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錦花堤鋪綿柳巷曉來膏雨初晴(小炷爐燻待瀹茶)
2023-06-01 07:43:37
方嶽(1199~1262)南宋詩人、詞人。字巨山,字元善,號秋崖,又號菊田。安徽祁門人,一說台州寧海(今屬浙江)人。紹定五年(1232)進士,授淮東安撫司幹官。淳祐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趙葵淮南幕中參議官。後調知南康軍。後因觸犯湖廣總領賈似道,被移治邵武軍。後知袁州,因得罪權貴丁大全,被彈劾罷官。後復被起用知撫州,又因與賈似道的舊嫌而取消任命。經明行修,隱居不仕,以詩名世!
前段時間寫了開作疏花寄幽獨,雪中仍作楚騷香——方嶽詠梅詩所蘊含的生命情思 ,主要講述了方嶽用世之心屢受打壓,既不見容於當代掌權者,又無法真正拋棄百姓灑脫歸隱,心中憂悶矛盾可想而知,或引梅花為知己,或企慕梅花之孤高芳潔,或樂梅詠梅賞梅藉以抒情表志。今天我們來品讀方嶽的田園詩。
南宋以來田園詩歌的發展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農村田園,這些自然生活、田園書寫始於《詩經》《楚辭》。魏晉時期,在浪漫自由文學思想的衝擊之下,擁有高遠理想不願為五鬥米折腰的陶淵明終究走向辭官退隱、寄情山水的田園生活。
陶淵明的田園詩歌是其人生觀和文學觀的展現,並成為後代田園詩歌的典型。他前期詩歌作品表現出為社會服務而厭惡政治亂象的熱情與憤慨,後期退隱田園,心境安謐,很自然地詩作就演繹成逍遙閒適,終於完成田園詩歌的典型。
時光掠過南北朝隋代,進入唐朝。唐朝百年富庶繁華尤勝歷代,於焉浪漫思潮再度風起雲湧,熱情浪漫的環境與山水田園的情趣醞釀升起。王維閒居輞溪,孟浩然長駐鹿門,儲光羲歸隱終南,劉長卿結廬嵩山,他們遙遙繼承魏晉陶淵明的田園詩派,於是自然風光及農民生活即成俯拾可得的題材。一般而言,批評者皆謂初唐田園詩人缺乏深入社會底層不知顧念民生議題。中唐詩人,步趨陶淵明的以韋應物、柳宗元較有成就,但俱別有心志,終非專注融入田園民生,韋應物之孤潔清高、柳宗元之困頓強顏均去陶淵明遠甚。晚唐,戰爭擾攘,失去田園書寫的環境,可不論也。
北宋初期,詩文革新,重內容而輕形式。其後,三蘇王安石自由創作脫離僵化牢籠,再後有黃庭堅江西詩派影響整個北宋,徑直延續到南宋。南宋時江西詩派的影響一直存在,傑出之士不斷尋求另覓路徑,故南宋大家楊萬裡、範成大、陸遊都出入江西詩派而走出自己自然書寫的風格。
南宋末年,更是形成江西詩派與理學詩的反動思潮,先有永嘉四靈後有江湖詩派,又逐漸合併蔚成南宋中晚期詩壇的主力。在此期間,方嶽高舉自然書寫的大纛,大量創作田園詩歌,形成不同於江湖詩派的風格,不但走出江西詩派又出走江湖詩派,更為他遙接陶淵明的田園詩歌取得在宋詩文學史上特殊的地位。
方嶽詩歌田園有自然書寫,也有關懷民生揭露酷政的一面,其詩歌最大的特點是大量運用花草、瓜果、鵝鴨、魚蟹、風雪、晴雨、酒醪、鳥鶴、硯墨、茶灶、石鼎、園池等自然詞彙,構成清、新、鮮、雅的田園自然書寫世界。
山居自在
《次韻田園居》
帶郭林塘盡可居,秫田雖少不如歸。 荒煙五畝竹中半,明月一間山四圍。 草臥夕陽牛犢健,菊留秋色蟹螯肥。 園翁溪友過從慣,怕有人來莫掩扉。
