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實施規劃(將重點構建碳中和與生態環境協同的汙染防治技術體系)
2023-06-01 17:30:28 1
碳中和實施規劃?通過給大氣「拍CT」,就能捕捉到汙染物的蛛絲馬跡,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於碳中和實施規劃?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碳中和實施規劃
通過給大氣「拍CT」,就能捕捉到汙染物的蛛絲馬跡。
環境光學監測就像是給大氣做CT掃描,中國工程院院士、中科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學術所長劉文清也被稱為「給大氣環境做CT的人」。
他率領團隊建立了包括400多種大氣汙染物、100多種水體汙染物、20多種土壤重金屬汙染物的光譜特徵資料庫,研發了汙染物光譜定量解析算法和工程化應用軟體,不僅能為大氣環境「把脈」,還能「診斷」水體、土壤的汙染情況。
環境監測技術為準確、及時、有效地「說清環境質量及變化趨勢、說清汙染排放狀況、說清潛在的環境風險」提供了科學的基礎數據。劉文清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環境監測技術是環境管理的基礎,是環境執法的標尺。同時,環境監測技術的不斷創新可以有力推動我國的綠色低碳發展。」
新京報貝殼財經:對未來環境光學監測的發展有什麼期望?
劉文清:當前,大氣環境監測呈現跨介質、全尺度、高精度等趨勢,研究尺度向更廣更深入延展,解決全球問題與區域治理關聯;學科交叉融合明顯,技術裝備呈智能化發展。
從目前我國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的現狀來看,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一方面,要充分借鑑吸納國外生態環境監測發展經驗;另一方面,由於國情不同、環境狀況與階段不同、外部環境不同,不能照搬照抄西方經驗,必須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監測改革發展新路子。這方面我們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未來,我們的創新方向將集中在推動監測技術的創新、國產儀器的產業化及環境監測技術體系的建立。
在局域微觀精細化監測方面,大力發展基於物聯網應用的大氣環境監測傳感器,實現汙染源監測網絡化;在宏觀區域監測方面,創新地基遙感監測手段,獲取更多的大氣成分和氣象參數,突破衛星和機載高光譜解析度大氣遙感關鍵技術,提升重汙染天氣下的觀測能力(排放源辨識和區域傳輸直接觀測),實現大氣環境的立體化、智能化綜合關聯監測。
同時,作為科研工作者,我也希望我們的年輕人能以研究重大問題、服務國家和社會作為最高目標,繼續攻克難關,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突破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卡脖子」問題,開發出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更加先進的光學監測技術和設備。
新京報貝殼財經:下一步重點工作是什麼?
劉文清:一方面是圍繞我國的大氣汙染協同控制治理展開。我們知道,隨著我國大氣汙染治理的不斷深入,汙染源的結構發生了顯著改變,汙染的成因也發生快速變化,所以我們的大氣汙染防控工作還面臨著很多挑戰。比如,現在主要城市群顆粒物中二次成分的佔比不斷上升;與此同時,全國大氣臭氧濃度不斷增加,個別城市開始出現臭氧引起的汙染現象。因此,接下來監測的重點和難點是如何有效控制PM2.5和臭氧濃度,以及最重要的相關前體物:VOCs、NOx、CO、SO₂、NH3。我們希望能儘快發射星載臭氧探測雷射雷達,這方面我們在國際上是領先的。
另一方面,「雙碳」目標下,我們會重點發展溫室氣體濃度、生態通量、碳柱及廓線監測等技術裝備,建立性能評估技術校驗體系,構建碳中和與生態環境協同的新一代汙染防治技術體系,支撐國家和地方降碳減汙協同控制。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趙方園 編輯 陳莉 校對 盧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