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著發財的路前進(拉著你的手奔著小康走)
2023-05-28 12:17:33 3
奔著發財的路前進?初春,粵西山區,山腳下一處大棚裡,滿地鴨子嘎嘎直叫見有人參觀,村婦岑梅金格外熱情,「鴨苗、飼料、技術、收購都有專門公司負責,我只餵養,每隻鴨能賣7元錢,一年能掙5萬多元」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奔著發財的路前進?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奔著發財的路前進
初春,粵西山區,山腳下一處大棚裡,滿地鴨子嘎嘎直叫。見有人參觀,村婦岑梅金格外熱情,「鴨苗、飼料、技術、收購都有專門公司負責,我只餵養,每隻鴨能賣7元錢,一年能掙5萬多元。」
岑梅金曾一度陷入困境:丈夫離棄、女兒幼小、父母年邁。肇慶市住建局扶貧隊進了村子,幫她蓋房子、搭鴨棚、聯繫公司、墊付資金,讓岑梅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曙光。
岑梅金所在的廣寧縣賓亨鎮坑仔口村是廣東省級重點貧困村,全村720戶,75戶是貧困戶。經過3年對口幫扶,全村有勞力貧困戶全部脫貧,去年村集體收入近12萬元。春江水暖鴨先知。岑梅金鴨棚裡傳出的笑聲,折射出廣東省這些年扶貧開發的顯著成效。
幫扶「雙到」,精準脫貧
扶貧是場攻堅戰。
2013年,廣東延續「規劃到戶,責任到人」的「雙到」策略,讓珠三角發達地區與粵東、粵西、粵北貧困地區對口幫扶。全省21個地級以上市和78個縣區,均制定扶貧工作實施方案。11524名幹部進駐2571個貧困村,精準發力,「靶向治療」。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胡春華強調,新一輪扶貧開發要更加注重用發展的辦法解決貧困問題。要激發貧困地區發展的內生動力,發揮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主體作用。
深圳科創委幹部陳曉青被派到粵東陸豐市八萬鎮,對口幫扶新葫村及46個貧困戶。陳曉青發現,這裡雖然資源匱乏,菠蘿卻是金黃香濃、甜酸適口,但因缺少銷售渠道,賣不出價格。他與同事研究決定,向農民提供種苗、肥料,傳授種植技術,牽線對接深圳銷售企業,開闢網絡銷售平臺。
新葫村菠蘿一上市,果然供不應求。現在,全村菠蘿種植面積達1200畝,收購價穩定在每斤3元以上,一年產值400多萬元。「一個菠蘿改變了一個村。」
精準扶貧,項目很重要,幹部更重要。
第一輪扶貧工作結束,雲浮市公安局幹部蘇振華已經59歲,並獲得「省優秀駐村幹部」稱號,完全可以「功成身退」。但他忘不掉山村裡渴望致富的村民,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第二輪扶貧徵程。
羅定市石西村村民李金漢因接連遭受生活打擊而自暴自棄,經常賭博鬧事。蘇振華多次與他促膝談心,幫他籌措資金辦起養豬場。李金漢深受感動,痛改前非,不僅將養豬場辦得小有規模,還帶領村民養豬、種植佛手,成了村中脫貧奔小康的帶頭人。
6年來,蘇振華奔走在羅定市80多個山區貧困村寨,共籌措資金3000萬元,幫助這些貧困村徹底改變了落後狀況。村民一段時間不見他,就四處打聽:「蘇警官是不是調回去了?」憶及這些,蘇振華忍不住鼻子發酸:「山裡人實在!我大事幹不了,就多為老百姓做點實事吧。」
「一村一策、一戶一法。」3年來,廣東各地幫扶貧困村項目7.06萬個、貧困戶項目184.9萬個。全省相對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9220元,較幫扶前增長了一倍多;貧困村集體收入平均10萬元以上,是幫扶前的5倍多。
產業「嵌入」,連片致富
發展種養業,是山區脫貧致富的有效辦法。羅定市圍底鎮陀埇村地少人多,村民收入一直不高。對口幫扶的佛山市三水區扶貧工作隊因地制宜提出,放棄種植低經濟價值農作物,改種經濟價值高、市場前景好的佛手果,採取「公司 基地 合作社 村委會 農戶」的模式,形成特色主導產業,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羅定是農業大市,抓住特色農業扶貧是條行之有效的路子。」羅定市委書記萬木林告訴記者,除了大面積種植佛手果,羅定還發揮優質水稻、肉桂、羅竹、油茶、有機蔬菜等產業優勢,帶動6000多貧困戶增產增收。
