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美讀後感
2023-06-22 05:18:53 5
篇一:《談美》讀後感 睿哥
朱光潛先生的《談美》寫於1932年4月的倫敦。從十五個方面來論述,有:一、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三、「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宇宙的人情化。四、希臘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鮮麗的英國姑娘—— 美感與快感。五、「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美感與聯想。六、「靈魂在傑作中的冒險」——考證、批評與欣賞。七、「情人眼底出西施」——美與自然八、「依樣畫葫蘆」 ——寫實主義和理想主義的錯誤。九、「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藝術與遊戲。十、空中樓閣——創造的想像。十一、「超以象外,得其環中」 ——創造與情感。十二、「從心所欲,不逾矩」 ——創造與格律。十三、「不似則失其所以為詩,似則失其所以為我」 ——創造與模仿。十四、「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天才與靈感。十五、「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
在《談美》中,朱光潛先生將一件事物從多方面進行了論證。
在「一、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中,對於一棵古松,木材商是用商業的心態去看,科學家是用研究的心態去看,而畫家則是用欣賞的心態去看。古松在不同人眼裡映襯了三種效果。從經濟、科學、美感的角度看,就會有不同的感受。美的東西需要人們用審美的眼光和欣賞的心態去看去想,如只講實用,那麼美是最不實用的經驗。但如果說人類歷史生生不息,而真正能觸動你我心靈深處的唯有那些給予美好情感的藝術作品,無處不在深邃的夜空中如同指路的星星閃著光,指引人們的靈魂、淨化人們的思想。
在「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藝術和實際人生的距離。」中,藝術是主觀的情趣、感覺,而又有些客觀的控制和設計在其中,太過接近真實容易使人產生功利心,太過主觀也不容易讓人理解,畢竟藝術是給人們欣賞的。所以「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是從局中和局外人物的角度進行的闡述。
在「十五、『慢慢走,欣賞啊!』——人生的藝術化」結束的段落中,不需多言,讀完此書,更見朱先生對美、對藝術理解的功力。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駐足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品味一下生活。
從朱光潛先生的《談美》中,我們可以學到看待一件事物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地看,並且不同的人看待事物的方式和內容也是不同的。看了《談美》,我想,這對我們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幫助。
篇二:談美讀後感 孫昊東
美的本質是什麼?怎樣認識美?朱光潛先生認為,對於這一問題的解答,是一個關係到能否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解決的美學難題的大問題。這也是這本書的根本問題,到底什麼是美學。
我通過讀這本書分析出了三個重點問題:1)美學沒有一個具體的標準,每個人對美的定義是不同的。2)通過談美,引入了許多治學的問題和很多怎樣做人的問題。3)美學源自於生活,研究個方面美學,要從生活中找到根源。