這是一首嚮往田園山居生活的詩。寫作的時間約在淳佑九年(1249),是年方嶽宅秋崖館落成,且逢生平第二次挫折,知南康軍時得罪賈似道遭彈劾,改知邵武軍,方嶽二次求去,一丐祠一丐罷,衷心有不如長駐田園之感慨。本詩首聯就表達「不如歸」的主旨,次聯進一步說明一間茅廬五畝秫田大半是不可耕的竹林,然而居此山民隨和親切,竹林明月象徵山民人格的清雅。
以下四句詩人像田園的設計師為山居生活打造健犢樂耕、菊豔蟹肥和一片漁樵歡愉的畫面。陶淵明說:「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即在示告田園山居生活才是可貴而無懼的人生。
《有蟹無酒》
左手持螯欠酒杯,枉烹郭索亦冤哉。 老饕借爾為詩地,多病憑誰作睡媒。 歸釣興隨春浩蕩,獨醒人與月徘徊。 淵明未必窮於我,薄有公田辦秫材。
本詩重點在「歸釣」與「獨醒」。前四句將方嶽精明的眼光、瘦骨嶙峋的身材、多病少睡的精神和持螯無酒的貧窮,面面刻劃出遙思君國憂民憂世的田園耕者的形象。第五句「興隨春浩蕩」書寫出田園居之舒適;第六句「與月徘徊」告訴吾人「獨醒」之無奈。江湖派詩人多半不願涉足政治,而方嶽強力主戰,常殷切地對家國大事表達意見,他的田園詩歌仍然看得到隱約的憂國心靈。末兩句「淵明未必窮於我,薄有公田辦秫材」特別表達山居之艱辛,有助於了解詩人躬耕勤奮的詩酒人生。
《山居十首之三》
我愛山居好,閒吟樹倚身。
田園無事日,天地自由人。
野竹窮三徑,山苗草八珍。
醉歸渾不記,黃犢自知津。
方嶽詩歌以山居、山家、山墅、山行、山中、山莊等為名所書寫的詩,超過八十五首,可見山居這類生活的確是他的最愛和事實。本詩的欣賞首聯意接三聯,次聯意接末聯。田園生活,居乎山居閒吟,行於野竹鳥道,食則八珍山苗,愜意蔬食,神仙似的。「田園無事日,天地自由人」是行意流暢的流水對,把無事自由的田園日子節奏說得十分輕快。「醉歸渾不記,黃犢自知津」句,自自然然地表現出詩人真情率性的風格,讓山居和田園溶成一片,也使人與牛的互動渾然有趣。
寄情僧道
《訪僧》
夏氣仍清美,疎林綠未交。
舊移花亞竹,新乳鳥爭巢。
池地多宜箭,山寮只蓋茅。
每思分一榻,從客借書抄。
僧是出世間的人,追求脫離凡塵的寂淨天地。如何描寫僧人的高華?如何記錄訪僧的過程?訪僧的目的為何?是本詩書寫的重點。詩題《訪僧》就是詩人尋求精神的寄託,首聯次聯,寫初夏時節晴空萬裡,一徑所見綠林、花竹、鳥爭的開朗心情和探幽樂趣刻劃成絕美畫境。到達後,果然是優雅清涼之所,有植滿箭竹池塘,有山寮茅廬,箭竹高直、茅廬雅潔均襯託出僧人高華的品德。最後二句「每思分一榻,從客借書抄」表達對出家僧修為的仰慕,訪僧抄經不過是附帶目的吧。
《次韻淨照》
一筇一衲出山相,不道斯人故可人。
我已久聞揮翰手,師寧相對坐禪身。
山林有味青燈古,天地無情白髮新。
認取本來真面目,瀑泉詩好未知津。
本詩前兩句寫釋淨照性情可人是出家眾的外相。第三、四句「揮翰手、坐禪身」續寫出家眾的才華與格調。接著第五句六句描繪時間,以「青燈古」喻寺廟古而有味,以「白髮新」喻生命短暫與天地無情。最後兩句以佛語「真面目」、「知津」作結,尋真面目是釋淨照的建言,未知津則是方嶽內心的彷徨。「瀑泉詩好未知津」將景情反差融合成句,又不顯唐突,十分特別。詩中對我執的看法,出家與在世或有不同,但釋淨照所居地的清靜,談吐的儒雅、待客的溫馨活龍活現,躍然紙上。
《山庵》
枯松煮瀑香可啜,野竹生萌甜可掘。
山中道士歸不歸?一夜猿鶴老明月。
《紫虛觀》
小炷爐燻待瀹茶,瓦盆添水養蒲芽。
江南地暖得春早,開盡雪籬無數花。
