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劍恩仇錄讀後感
2023-06-22 08:11:16 1
篇一:《書劍恩仇錄》觀後感
書、劍、恩、仇,這四個字貫穿著這部跌宕起伏的小說——《書劍恩仇錄》。提起這部小說,首當其衝的就是反清復明的教會——紅花會,飽受清政府壓迫的回族部落,還有威震江湖的武林豪傑。
故事發生在清朝乾隆年間,豪傑輩出的江南教會紅花會成為了清王朝的眼中釘。紅花會的英雄武藝高強,各懷絕技:狠如迅雷的四當家「奔雷手」文泰來、刀技過人的愛妻駱冰、足智多謀的七當家「武諸葛」徐天宏……,除此之外,會中還有一位氣宇軒昂、風度翩翩的總舵主——陳家洛,帶領群雄組成了一支強勁的抗清力量。群雄中有的是武林前輩的得意門生,有的是江湖豪傑的刎頸之交,他們與遠在西北大漠的回部積極聯絡,共同抗擊清政府的壓迫,回部的女中豪傑「翠羽黃衫」霍青桐的英姿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政府也不甘示弱,乾隆皇帝身邊有一位武藝高強的將領,他就是讓紅花會和回部的抗清英雄為之頭痛的「火手判官」張召重,他與大師兄馬真,二師兄陸菲青並稱「武當三傑」。其人心狠手辣,自恃其武功高人一籌,再加上一把削鐵如泥的凝碧劍,所到之處無人不為之汗顏。但在群雄的齊心協力和互相幫助下戰勝了惡勢力,擺脫了清政府對江南黎民百姓和回部的迫害。
在回部,紅花會總舵主陳家洛結識了霍青桐的妹妹「香香公主」,兩人感情深厚。公主的純真,樸素和那一股面對惡勢力寧死不屈和捨己為人的精神深深感動了紅花會的群雄,也感動了讀者。
欣賞完這部盪氣迴腸的小說,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江湖上的豪俠仗義,讓我明白了坦誠待人,坦誠做事,做一個樸實,善良,為他人著想的人。
讀金庸的武俠小說,我不禁會讚嘆作者金庸非凡的創造力和想像力。一招一式,描繪著英雄們的颯爽英姿,滲透著英雄們的性格,對細節的精細描寫更是襯託著情節的連環起伏。
書、劍、恩、仇,英雄們的雄姿我仍記憶猶新,英雄們的仗義流芳百世,希望我能通過欣賞《書劍恩仇錄》,做一個誠實守信,與朋友肝膽相照的男子漢!
篇二:《書劍恩仇錄》觀後感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金庸金大俠的這十四部武俠小說,自打學生時代起便一直重複在看,一遍二遍三遍,有時候一年一遍,看的那會又是廢寢忘食,想來生活中也極少有別的物或事能讓我如此著迷。這些日子屈指算來倒也已有二三年未溫了,不由得心裡生癢,於是一有空就撲進圖書館,打算按作者寫作的時間順序再一一重溫,看看會不會如古人所言那般又知新許多?