當美學發展到了21世紀,他並不拘泥於藝術上的美學,而是徹底融入到了我們的生活中,生活中也處處有美學,並且,關注自己心靈,精神成長的人們也越來越關注研究美學。舉個例子,穿衣打扮已經是現代人每天必備的功課了,而房屋裝修更是一門重要的美學學問,比如:歐式概念,田園風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學能為人帶來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實用主義,而是不帶有功利心態的心理活動,他可以讓人們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僅僅是生活,在《談美書簡》中,作者以親身的經驗,談了許多隻學為人的道理,對於怎樣開展治學工作,他教導說:「我們幹的事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恆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幹擾和阻礙的勇氣。」很顯然作者是很重美學這門學問的。其實,做人又何嘗不是一種美學呢?如果一個人能將美學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麼他就能內外兼修,他處理問題又瀟灑的風採,研究問題又有嚴謹的態度,這就是紅樓夢中所說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及文章」吧。
最後我想提朱光潛先生奉行的「三信主義」。即此身,此時,此地。此身應該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擔當得起,不推諉給別人。此時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該在此時做,不推延給未來。此地應該做而且能夠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諉到想像中的另一地去做。這是朱光潛先生不尚空談,腳踏實地的治學精神的體現。很值得我們青少年去學習。
篇三:談美讀後感
讀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我對美的理解有了更深一層的了解。美無處不在,然,小美見諸於表象,大美表跡於人心。
一個人,其肉身與靈魂一體塑造出外在形象。言行舉止皆是個人內在修養的表徵,靈魂所追求的高度往往折射出個人情操。人擁有樂觀的生活態度以及對於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見諸於個人情趣。情趣根源於人生,藝術又是情趣的表現,因而藝術與人生緊密相連。今日所談關於美的言論,與藝術相連,更根植於人生,因為生活本就是一門藝術,而藝術的殿堂正是通向美的雲端。人生的藝術化把「真」、「善」、「美」集成一體,如此這般美便有律可循,繼而引起人的情感活動,並影響個人的現實活動。所以,小美見諸於表象,大美表跡於人心。
不同於古人吟詩作對大談風月,談美,要求人生美化,進而人心淨化,領略美蘊含的時代思想與情趣。因為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係而獨立,而偉大的事業都出自於宏偉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所以把人生看成一門藝術,在創造和欣賞時都抱著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的心態而不計較利害得失,往往能成就一番大事業。當今社會浮躁之氣可見斑駁,以強硬的態度為達到目的施展「三頭六臂」的人不在話下,而趨功近利往往容易蒙蔽人心,這般不能免俗,便與美失之交臂。縱觀世界各國成功人士,志存高遠,眼光獨到,正是以美的眼光剖析事物,多角度欣賞,以美感的態度追求完美,才能有所收穫。
一個人,不計較實用,所以心中沒有意志和慾念,正因為他不推求關係、條理、因果等,所以做事更能夠放開自我,更偏重於直覺思考。你以為他在天馬行空,其實他在探索更深層的意境。所以在美感的態度中,我們的意志力專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裡活動偏重於直覺,便能更加敏感於善惡、真偽、美醜,真善美也就見諸於此。正如我們看崇山峻岭,閱世人無數,嘆流年如夢,悔當初所遇,驚羨他鄉林業高樓,醉情古樸茂林觴詠,都如隔岸賞花,陸上觀霧,不受利害關係牽絆,自能以雪亮的眼光窺視所有的物象。所以把美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往往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去欣賞事物本身的形象,進而品味出它獨特的意義。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認為,美的本質在於理念,只有這種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恆的美,才是一種具有客觀意義的實在。這種對於美的理解,是滲透進精神層面的定義。時代在變化,人的思想也在隨之改變,而人骨子裡的美感經驗卻是可尋其跡。心裡印著美的意象,吸收物的姿態於自我,便不自覺陶冶了性情。可見,美好事物的不自覺的影響,對於個人修養的培養,是有一定好處的。
