文化,在東北地區。那個地區的史前文明前後延續了三、四千年,並貫穿著持久的用玉習慣,所使用的都是廣義的岫玉,以河磨玉為主。中國玉文化的第一步是由河磨玉撐起來的,河磨玉的色彩就是中國玉色的起點,那就可以說,中國玉色的起點是黃色和青綠色。在整個史前文化時期,並下迄於商代,在這幾千年裡和田玉都沒有登上中國玉文化的舞臺。這個舞臺上的主角,是現在已經退居於角落的各種地方玉,這些如今被貶稱為地方雜玉的玉料,在玉文化的幼年時期曾是光彩照人的明星,其中最大的「角兒」就是河磨玉。河磨玉質地堅硬、細膩,手感油潤,色彩多樣而沉穩,在和田玉出現之前它是最符合《說文解字》裡對玉之「美」的定義的。它缺少白色多黃、綠之色,因此在以它為石王的歲月裡,玉色尚黃、尚綠是一定的了。
紅山文化玉臂箍:黃色河磨玉
中國用玉的歷史在西周是一大轉折。周人,一個來自西北方向非中原地區的民族,始祖是后稷。《史記·周本紀》: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間」。
后稷去世之後,他的兒子不窋繼承了他在夏王政府裡主管農業的官職,不久夏王變得昏庸了,不再重視農業工作。不窋丟了官,為了不再丟命他只好帶領族人逃到了野蠻民族出沒的地區。這個地方在哪裡呢?史記的注說「不窋故城在慶州弘化縣南三裡」,也就是現在的甘肅省慶陽市慶城縣。周人最早的根據地已經是當時所有大的文明民族離崑崙山最近的地方了。等到周朝建立後,周王中出了一位熱衷旅遊和探險的穆王,他西向崑崙進發,演出了一幕著名的「穆天子會西王母」。
《括地誌》云:
「崑崙山在肅州酒泉縣南八十裡……周穆王見西王母,樂而忘歸,即謂此山。有石室王母堂,珠璣鏤飾,煥若神宮。」
這可不是神話故事,有歷史學家認為,這是周天子到崑崙山去會見了一位母系氏族社會的首領。不管這個說法靠不靠譜,至少從這個故事可以說明兩點:一個是周人與崑崙山地區的交往是存在和暢通的;另一個是王母堂裡的珠璣鏤飾,珠璣從「王」旁必為玉器。古稱崑崙玉的和田玉通過西方的周人和他們建立的大王朝,終於登上了中國玉文化的舞臺。
和田玉裡最多的兩類玉色是白色和青色,從西周開始白玉和青玉逐漸成為玉器的主流,但按照少則貴的原則,在一段很長的時間裡真正名貴的是和田的黃玉。眾所周知,和田玉分為「山料」、「籽料」和「山流水」,這三個名字經過近些年媒體的渲染沾上了一些神秘色彩,似乎「籽料」被捧上了天,「山料」被貶入了地,「山流水」則被隱身了。玉說穿了還是一種石頭,任何石頭的根都在山上,都是山上那整片整片的巨石,這些巨石有些因為風化鬆動、有些因為雷電所擊掉了下來,很巧的山下有河,這些掉下來的石頭有很多落入了河裡,它們有的很快被衝到岸邊,每天定期地被湧上退下的河水衝刷逐漸變得細膩被叫作鵝卵石,有的一直沉在河底經年累月不停地被河水洗滌,變得異常細膩。
清乾隆獸面紋雙耳黃玉瓶
這就是三種和田玉的本質,毫無神秘感可言,沒有鬆動留在大山身體裡的就是山料,成了「鵝卵石」的就是山流水,長留河底的就是籽料。在沒有現代機械和炸藥的情況下,如果要求我們自由選擇去取得一塊玉,我們一定是到水邊撿或者到水裡摸,絕不會蠢到爬上山去鑿一塊背下來。古代就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所以古代使用的玉料大部分是山流水和籽料,這多少讓我們這些現代人有一些為之氣沮:古代最容易得到的居然是最好的玉,而我們擁有了先進的工具後,想得到最好的玉卻越來越難了——因為越來越少了。同樣道理,山上有什麼顏色的玉河裡就會有什麼顏色的玉,山上什麼顏色的玉多河裡自然也就什麼顏色的玉多。這樣,古代使用最多的和田玉是白玉、青白玉和青玉。實際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和田黃玉是最為高貴的,因為黃玉的資源極為稀少,籽料黃玉更為珍貴。
