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玲瓏骰子安紅豆)
2023-05-28 13:13:37 2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李清照《一剪梅》
從古至今愛情便是詩歌永恆的主題,元好問在《摸魚兒》中慨嘆:「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而愛人在分別後訴說衷腸更是詩歌裡一種美好而略帶遺憾的情感。「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溫庭筠在《楊柳枝》中一問,寫盡了古今男女的深情。
「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是《詩經》中女子對男子的牽腸掛肚;「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是屈原筆下湘夫人希望與湘君相會時的翹首期盼;「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是宋人張先的的愁腸百結……
「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從古至今,寫相思的詩歌浩如煙海,表達相思的手法也是多元化,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或託物寄思……其中有一種寫法,寫相思最是相宜,那便是詩歌中的「對寫法」。
所謂「對寫法」,也即從對面寫來,也叫對面落筆,主客移位。詩人或者抒情主人公思鄉或者懷人,不直抒胸臆,傾訴衷情,而是落筆對方,將自己深摯的思念之情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來。
早在《詩經》中便出現了以「對寫法」來寫相思。
《國風·周南·卷耳》是《詩經》中的一首詩。
「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zhì)彼周行(háng)」,第一節寫一個女孩子去採卷耳,採著採著,一個筐子還沒採滿,她就想起了遠在他鄉的愛人,於是把筐子放在大路邊,開始思念自己的愛人。
詩歌不寫女子接下來要做什麼,而是從對面落筆,寫女子想像男子此刻在做什麼。
男子此刻也在登高望向自己心上人的地方,因為不得見而愁緒滿懷;男子因為見不到自己的心上人借酒澆愁;男子因為趕路而疲憊,他的僕人病倒了,他的馬兒走不動了,他是不是因為不能快快趕路早日見到心上人而滿懷憂傷呢?
該詩第一章實寫,二、三、四章想像,從對面落筆,虛實結合,寫盡了一個留在家鄉思念遠人的女子情思,從對方下筆,把深摯的情思表達得委婉含蓄。
漢代的文學樣式以大賦出名,但也留下來部分五言詩,由蕭統選錄十九首編入《文選》,文學史上稱「古詩十九首」。其中的《涉江採芙蓉》便採用「對寫法」來寫相思之苦。
涉江採芙蓉,蘭澤多芳草。
採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詩歌以首句為題目,寫男女之間的相隔兩地但互相思念的情感。
前四句寫一個女孩子渡江採集荷花,散發著蘭草香氣的沼澤地裡長著很多芳香的草。可是這個女孩子採了荷花要送給誰呢?她所思念的人在遙遠的地方。
五六句則從女子思念的遊子角度寫,想著此刻遊子一定也望著故鄉的方向,感慨長路漫漫無法還鄉。
最後兩句抒情,為什麼心意相通的兩人要分離,讓人在憂傷中終老。
全詩是以女孩子的口吻抒寫對遠在他鄉的遊子的思念,五六句是虛寫,從對面落筆,寫女子想像丈夫也在盼望著回家與妻子相聚。最後的「同心」二字將身處異地的兩人彼此相思結合起來,表達了相愛而不能相聚的憂傷惆悵。
張玉谷在《古詩賞析》中評價這首詩「從對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而嘆長途」的「懸想」方式,從而造出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通過《國風·周南·卷耳》以及《涉江採芙蓉》的賞析,我們發現:當抒情主人公在從事採卷耳或者採芙蓉這些勞作時,觸景傷情,想起遠人,進而想像對方此刻的狀態,落筆對面,使得詩歌的意境更加開闊,思念更加綿長。
唐詩中運用「對寫」手法寫盡相思的詩歌更多,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明明自己在重陽節思念家人,卻說兄弟們在歡聚時發現少了他一人。
高適《除夜作》這首七言絕句中寫除夕思家。「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一二句寫自己因思家而內心悽涼;「故鄉今夜思千裡,愁鬢明朝又一年」,三四句鏡頭轉向家人,想像家人也在思念千裡之外的自己。
白居易的《邯鄲冬至夜思家》也運用了「對寫」的手法。詩人在冬至夜裡的邯鄲驛中「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想像家人在夜深人靜時還在說著詩人這個遠走他鄉的人。
「詩聖」杜甫想念妻子時寫下的千古詩句《月夜》,同樣運用了這一手法。
月夜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這首五言律詩是杜甫在「安史之亂」中被禁於長安時期所作,詩人身在長安,在月圓之夜想起在鄜州羌村的妻小,思念蔓延。
但杜甫卻從「對面」落筆,寫妻子在蒙濛霧氣中,在冷冷月光下,久久佇立,遙望著遠在長安的詩人。
清代浦起龍在《讀杜心解》中評論本詩:「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悲婉微至,精麗絕倫,又妙在無一字不從月色照出也。」
對面著筆,不言我思家人,卻言家人思我,這種精巧的構思贏得後世評論家的讚譽。
通過以上幾首唐詩分析,我們發現:對寫法寫相思,常常是在「每逢佳節」之際或者月圓人不圓之時,節日之時,月圓之夜,本是親人團聚時刻,這時候遠走他鄉的遊子更容易傷懷,也極易想起思念之人。這種「主客移位」的寫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懷遠或思歸之情,既顯得生動形象,富有意境,又顯得具體充實,富有深度。既深化感情,又強化主題。
除了唐詩,宋詞中也有用「對寫法」寫相思之意。比如周邦彥的《丁香結》,
這首詞是熙寧六年(1073)秋天入長安的寄內之作。詞一開首便以「蒼蘚」、「冷螢」和急風悽雨等意象渲染了秋天的冷落蕭條。
接著雙線交錯,一方面寫自己在寒夜中把玩妻子的扇子和畫像;另一方面又在追憶和妻子在月光下同看雁陣的情景,接著寫「寶幄香纓,燻爐象尺,夜寒燈暈。誰念留滯故國,舊事勞方寸」,想像妻子思念自己滯留他鄉的景況。
長安與錢塘兩線交錯寫來,形成了「一種相思,兩處閒愁」的審美張力,大大加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在現代詩歌中,也有採用「對寫法」來表情達意的名作,如鄭愁予的《錯誤》。
錯誤
我打江南走過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你底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
我達達的馬蹄是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這首情詩是詩人追憶舊情而作,關於情感有不同的解讀。但開頭兩句倒敘「我」打江南走過,接下來從對面落筆,寫女孩子的等待,寂寞,心扉緊掩……最後再回到寫「我」,通過這樣的鏡頭轉換,使詩歌呈現出畫面美,朦朧美,表達出豐富複雜的情思、意蘊,使詩歌呈現出一種特殊的魅力。
以上我們以時間為軸,舉例分析的「對寫法」都是從抒情主人公寫起,然後鏡頭切換,想像抒情主人公思念的人的心境,也即在這類詩歌中想像是部分性的,而有一類詩歌全篇運用想像,從對方落筆,這類詩歌的一部分與「男子代作閨音」的閨怨詩有共同之處,我們在以後的文章中專門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