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和製造強國(數字經濟助力製造強國建設)
2023-05-31 16:13:38 2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和製造強國?作者:劉興華、石涵林(江西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於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和製造強國?以下內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和製造強國
作者:劉興華、石涵林(江西財經大學金融學院)
當今世界,數字經濟蓬勃興起,正深刻改變我們的社會生活,不斷推動資源配置的優化、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競爭格局的形成。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為45.5萬億元,位居世界第二,數字經濟增速為16.2%,名列全球第一。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數字經濟在製造業領域有著廣泛應用,未來的發展前景無限廣闊。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賦能傳統產業新能級,壯大經濟發展新引擎,為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指明了發展方向。在數位化浪潮中,如何運用數字經濟「鍛造長板、補齊短板」,是做強做大製造業的內在要求,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當前國際形勢紛繁複雜,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方興未艾,為數字經濟賦能製造業提供了發展機遇。明確提出,數字經濟具有高創新性、強滲透性、廣覆蓋性,不僅是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是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的支點,可以成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引擎。數字經濟助力製造業發展,本質上是經濟系統中數據、技術、平臺和環境對製造業施以影響的過程,存在著四重作用機制。
一是數據要素投入強化機制。數字經濟時代,數據內化為數位化信息形態的資源,數位技術的綜合運用將重塑要素流動格局,優化數據資源在不同產業的配置,提高製造業數據資源的可獲得性,吸納更多的人力資本流入,驅動鏈條相關產業發展,進而反哺製造業形成集聚效應,致使數字經濟產生正外部性。數字經濟可以激發數據活力,塑造應用場景,引導數據接口開放,加速多源異構數據匯集,構築多元立體的優質數據鏈,轉化為製造業直接使用的數據資源,提高製造業的生產效率。數據傳輸可以突破時空限制,具有邊際效應遞增特性,大數據的集成聚合及算法算力拓展,可以加速製造業要素優化配置,推動製造業全面轉型升級,助力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昂首邁進。
二是數位技術賦能提升機制。數位技術是數字經濟演化過程中的決定性力量,數位技術創新則是製造業競爭力提升和數位化轉型的核心動力。科學飛速發展促使數位技術迭代更新,惠及傳統製造業,對經濟社會產生重要引領作用。挖掘數位技術賦能深度,催動製造業加速變革,利用新一代數位技術,消除製造業的數據流通壁壘,形成從數據採集、傳輸到數據存儲、反饋的完整閉環,涵括產品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的全生命周期,構築新型的數字製造業體系。拓寬數位技術賦能廣度,推進位造業轉型升級,加快企業上雲用數賦智,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創新數位化商業模式,優化市場供需結構,實現兩者柔性精準對接,促進數位技術賦能的蝶變躍升。
三是數字平臺創新支撐機制。數字平臺是為滿足溝通和決策需要,將資源共享作為平臺基本功能物化的知識產業,具備即時交流、遠程互動與便捷操作的特性。數字平臺通過與區塊鏈、雲計算、人工智慧、物聯網等的融合,提昇平臺計算存儲能力,降低企業生產成本,賦能製造業開發互補性產品、技術或服務,成為全面實施數字創新戰略的重要途徑。數字平臺推動製造業創新,服務眾多最終用戶的同時產生規模報酬遞增效應,積極發揮對製造業的支撐作用,形成數字平臺與現代製造業共同發展的創新生態系統。數字平臺利用數智化技術,助力製造業提升研發能力,提高產品性能,推進位造模式、運營模式和決策模式的變革,成為支撐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四是數字環境建設保障機制。數字環境是數字經濟條件下製造業變革的內在要求,是營造良好數字生態、創新數位化治理的重要舉措。在邁向製造強國的歷史性跨越中,需要建設服務型數字環境,適應現代製造業發展,加快頂層制度設計,增強政策創新供給,強化資源平臺輸出,挖掘企業創新潛力,提升製造業數位化轉型效能,為數字經濟發展和數字中國建設提供堅實保障。服務型數字環境引導產業合理布局,規範製造業有序發展,提升惠企紓困服務能力,建立動態的智慧監管體系,增強制造業數位化水平,加大對製造業的服務保障力度,構建良性循環的數字生態系統,為我國製造業競爭力提升和強力崛起保駕護航。
把握數字經濟運行規律,發揮數字經濟功能作用,圍繞數字經濟助推製造強國建設,提出以下建議。
構建全面立體的數據資源體系。按照國家統一標準,建立數據資源體系,對數據要素科學分類、準確分級和有序管理,完善數據治理體系,提升數據治理能力,變數據資源為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動力。加強數據運營監控管理,建立數據安全保護機制,防範數據弄假篡改風險,對數據資源實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數字賦能實現製造業數位化轉型。強化數據資產管理,改進數據資源評估,加快區塊鏈、人工智慧和5G技術在現代製造業的應用,推動製造業生產組織與服務模式創新,發揮市場配置數據資源的決定性作用。
涵育互聯共享的數字產業生態。追蹤數字產業發展前沿,聚焦數位技術制高點,涵養自主的數字產業生態,建立數字產業對製造業技術支撐作用的聯動機制。重視高端數字人才的培養,實現智能技術重大突破,促進數字產業集約式增長,確保數字經濟從人才到技術、再到產業的高質量發展。深耕數字產業賽道,優化產業布局結構,變革重點產業供應鏈體系,加快產品服務更新速度,形成低能耗可循環的優質產業生態。建立數字產業互聯共享機制,延伸產業鏈的輻射能力,擴展供應鏈的服務能力,補齊產業技術基礎短板,建設具有產業控制力的生態主導型企業。
攻關自主可控的數字核心技術。提升數位技術研發能力,加大數位技術攻關力度,構建數字產業生態體系,推動數字經濟持續發展,解決製造業面臨的「卡脖子」技術難題。構建開放協同的創新體系,匯集共建共享的創新資源,運用自主可控的創新方法,推動數位技術的成果轉化,增強關鍵技術的創新能力,打好數字核心技術攻堅戰,提高製造業生產效率和供給質量。優化數位技術布局結構,加快區塊鏈、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核心技術的應用,提升製造業核心競爭力,重點支持集成電路、新型顯示、通信設備、智能硬體等支柱產業的發展,為數字經濟不斷發展蓄力。
推行科學有效的宏觀配套政策。增強數字政府效能,制定數字經濟配套政策,形成製造業發展著力點,推動我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制定新產業新業態市場準入標準,尊重新商業模式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大宏觀政策供給力度,為數位技術的應用提供適宜制度保障。優化數字社會環境,協調推進位造業相關行業和地方標準的修訂,對開展數位化轉型企業提供強有力的財政扶持。加大製造業數位化轉型的金融支持,重點支持在此過程中的融資便利、信用評估和風險管理,整合社會經濟的數字資源,實現數位技術革新聯動,形成「政產學研」服務機制,全面推動製造業的數位化轉型。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