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海經過幾年後會有什麼變化(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
2023-06-01 03:53:00 2
鹹海的英文名為Aral Sea 翻譯中文為「島之海」,因為它曾經在一公頃範圍內有1500個島。面積將近7萬平方公裡,相當於4個北京。
鹹海一帶為極端大陸性氣候,歷史上受周期乾旱性影響,湖水位比較大。但這一次,我們可能要和鹹海「永別」了。
50年縮90%,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到底是自然因素還是人為原因。
亞洲的地勢特點中間高四周低,地形複雜多樣,以高原、山地為主。鹹海位於亞洲中部,群山環抱,眾多大河再次奔騰,其中有兩條著名的河流:阿姆河和錫爾河流入鹹海。
受地理環境及河水影響,水流呈逆時針方向,鹹海的水呈層狀分布,表層海水鹽分不高。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鹹海的良好的水質條件,因此這裡的漁業非常發達。
了解完鹹海的地理位置後,再來了解一下鹹海對我「前世今生」。
蘇聯解體前,在鹹海中心的沃羅日格涅爾島建立了一個秘密軍事基地—復興島,代號為Aralask-7又稱為第三實驗室。遊戲《使命召喚》就曾以它為背景。
這裡曾是蘇聯的戰略大後方,相對於東西部發達地區而言,這裡較為隱蔽也相對安全。
鹹海中的這個「復興島」,在2001年中旬因為鹹海枯竭,與陸地相連成為了一個半島。曾經的軍事基地也被世人所發現。
島上風向不定,所以特地修築了米字型的機場,以保證軍機可以順利降落。1991年蘇聯解體後,這座神秘的軍事基地被廢棄,成為了無人區。
除了是優秀的軍事基地外同樣這裡的漁業資源也非常豐富。湖中盛產鯉魚、暗斑梭鱸、比目魚、鹹海赤梢魚、黑鯽等魚類。
在1960年之前,它是蘇聯重要的漁業基地。每年有超過43000噸的商業捕魚量被運到各地,佔蘇聯捕魚量的六分之一。
1921年,當地漁民將14卡車的魚送到莫斯科緩解饑荒,列寧為此寫了一封感謝信。
那鹹海為何逐步在消失?
這一切的原因是,史達林在上世紀40年代提出了一個「爛尾」計劃——自然改造機會。
蘇聯雖大,但是糧食產量並不多,首當其衝的還是要解決全民吃飯問題。
為了支持社會主義建設,在蘇聯成立後,他們希望通過修建水利設施,將錫爾河和阿姆河的水引到周邊的沙漠和荒地,將該地區轉變為棉糧生產基地。
史達林「自然改造計劃」的具體內容是在半乾旱地區防風固沙、推行牧草輪作、建設灌溉水利工程。雖然滋養了農作物,但流走了一部分河水。
鹹海的水域開始衰減。
短期刺激經濟來開發自然資源的而言,蘇聯的工作確實起了作用。1980年,蘇聯生產了996噸棉花,佔世界產量的五分之一。該地區生產了蘇聯40%的大米,來緩解了全國糧食短缺的壓力。
農業帶動該地區經濟從而導致此地區人口猛增,從上世紀二十年代的700餘萬人增長到3600多萬。曾經的不毛之地,變成了農業之星。
所有的「大快進」經濟都一樣,快速發展使得周邊環境惡化。蘇聯人高舉「要經濟不要環境」的口號,許多水資源在輸送過程中蒸發或者滲透,並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從而導致這個地區的水資源造成了嚴重的浪費。
因為水資源的浪費,湖水慢慢消退,曾經的寶地變得極度乾旱,水量減少湖水鹽分增加,農作物產量下降,本地的魚類也大量滅絕。
在20世紀60年代,鹹海中大約有600種魚類;到1991年,只有大約70種。商業捕魚量僅為20世紀60年代高峰期的十分之一。
1987年,鹹海乾涸被分為南北兩個部分,中間高聳的海床成為分界線。沙漠地區多大風,當風颳過就會形成可怕的「鹽沙暴」。
原本沉入湖底的鹽分隨風飄散,落在周邊的「良田」上,造成土地鹽鹼化和沙漠化。曾經蘇聯人辛辛苦苦開墾的良田一夜之間又變成了原來的荒漠。周邊的河水和地下水的水質也受到了影響。
糟糕的環境、被汙染的水資源再加上糧食的缺乏,該地區的慢性病發病率、上呼吸道感染髮病率越來越高。曾經引以為豪的「操作」,變成了大自然的報復。
在蘇聯未解體前,蘇聯工程師早已預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但是與之預料的還是有點出入,一是時間之快,二是其不可逆轉的副作用引發了自然災難。
蘇聯解體後,所有地區的獨立,水資源失去了統一的調度,各個國家你爭我搶,鹹海變成兩種局面。
哈薩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作為這片區域的爭奪者,這也意味著這片區域會變成「你不抽水我就抽水」的局面。
進入21世紀,哈薩克斯坦採取行動,為了拯救錫爾河,他們重修了水渠和大壩,阻斷了鹹海的兩部分通流,以保護鹹海和當地生態環境。
因為北鹹海的水位恢復,哈薩克斯坦的漁業重新復甦。附近的居民也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旅遊業。此項目的成功很大一部分的原因來自於政策的支持,和百姓對待環境保護觀念的改變。
而北鹹海對面的南鹹海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世界銀行在北鹹海建設了恢復環境項目,修復了南鹹海周圍的湖泊,但效果不佳。生態修復中的主要障礙來自烏茲別克斯坦對鹹海的需求,因為他們需要用阿姆河上遊的水來灌溉作物,因此沒有足夠的河水流入南鹹海。
因為烏茲別克斯坦的收入依舊依賴於棉花的生產,所以使鹹海恢復往日榮光的嘗試還是受阻。本可以恢復對南鹹海的生態,但是這也預示以此為生的農民也將會失業。
2015年南鹹海完全乾涸,湖水也沒有再回來。當地居民終於意識到這件事的後果,保護水源和自然環境比發展經濟更重要。
雖然這些行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於各國上流取水的行為始終沒有得到控制,鹹海的衰減根本無法遏制。有關專家估計到2030年,曾經的世界第四大湖泊—鹹海,將成為地圖的歷史。
鹹海50年消亡90%終歸到底的原因還是因為人類對自然的無止盡索取。鹹海只是人類「要經濟不要環境」的一個縮影,在鹹海背後,有更多自然和動植物在不同惡化的環境中苦苦掙扎。人類不意識到這一點,以後要為自然資源付出更多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