金大俠的第一部小說乃《書劍恩仇錄》,這次讀來覺得其受《水滸》,《隋唐起義》這些描寫草莽英雄的小說的影響甚重,尤其是前者。君不見《書》一書人物諸多,紅花會更像是清朝版的梁山泊,從陳家洛到文泰來,從無塵到餘魚同,每一個角色都是形象鮮明,憑一股子熱血闖蕩江湖。而且金大俠也在自己的小說中加入了被朝庭「招安」這一情節,所不同的是把〈水〉的現實主義轉化為了〈書〉的浪漫主義。
與綠林好漢相比,江湖人物更為快意恩仇,以一身武藝鋤強扶弱,且高手過招,多是精彩絕倫,令觀者隨主角的一招一式而展開豐富想像。〈書劍恩仇錄〉作為一部武俠小說,除了有反清,伸張下義等傳統描述外,更加入了中原人士馳騁西域一說,金庸對這一節的描寫乃該書精華之所在。流沙,狼群,回回,高昌古城等無一不讓人充滿暇想,讓人神往。
書中主人公陳家洛與金庸筆下別的主角如蕭峰,楊過之類的相比頗為不足,汙點在於他竟然為了所謂的國家大義而將心愛的香香公主贈於乾隆,且不說乾隆根本無反清之意,即便陳家洛的如意算盤打對了,這種顧國不顧家,玷汙愛情的做法實在為人所唾棄。
雖然許多人認為金庸筆下的男性人物原比女性角色要來的生動鮮活,然而我覺得其對江湖女子的刻畫並不遜色。《書》中智慧超群的翠羽黃衫霍青桐實在是個了不起的女子,也是該書中最讓我留戀的人物;另外如李沅芷,駱冰,周綺等美女皆各有特點,令讀者怦然心動。至於香香公主,我一直認為這個世上是不會有此類女子,她只是一個理想人物,金庸把她放在當時的環境中,加強了故事的戲劇性,可讀性也隨之頓增。同時香香公主大概也是金庸筆下最美的女子。
《書劍恩仇錄》寫於1955年,全書共二十回,計上這次,我大概看過三遍,這遍看的最是饒有趣味,特別推薦給大夥,看過的不妨再看一遍,沒看過的更要找來看看,絕計不會錯。
篇三:《書劍恩仇錄》觀後感
印象最深的是該書了。那時是高中階段,到同學家去玩,無意翻了翻,被深深吸引了,開口相借,死活不肯。無奈,只能在他家通宵閱讀。從此對金庸先生的俠客書很是喜歡。最近看了《白馬嘯西風》、《鴛鴦刀》,算是看完了他的所有作品,慚愧。
孔慶東先生喜歡金庸先生的書,還有薩蘇先生。受他們的影響,時過這麼多年,想想還是收集金庸先生的書籍為好,免得受制於人。那個同學工作後去了他家幾次,但他都不肯回訪,就不自討沒趣了。如今網上訂購,非常方便。
想想還是再從《書劍恩仇錄》開始看吧,區別是第二遍看是人到中年了,如果看第三遍的話估計是要老氣橫秋了。
少年時看此書是熱血沸騰,恨不得馬上去找高手拜師學武,想想好笑。時過境遷,體會就不同了。
一部中國文明史,應該說是一部腥風血雨史。封建社會在那個時代是先進的,但終究會被歷史淘汰,落後就要挨打。而當時的國外也好不到哪裡去,甚至比我們更殘酷。那是走向文明的代價。記得有一部電視劇的歌唱的是那個什麼皇帝再活五百年,真是害人的東西。現在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代了,那個歌詞作者是一直想做奴才吧,他想做是他的事,為什麼還要扯上我們。
凡皇帝都是世上最大的自私的傢伙。從造反起到滅亡止,為了鞏固他的權力可以說不折手段,既得利益者好點(但一直是勾心鬥角的),老百姓就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了。但幾千年的觀點是很難改的過來的,無怪陳家洛、無塵等還是接受皇帝的,就是要的是明代的皇帝而已,那是整個中國的悲哀。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想想就沉重。金庸先生用當今社會的觀點寫封建社會的事,而且寫的那麼好,只有以欽佩來表達了。
金庸先生描述的江南寫的非常好,生活在與大陸隔絕的香港,他的鄉思之情與沈從文先生的如出一轍。字裡行間沒有透露一點怨言,那就是大家風範了。而新疆那邊的描述就遜色多了,沒有去過體會不深的,要本土作家寫就還要生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吧。
俠義心腸貫穿始終,那是中華民族的脊梁。有志之士都是圍著這個主題轉的,就是範圍更廣而已。俠義之士對皇帝沒有辦法,就普濟民眾,其實也是一種社會平衡吧。
喜歡乾隆送給陳家洛玉佩上的刻字:「情深不壽,強極則辱。謙謙君子,溫潤如玉」。這是金庸先生推崇的人生境界。哲理名言就這麼輕鬆的呈現給讀者,終身受益。解釋是多餘的了,網上都是「上好佳」。陳家洛送給香香公主的這塊玉是從家洛口袋裡拿出來的,想想有道理。皇帝的玉應該是無價之寶,但陳家洛就放在口袋裡,充分說明了他的氣節,同時也說明物是跟人走的,應該說人是最重要的。
印象最深的是西湖暗器較量和六和塔打鬥,可謂暢快淋漓,百讀不厭,這是閱讀的魅力。金庸先生的電影、電視劇堅決不看。
阿凡提這個人物寫的非常好,比喻貼切、形象,深受啟發。我們應該以大中華的視野來看到各個民族優秀的東西,都是一家人。
金庸先生每本書寫男女愛情都非常好,但是愛情是玄的東西,無論怎樣都講不清的,就饒了我自己吧。
網上查到金庸先生愧對他的二夫人,深以為是。原因是吵架後遇到了三夫人,想想無論誰還是少吵為妙。
篇四:《書劍恩仇錄》觀後感
《書劍恩仇錄》(鄭少秋版)終於看完了,總共四十集呢。這是金庸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我從頭到尾看下來的第一部武俠劇。來說說觀後感吧。
劇中最動人的部分,應該是在20多集之後的時候,九王爺為了心愛的女人在永樂堡殺死倆出生入死兄弟那段,之前的部分都在平白的敘述情節,到這部分有種沖天的感覺。之後紅花會總舵主與乾隆皇帝談判,做交易也是比較精彩的部分。
說說九王爺!