紫金縣義容鎮聯光村也是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廣東恆健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作為對口幫扶單位,幫助村裡成立恆榮農業開發扶貧公司,由幫扶企業、村集體和村民代表組成董事會,統籌村務、發展經濟。農戶將土地經營權流轉給公司,成為公司股東,自己轉為職工,規模化種植有機食品,全村土地效益提高10倍以上,村民年收入最低的也超過兩萬元。
粵東潮州市抓好特色農業的同時,力推工業創新。在潮州楓溪區陶瓷工業創意園,記者見到了大量潮州陶瓷與中山市古鎮燈飾的「結合品」——陶瓷燈具。據介紹,中山古鎮與楓溪區結成了「幫扶對子」,利用其燈飾產業優勢,開拓陶瓷元素的工藝檯燈。這種對口幫扶不是「拉郎配」,而是遵循市場規律,根據產業匹配度進行「嵌入式」幫扶。目前,中山15個鎮與潮州22個產業互補的鄉鎮「喜結良緣」,對口幫扶。
新一輪扶貧開發戰役中,廣東要求珠三角六市與粵東西北八市結對,推動產業聚集和節約集約發展。全省建起36個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區,引進項目3629個,總投資超過1萬億元。各地湧現產業幫扶、旅遊幫扶、轉移就業幫扶、資產收益幫扶、金融幫扶、教育幫扶、生產資料幫扶、基礎設施幫扶、民生保障幫扶、移民搬遷幫扶等一批成功模式,充實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內涵。
「如果欠發達地區都能陸續湧現一批50億元、100億元規模的工業園和中心鎮,帶動區域整體發展,何愁貧困問題不能解決!」廣東省社科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說。
注重「造血」,持續發展
廣東扶貧開發從未止步。1986年,廣東開始實施大規模開發式扶貧。1997年,全省提前3年實現基本消除絕對貧困的目標。在此基礎上,自我加壓,建立動態貧困標準,不斷提高貧困線水平。2008年,全省基本消除年均純收入1500元以下的農村扶貧對象。2012年,廣東第一輪「雙到」扶貧結束,以2500元為扶貧標準,3407個貧困村、36.7萬戶貧困戶實現脫貧。
2015年,廣東第二輪「雙到」扶貧收官,以3480元為扶貧標準,20.9萬戶貧困戶中,有勞動能力的全部脫貧,沒有勞動能力的納入基本社會保障範疇。為此,廣東投入各類幫扶資金202.95億元。「『雙到』扶貧解決了『幫扶誰、誰幫扶、怎麼扶』的問題。」廣東省扶貧辦主任梁健說,「雙到」扶貧第一輪重在「輸血」,第二輪重在「造血」、形成長效機制,做到脫貧不返貧、致富奔小康。
佛山對口幫扶雲浮以來,集中精力培育氫能產業,引進佛山飛馳客車集團、加拿大巴拉德集團、中國中鐵建設投資集團等行業領先企業對接,布局建設氫能源整裝客車生產、氫燃料電池模塊、高純氫氣生產裝置建設、加氫站及綜合配套等項目,總投資超12億元,全部建成投產後每年可配套生產3000輛氫能源客車,使雲浮成為全國最大的氫能源汽車生產基地,幫助貧困地區勞動力就地轉移,脫貧致富。
「資金是對口幫扶的重要保障要素之一,但決不是簡單地『砸錢』。」佛山對口幫扶雲浮指揮部負責人劉國平說,沒有足夠的「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就不可能持續發展。
區域發展不平衡,一直是廣東發展的「短板」,廣東把區域協調發展視為鄉村脫貧致富之本,從鐵路、公路、水路等多方面,狠抓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如今,廣東高速公路、高鐵建設快速推進,粵東西北部交通明顯改善,初步形成以珠三角為中心的省內兩小時工作生活圈。全省區域發展差異係數回落到0.64,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到2.87∶1。
目前,廣東正按照「有進有出、動態管理」原則,建立全省大數據扶貧信息化、省級扶貧開發融資、縣級扶貧開發資金項目、鄉鎮扶貧工作站、社會扶貧對接工作等平臺,建設脫貧致富長效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