對於美,存著欣賞的心去感受它,需要有考據與批評。腳踏實地地研究事物,自省的同時把事物放在作品之外評判美醜,無所謂雜念,無所謂紛擾,便能更加客觀的領略箇中滋味。而美之中既要有人情又要有物理,雖所愛但不加以慾念,雖不喜不偏以歪理,胸無纖塵,以觀其趣,美儘自得。
生活儘是美,仰望天空,明月繁星薄雲相輝映;腳踏實地,天時地利人和齊匯集。肉眼可識美,常眼前一亮;心中可識美,便如清泉潤心。小美見諸於表象,大美表跡於人心。所以,以美之心度量所見,發現美,感受美,傳遞美,天下大美。
篇四:談美讀後感
第一次讀這本書,是我初二的時候。那時候的我,年幼懵懂,翻了前幾頁,卻不能讀懂,就認為我沒有那麼高的文化造詣,讀不懂書中的奧秘,也不能理解朱自清先生書中所談的「美」,便一直耽擱下了。時至今日,當我重新翻開這一本書,裡面的內容已不似當年那般生澀難懂。
《談美》寫於1932年,是繼《給青年的十二封信》之後的「第十三封信」。他曾說:「在寫這封信時,我和平時寫信給我的弟弟妹妹一樣,面前一張紙,手裡一管筆,想到什麼就寫什麼,什麼書也不去翻看,我說所說的話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強要你全盤接收」。
本書順著美從哪裡來、美是什麼以及美的特點等問題層層展開,提出了他的美學研究的理想目標——「人生的藝術化」。 本書共分為十五個章節,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如何欣賞美和」以及「如何創造美」。前三章主要圍繞「美感是什麼」進行了回答和探討;四至六章則針對「一般人將尋常快感、聯想以及考據與批評認為美感的經驗是一種大誤解」這一問題進行說明;第七章和第八章則針對「自然美」這一概念進行闡釋;第九章到第十四章則引導讀者「如何創造美」;最後一章則約略地探討了人生與藝術的關係。從什麼是「美感」這一最基本的概念入手,先是啟發讀者「如何欣賞美」,繼而「如何創造美」,再到如何「將美與人生意義相結合」,讓「零基礎」的讀者從最淺顯的概念開始,一步步深入美學的世界,從對美的「欣賞者」的角度慢慢轉變為「創造者」,最後在了解了這最基本的美學知識後開始嘗試將所學融入到生活中,上升到「如何做人」這一看似「深奧」的話題。然而作者輕鬆的筆觸與合理的結構安排,卻並沒有讓人感到絲毫的沉重感,將學術與對人生的指導意義渾然天成地融合,讓剛剛還在沉浸在「美學」的學術薰陶中讀者有了一種「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盡顯大師風範。朱先生 以一種對老朋友的語氣娓娓而談,將他對藝術與人生關係的深刻體悟滲透在質樸清新的文字中,「引讀者由藝術走入人生,又將人生納入藝術之中。全書最後呼籲人們」慢慢走,欣賞啊「,認為」欣賞之中都寓有創造,創造之中也都寓有欣賞「。
朱光潛從小接受的是私塾教育,父親老早便開始教他做科舉考試的」策論經文「,這就是議論文的一種了。」我從十歲左右到二十歲左右止,前後至少有十年的光陰都費在這種議論文上面。這種訓練造就我的思想的定型,註定我的寫作的命運。我寫說理文很容易,有理我都可以說得出,很難說的理我都能用很淺的話說出來。「朱光潛自始至終都喜歡使用的寫作形式,他追求的散文的審美效果,如同朋友之間促膝談心,開誠布公,家常白話,娓娓道來 。《談美》的 讀者乃是中學生, 朱先生在 寫作時必須放下身段降低高度,必須將抽象的概念和高深的道理簡單化通俗化 。所以朱光潛的說理文總是 洞見源於生活,來自體驗 。讀《談美》,讓我們覺得,美並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就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的東西。
《談美》第一章《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恰到好處地體現了朱光潛的自我評論:」很難說的理我都能用很淺的話說出來「。朱光潛談美學 ,不像其他文學家那樣用概念、用文字 抽象地空談, 而是 從真、善、美三大人類價值的基本分野入手,他把真善美三種抽象價值轉化為」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深入淺出,舉重若輕將道理活生生地」化「在人人可以直接感受的經驗之中,幽靈般虛無飄渺的」價值「擁有了形體,成了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仿佛生活中可以觸摸的文具或碗筷。 所以我覺得,《談美》可能是我讀過的最好的關於美學的作品了!
