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水中的魚兒一樣自由自在(像草木蟲魚一樣)
2023-05-29 00:16:48 1
法國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樓拜,一生創作了諸多經典作品,均是主張藝術應該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並努力隱去個人喜好進行創作。
所以,他在人物塑造和描寫上,十分注重遣詞用句,對文字打磨可謂是精雕細琢。
福樓拜用這種精闢的創作風格,影響和啟迪了一代又一代作家,被世人稱之為現代小說的先行者。
而我國近代美學家朱光潛先生,正是深受福樓拜影響,認同「寫作要超人的意志」。
並於1943年撰寫《咬文嚼字》時,對於「詞句上的推敲」,有過類似的闡釋——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在文字上推敲,骨子裡實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有幸萃讀先生的著作《像草木蟲魚一樣生活》,可謂是句句經典,只得咬文嚼字、細細推敲,不想錯漏一字一句。書中所蘊含的哲理智慧,有如「遇見一樹花開」,令人心生嚮往。
不能不敬服先生的超人慧眼和不同凡響的見解。就如朱自清先生的讚許:「他的文字,散布希望在每個人心裡。」
眾所周知,朱光潛先生學貫中西;對於中西文化、哲學、美學典故信手拈來,他的文字樸實無華卻大道至簡,既能為人釋疑,又能給人希望。
有人說,先生身上既有孔孟所謂的「知命」和「盡性」,也有莊子所謂的「齊物」,還有宋儒所謂的「廓然大公,物來順應」的思想。
先生曾說:「我雖不把自己比作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這句話足見其博採眾長、集大成於一身的超然灑脫。
本書共分四輯,收錄了先生眾多經典之作;不僅呈現了先生獨到的見解,還為我們提供了諸多翔實精當的例句,進行理性克制、鞭辟入裡的剖析,詳盡展現了一代美學大師至高的美學思想境界。
或許,身處喧囂中的我們,正需此書蕩滌心靈,重煥光彩。
一、無言之美,是一種了不起的大智慧先生在《無言之美》中說:「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像的田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這句富含哲理的話,就是告訴我們,正因世界有缺陷,我們才有可能打開另一扇窗。
那麼,如何才能打開另一扇窗?
俞敏洪老師說,上帝製造人類的時候就把我們製造成不完美的人,我們一輩子努力的過程就是使自己過得更加完美的過程,我們的一切美德都來自於克服自身缺點的奮鬥。
由此可見,「另一扇窗」其實就是克服自身缺陷的奮鬥精神。
因為世界不完美,才會讓人和物成為好壞並存的統一體;也正因不完美,我們才會去追求完美,努力克服自身的缺陷。
對此,自古豁達通透者有幾人?
蘇軾可算是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寫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這正是蘇軾勸誡我們:世事人情之不完美,本就亙古難全,又何必掛懷傷感。
而朱光潛先生,則將這種不完美,以及人們為這種不完美所作的修為,稱為「可能而未能的善」,是一種「無言之美」。
那麼,何謂無言之美?
書中闡釋道,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也就是說,以言達意,只能得其近似。而文學,則是以言達意的一種美術;在文學作品中,語言之先的意象和情緒意旨所附麗的語言,都要盡美盡善,才會引起美感。
比如,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簾,深坐顰蛾眉。但見淚痕溼,不知心恨誰。」此詩表達了詩人的情感,雖寥寥幾語,卻見含蓄之意無比深遠。
不難發現,古人題詩作詞,多是以不儘量表現為「難能可貴」。還有在音樂、戲劇、雕塑等藝術創作時,也都是遵從這種含蓄不露的「無言之美」。好比英國詩人濟慈,在《希臘花瓶歌》中所說:「聽得見的聲調固然幽美,聽不見的聲調尤其幽美。」
因此,先生借這些「可能而未能的無言之美」,提醒我們——世間有許多奧妙,要留著不說出;世間有許多理想,也應該留著不實現。
試想一下,當你體會了「我知道了」「我擁有了」……快慰過後,發現「原來不過如此」,失望又有幾許?