這兩首小詩都是方嶽遊訪道觀的錄記。第一首,記山庵盤桓終日,觀清景、賞懸瀑、喝香茶、吃甜筍。等了一整天還不知道士歸不歸?一夜的惦記思念,從看老明月想像猿鶴傳信中待到天亮。山庵道士多麼令人期待哩。第二首,記載紫虛觀所見。這是初春時節,詩人感受到室內的溫暖,由小炷、爐燻、待茶悠悠的暖意蒸蒸而上。眼光所及瓦盆、蒲芽,細微的雅致由然而生。緊接著,詩人從江南春暖寫出對生機的寄望,寄望開盡雪後花,對開拓南宋版圖、對險阻的宦途似乎依然有期待的掙扎。
生活閒適
《煮茶》
瀑近春風溼,松花滿石壇。
不知茶鼎沸,但覺雨聲寒。
山好僧吟久,雲深鶴睡寬。
詩成不須寫,怕有俗人看。
閒適幽情是圍繞田園山居生活的一環。飲酒、煮茶、聽雨、閒吟、撫琴、書畫原為宋朝文人生活的核心,方嶽既然山中居,物資也許欠缺,但精神方面絕對不虞匱乏,他善於安排行動,舉凡踏雪尋梅、觀花賞月、持螯飲酒、煮茶聽雨、閒吟題畫種種抒發性情開發心靈的觸媒,不曾間斷。本詩前四寫法由室外及室內,時節春雨,戶外泉瀑水質甚好,松花松枝煮茶清香。宋人鬥茶講究色香風味,不過田園山居時,煮茶倒是以溫暖春寒料峭的身心為尚。首聯的「溼」、「滿」鍊字極貼切,次聯繪出室內老人在寒天煮茶的速寫,
茶沸與雨寒形成畫面冷暖對比的反差,因在屋裡身體應溫暖遠勝過外境的寒意。第三聯讓吾人知道原來研磨茶茉及煮茶地點就在雲深不知處的山寺,共飲的伴則是會吟詩的山僧和自在棲睡的閒鶴。末聯「詩成不須寫,怕有俗人看」表示詩意雖已成文字卻可免,欲辯早已忘言矣。
《聽雨》
竹齋眠聽雨,夢裡長青苔。
門寂山相對,身閒鳥不猜。
客應嫌酒盡,花卻為詩開。
莫下簾尤好,恐妨雲往來。
詩人寫竹齋小眠,被陣雨驚醒之況味。首聯田園居久,夢境裡山碧苔翠,如同現實世界,一樣離離,生意盎然。門無車馬喧,是寂寞點,換得身閒忘機的生活,太值得了。鄉間秫米歉收備酒無多,若有來客請勿惡嫌,因為山花鮮麗無比,優美的環境盡可賦詩。每當天氣放晴,勾起簾幕,雲來雲往,一片悠悠。本詩文字樸雅,意境悠閒。
《春日雜興》之十一
高下雲藏野老家,縱橫水漱竹籬斜。
勒將春去許多雨,流出山來都是花。
白首風煙三徑草,清時鼓吹一池蛙。
身閒不耐閒雙手,洗甑炊香夜作茶。
這首詩是春回大地的彩繪水墨,畫面雲山之腳有野老人家,歪斜竹籬為圍繞,四周山瀑漱水濺濺,起聯境幽寂寂。次聯開始盡情呈現動態,熱鬧登場的有春雨、春花、風煙、池蛙,這些自然界的熱情終於打動老人幽靜悠閒的心,不由得洗甑、炊香、作茶,做長夜吃飯喝茶的活動,這是充滿生機的一夜,洋溢田園閒適的意趣。
追求隱逸
方嶽世籍田家,誤著儒冠,走闖青紫,或仕宦或歸隱一直蕩漾在方嶽的心頭。他寫給西湖道士的《與至能夜話》詩提到:「肯辭白髮親?我蓋坐貧故」,當知初始家貧思翻身,實際上雖歷數任知州,兩袖清風如故,卻在宦場遭逢驚濤駭浪,九死一生。方嶽詩歌特別蘊涵追求隱逸的徘徊心境,其田園自然書寫清、新、鮮、雅的風格幾乎聯結了大多數的寫作主題,且整體呈現。
《勸耕之二》
歸歟我亦耦耕人,麥隴桑畦意自親。 才出郭收連日雨,已拚花負一年春。 農安用勸村村急,文不須工字字真。 自是非材頭白頭,不緣方寸在吾民。
本詩寫的是郡守勸耕,同時也寫出農事之憂,還隱含有回歸田野的企盼。首聯即自述歸隱的願望,兼述農民的出身。昔日在野,麥隴桑畦的耕作都是親自行動,從無假手於人。次聯說春雨連綿,方出郊外便驚覺恐怕要辜負花農一年花期,更擔心雨勢誤了耕民一年耕期和收穫。第三聯指出耕作本是農民生存的本業,何需勸耕?而勸農文無需紋飾,只要真誠感動農民,不必過於工巧。末聯謙述才能不足耗盡精神滿白頭,衷心念茲在茲的只有為百姓服務的熱誠。