我比較喜歡的是第二章:」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朱先生為我們揭示了」美感「獲得一條重要途徑——即」美和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他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朱先生先用自身的一個例子,認為距離自己遠的東西比自己身邊的東西更」美「,認為新奇的東西比熟悉的東西更具有美感。然後通過一系列的對比,說明全是觀點和態度的差別。看倒影,看過去,看旁人的境遇,看稀奇的景物,都好比站在陸地上遠看海霧,不受實際的切身的利害牽絆,能安閒自在地玩味目前美妙的景致。而若持實用的態度看事物,它們都只是實際生活的工具或障礙物,都只能引起慾念或嫌惡。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用世界跳開,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欣賞它們本身的形象。無論是對於遊歷新境時所感到的美,還是歷史上話題人物身世和人格的所感,其實都是將事物獨立於世俗之外,即使其與環境及一切條件絕緣,才能獲得」真正的美「,使其孤立於功利的用途。 美和實際應該保持一定的距離,要看到事物本身的美,必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去看,而且要拋開實際生活中的物慾去看,才能真正的沉浸在藝術的美感當中。一些人們對於熟悉的事物總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為太過熟識沒有了距離和神秘感,從實際生活中找不到真正的美。有了距離,才會有嚮往,美就會出現在你的眼前。 同樣的,優秀的藝術作品應該是既有主觀又有客觀,或者說既要有作者的情感又要能跳出情感來客觀審視。美的藝術的創作,既不可過於主觀而物我不分,也不可絕對客觀而令作品趣味索然。所以,發現美的過程即是脫離實用性、逐漸走向客觀的過程。人事景物,脫離了我們的日常實用,其中所蘊含的美感才有機會被我們所發現。
在《談美》的最後一章,朱先生強調了,美與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我們的生活其實就是一個大舞臺,生活是可以藝術化的,誰知道如何把握一種」度「,誰懂得」和諧「的規律誰就能藝術的生活,有情趣的生活,那是一種駕馭生活的本領,要辛苦要勤奮,有所得有所失,得失來去全賴一種心境,心多寬路就多寬,豁達樂觀的心境就是藝術,因為那是一種精神境界,是積極生活的態度,多留意生活,留意不經意的一個靈感,細細體味心境、宇宙、鬥轉星移,日月流轉的變化,有情趣的生活、帶一顆感激的心珍惜生活。在欣賞事物的時候,當你發現事物別人說不知的美後,不僅使自己身心愉悅,而且讓藝術細胞得以薰陶 。在發現、感受 美的同時,愉悅自己,享受生活。
當第十五章結束,對於朱先生說的人生的藝術化在本節中已經分析的及其透徹了。 讀完此書,更見朱先生對美、對藝術理解的功力。」慢慢走,欣賞啊!「努力向前也不要忘了駐足停下來,看看眼前的風景,品味一下生活。
」美是事物的最有價值的一面,美感的經驗是人生中最有價值的一面「。現在人們都提倡要藝術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更精緻更有情趣,心態的平衡也是關鍵所在,豁達樂觀的心境就是藝術。希望每個人都能擦亮自己的眼睛, 用心發現生活生活中的美,用正確的方法品味點點滴滴的美, 藝術生活從現在開始!
篇五:談美讀後感
花了我近一個寒假的時間才看完一本薄薄的《談美書簡》,不容易啊,先給自己來點掌聲鼓勵一
下,畢竟這並非是本人所喜好的文學,更何況本書的內容結構如此嚴謹,使我在閱讀過程中多次自覺力不
從心,但時間並非是虛耗的,收穫暫且不談質量,就數量而言還是有個數字的。
《談美書簡》主要是以回答讀者的來信為方式,雖不是系統的美學研究著作,不能從中見識到朱光潛先生的研究成果,但朱光潛先生以一名導遊的身份,成功地引領我們步入美學的殿堂,並從一些關鍵的角度為美學的入門者進行了解說,極富啟發性。
例如在回答」怎樣學習美學「這一問題時,說他感觸最深的是治學的學風。針對美學是個旁涉很多領域的邊緣學科,以及國內」資料太少「這一特殊性,朱光潛先生指 出:」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在的欠缺,而且會成為『空頭美學家』「;要」學通一二種外語「,直接閱讀外 文書籍;尤其應下大力氣去攻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但不迷信翻譯過來的書籍。
但時代的變遷,人們看待事物的角度和想法也有所不同了,朱光潛先生即使功績碩大,但也早在1988年與世長辭了。當然,我在此並非是想否認他老人家的什麼,僅想說:」只有不斷地創新與改進才能成就更大的成功,否則輝煌也將只能是曾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