所以,無言之美,是一種了不起的大智慧。
二、將美感經驗踐行於生活了解了無言之美,就能理解《莊子·秋水》中的這個故事:
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上;莊子曰:「鰷魚出遊從容,是魚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
朱光潛先生借這個故事,來說明「美感經驗」中的一個極有趣的道理,即指人若有「以己渡人」的脾氣,對於自己之外的人和物才能有所了解。
也就是說,我們只是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所生的感情有所了解;而對於自身之外的人與物所處的環境、所生的感情,則只是憑著自己的經驗來推斷的。
例如,我們開心的時候哈哈大笑,傷心的時候嚶嚶而泣;見到旁人笑就以為其也是開心的,哭則以為是傷心的。
所以,我們對旁人旁物的知覺和情感判斷,或是把旁人旁物當成了自己,這些都是拿自己的經驗來作比擬的結果。
這些道理其實就是告訴我們,不要總是用「我以為」或「我認為」的方式來看待問題,否則就會生出片面、專橫的觀點。
就好比我們在養育孩子的事上,很多父母習慣性地抱著「我以為」的心態,讓孩子按著自己的想法學習、成長,結果往往都是事與願違。
知乎上有個學生,發表了一個「父母自以為是」的提問——總是很主觀地判斷問題,你一旦試圖反駁,那就是觸發了炸彈一樣,罵得死去活來 。
可以想像,父母的「自以為是」,對這個孩子來說,是一件多麼惡劣的心理暴行。
這樣的父母就是典型的「推己及人」,把自己的「壞脾氣」影射到孩子的身上,就好比莊子硬拿「樂」形容魚的心境,也是把自己「樂」的心境影射到魚的身上。
了解了這一點,對於父母們在養育孩子的事上,是不是也有一些啟示作用?如今,大家都講究孩子的培養,而父母的言傳身教,是比任何外力的教育都來得重要;而父母用一個好的心境去養育孩子,那孩子也一定會給父母一個好的回饋。
其實,這些都是先生所說的「美感經驗」,踐行於生活的結果。
三、移情作用,讓人生變得不俗先生說:「我們知覺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覺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誤認為物所固有的屬性,於是本來在我的就變成在物的了。」
這就如我們見到「紅色」的花一樣,把紅色看成了花所固有的屬性,即使沒有人去知覺它,它就在那裡。
事實上,紅只是視覺的結果——紅是長度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網膜上所生成的印象;如果光波長一點或短一點,眼球網膜的構造就會換一個樣子,紅的色覺但不會發生。
所以,只能說這是「我覺得花是紅的」而已,平時我們把「我覺得」三個字省略,而直接說「花是紅的」,於是在我的感覺就被誤認為在物的屬性了。
再比如,我們平常說「天氣太冷了」,其實只是「我覺得天氣冷」,而水裡的魚或與我們的感覺不一致;我們還常說「石頭太沉重」,其實也只是「我覺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許還嫌它太輕……
這就不難看出,我們把自己的感覺,誤以為在物的屬性,把無生氣的東西看成有生氣的東西,甚至把它們看作我們的儕輩,認為它們有性格、有情感,也能活動;這便是根據自己的經驗來了解外物,這種心理就叫「移情作用「。
如何理解「移情作用「?
這種心理活動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仿佛覺得外物也有同樣的情感。
事實上,這也是一個十分普遍的經驗。我們在歡喜時,萬物都是風情萬種;我們在悲傷時,萬物又是悲愁垂涕。
所謂柳絮有時輕狂,晚峰有時清苦。陶淵明可以愛菊?因為,他在傲霜殘枝中窺見了孤臣的勁節。林和靖可以愛梅?因為,他在暗香疏影中窺見了隱者的高標。
從以上例子可見,移情作用和美感經驗有著密切的關係。
而朱光潛先生則補充道,美感經驗中的移情作用不單是由我及物的,同時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於物,同時也把物的姿態吸收於我。
不難看出,所謂美感經驗,其實不過是在聚精會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回流而已。
對此,先生給了一個設想:當你在賞古松,心境會是什麼樣的狀態?
你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你的意識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無所有;此時,你的實用意志和科學思考都失其作用,你無心分別「我是我」、「古松是古松」;而古松的形象或許會引發「清風亮節「的聯想,便會讓你心中體會到清風亮節所伴有的情感。
這就是「物我同一的境界」,在這種情況下,移情作用是最容易發生的。
我們從中可以得出兩個結論:一是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二是人不但移情於物,還要吸收物的姿態於自我,還要不知不覺地模仿物的形象。
由此可見,一切美的事物,會讓人生起到不俗的功效。
四、結語《像草木蟲魚一樣生活》萃集了朱光潛先生立身處世的智慧,讓我們領悟「這世界雖不完美,但依然很美」。
活著,應如萬物生靈一樣,努力釋放生命之美:不計較,不追究,不埋怨,盡興隨心。
如此,我們才懂得——用純真的心,去體會無言之美;用美感經驗,去踐行生活;用「物我同一」的心境,去美化人生。
這也正是先生所要傳達的智慧——像草木蟲魚一樣,遵循自然本性,盡情享受世間美好。
翻開此書,你還會發現,先生想要傳遞的超然智慧,又何止是這些。
聲明: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