從戰國開始,和田白玉逐漸成為普遍使用的玉料,到了宋代以後高等級的玉器幾乎都使用白玉了,最後出現了「潔白如玉」這樣的俗語,白色幾乎成了玉色的代名詞。既然白玉在和田玉裡是非常多見的品種,按照多則不貴的原則,它怎麼會登上玉色的王座呢。這是因為它的另一種珍稀性,這就要提到「羊脂玉」。羊脂玉是玉的最頂峰是千古定論,現在對羊脂玉的宣傳多說因其白而為珍品。這恰恰說反了,羊脂玉之白絕非明晃晃之白或是慘白,它是一種柔潤而略帶些許牙色之白,否則也不會以羊脂來比喻其色了。以羊脂命其名,一小部分是因其色,而一大部分則因其油性,羊脂玉的手感確乎是異常油潤與膩滑的,正如撫過帶膜之羊脂的感覺,和普通好籽料的滿手水之感大不相同。因為這種極佳的油性,羊脂玉才得以成為最高等級玉器的首選用料,皇室之璽、禮天之璧、諸侯之珮皆喜用它。
羊脂玉瑞獸
羊脂玉是極為稀有的,在剛開始使用它的兩周到兩漢時期還能敷於供應,待到後來就越來越可遇不可求了——戰、漢玉器還有大量羊脂玉製品,到唐代以後就甚難一見。羊脂玉畢竟是一種白玉,當它難以找到時,高等級玉器必然會儘量採用最接近它的玉料來製作,上等的和田白玉籽料就成為首選,久之使用和田白玉就成為了一種習慣。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儒家的道德準則和審美標準逐步確立了統治地位,《說文解字》關於玉之「美」的五個標準幾乎就是按照儒家審美定製的,特別是對於「潔」的要求日趨嚴格。在所有玉色中顯然白色是最符合「潔」的要求,《禮記·玉藻》就規定天子是佩白玉的。這樣,在羊脂玉培養出的使用習慣和意識形態要求的雙重作用下,白玉站穩了玉文化舞臺的中央,白色遽成千年玉色之王。
清白玉錦荔枝
三、我們要講的玉文化
玉文化說起來是一個極大的題目,非一本書無以為之,本書正是要做此事。但總要先給讀者一個真真明明的架子,讓人知道了玉文化大概是個什麼,再悠然地抽絲剝繭把這文化一層層、一絲絲地放到人家心裡去。文化這東西說起來挺虛,尤其近來,說起來什麼都要掛上個文化的名號,可細看起來不過說的都是些逸聞故事、繁文縟節,似乎有了這些就有了文化,其實不過大旗虎皮之屬。
凡文化者,必是以人的思想迭變為骨,以人的行為傳承為肉,然後或以文字、或以心口、或以器物,代代不息、豐肌厚形,最後成綽約之佳麗,乃謂之「某文化」。玉有三大人文特性:其一,在中國所有的文化器物中,玉出現最早,華夏文明剛剛萌芽即有它,之後一直伴隨我們的文明八千餘年從未中斷;其二,作為文明的伴生物,玉與中國的思想史、哲學史緊密相聯,每一個重要的思想史節點都能在玉器身上得到投射。要知道歷史的進程首先是思想史的變遷,玉的歷史與國的歷史互為表裡;其三,玉作為一種實用器,一直在中國人的生活裡佔據著最高的位置,在國之大典上它與青銅重器相伴,在帝王將相的身上它凌駕於所有寶物,在民間則有「黃金有價玉無價」之謂。這三大特徵即為骨與肉,足以撐起一個悠遠、沉厚的玉文化,這個玉文化也足以讓讀者窺見中華文化的大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