《山居》
春溪革湖漱山瓢,歸臥藤陰蘚逕遙。 雲氣釀成巫峽雨,松聲寒似浙江潮。 書生與世例迂闊,山意向人殊寂寥。 卻喜庾郎貧到骨,韭畦時一摘煙苗。
又是一年春天,方嶽歸臥祁門。這詩首聯寫山居的春意,溪水甘滑,葛藤蔓延,苔蘚小徑,遙遙指出住家的深幽。次聯說山中雲霧濃鬱時有似「巫山巫峽氣蕭森」的大雨,遠處傳來像浙江錢塘潮般聲勢高湧的松濤聲波。
第三聯講「書生迂闊」是自我解嘲,「山意寂寥」是將山擬人化,表示山意和山居者的美好竟無人理解。詩人在末聯寫自己的清貧和歡喜於煙霞之餘尚可適時一摘春韭的日子。隱逸的生活是詩人的抉擇,求仁得仁,當然樂在其中。
《山中之二》
世間塵土隔丘林,竹遶松園不厭深。
一片野雲人寂寂,幾番山雨夜沉沉。
桑麻事業本來面,竹帛功名過去心。
持戒十年今始定,邯鄲夢不到寒衾。
《山中之四》
古木蒼藤自一丘,草廬吾亦愛深幽。
斷無俗物敢排闥,盡有好山堪倚樓。
已老始知書作祟,不才寧與命為仇。
石床只在松陰底,拳手支頭百不憂。
隱居丘林草廬百不憂是這兩首詩的題旨,也是衡量現實的決定。第一首詩前兩聯講隔深沈寂丘林居,昔日的夢想今已成現況。三、四聯可以交錯倒裝解釋,持戒十年方悟桑麻事業是本來面目,過去竹帛功名都像邯鄲一夢。
詩中雖有惋惜,願望已圓,值得釋懷。第二首詩前兩聯講林居之雅,古木蒼藤,深幽草廬,山樓相倚,排闥雅景,真仙境也。已老、不才兩句稍有牢騷,直到最後兩句才說出松陰石床自在無憂的心靈自由,早已勝過人間無數。
方嶽一生述職歷經四次重大挫折:第一次挫折,反對投降蒙古,右相史嵩之嗾人論黜,使他停職閒居六年(1239-1244)。第二次挫折,是其知南康軍任內,阻止賈似道下屬勒索民船,遭彈劾,改知邵武軍(1249)。第三次挫折,為其任知邵武軍時,山寇與郡教授廖復之勾結,方嶽奏請驅逐,不準,後自動去職(1253 冬),遂賦閒山中三年(1254-1256)。第四次挫折為遭遇最惡劣的羞辱,右相丁大全造宅,強令方嶽捐買釘錢,被拒,於是派員彈劾,奪取嶽考功印歷,追至門裡索賄迫其售田,方嶽主動題廢印歷,終於歸隱祁門故裡躬耕,直至逝世(1259-1262)。
觀方嶽經歷,或官或隱,實無一日飄泊江湖,無意置身江湖詩派,其思想個性不拘廣學多師,最後造成方嶽田園詩歌具備清、新、鮮、雅的詩風。方嶽田園詩歌的影響力可以說在南宋獨樹一幟,對後世田園詩歌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了解一位詞人最簡單直接的方式,便是欣賞他的詞作。根據他們不同風格的詞作,了解他們的生平。喜歡唐詩宋詞的朋友,可以看看這本《枕上詩書》!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關注遙山書雁,帶您領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更多精彩:
青裙玉面初相識,九月茶花滿路開——淺析古詩詞裡「茶花」形象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淺析古詩詞中芍藥的意象
夕窗明瑩不容塵,凌波仙子態娟娟——淺析古詩詞中水仙花的意象
含情出戶腳無力,拾得楊花淚沾臆——淺析古詩詞裡「楊花」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