1 被兄弟雍正改名賽思黑,於是畢生的事業就是恢復自己的名譽,奪得皇權。組建紅花會,拉攏江湖各路豪傑,表面是行俠仗義,反清復明,實則為了自己的事業。又進駐西域七族,拉攏有利的族人,來為自己的事業服務。最初隱姓埋名在陳家洛家裡為奴多年,又把陳家洛收為義子,之後裝死退到幕後,這些都足以證明九爺是個有魄力,有智慧,隱忍負重的人,此乃人中騏驥,絕非等閒之輩。
2 如今很多人都喜歡把電視劇中的人物放置今天的職場之中來論述,九王爺放在今天的職場,那絕對算得上是個成功人士,雖然最後他死了。可誰又能逃脫死亡的命運,有如司馬遷所言「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紅毛」。九王爺一生是短暫卻是足夠寬闊和深厚的。說起九王爺的死,當陳家洛的劍刺過來的時候,他沒有躲開,而是接了上去,並且抓住劍又往自己身上狠狠推了一把,那一瞬間他回憶了自己的一生。這一瞬間的回憶,使得整個片子一下子變得立體豐滿,完美無暇。
3 另外在兒女感情方面,九爺是個專情,有情,重情的男人,整個片子幾乎是從布倩佳聽到他和兄弟的計劃,想阻擾他的計劃與常氏兄弟拼殺開始,九王爺的計劃就變得不那麼完美,導致之後一路承前直到結局。當常氏兄弟與布倩佳打殺的時候,他還是為了自己心愛的女人殺了自己的兄弟。在事業上九爺是個不達目的不罷休,甚至有些心狠手辣,不擇手段,是個不太會因個人感情妨礙事業的人,可當碰上自己心愛的人時他想都沒想就拔下劍飆上形同手足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也是從這一刻起,突然就讓我很動容!誰說男兒無情,只因情未到真處。當他被陳家洛刺中跌下懸崖,努力去想抓住布倩佳臨死遺留下的玉佩,那刻,也讓我為之感動。這幾處都說明九王爺也有柔軟和性情的一面,並且真摯虔誠。(劇中的布倩佳似乎有點紅顏禍水的味道,可每個人都有愛的權利,不能苛刻的要求人家^_^)
再說陳家洛,霍青桐!
1 故事剛開始的時候,陳家洛和霍青桐都還是孩子,頑皮、天真、無邪,從陳家洛得知義父死後,這倆人就突然變得沉穩、懂事、一下子成熟了,呵呵,這個過渡似乎有些生硬。另外還有劇中的福康安跟陳家洛長的太像,剛開始還以為他倆有某種特殊關係,後來才知道他倆沒關係,陳家洛跟乾隆皇帝倒是兄弟,這個角色就混淆了人的視覺。雖然一人飾多角其他電視也有,可這個就太牽強了,個人覺得。
2 說起陳家洛,出生書香門第,文武雙全,且人品也無可挑剔。擔任紅花會總舵主以來帶領眾兄弟救文泰萊,幫助西域七族霍青桐捍衛家園,與乾隆皇帝談判要求恢復漢室江山,都表明陳家洛是個仗義,特別是與乾隆的談判更加說明是個愛民,心胸仁厚、寬闊,有著強烈民族精神和責任感的人。只是與乾隆的多次談判都沒能得到美好的結果,甚至於最後結局他也為了十四弟放了福康安。這裡,乾隆沒有趕盡殺絕,就讓他們一批人遠去倒是個意外。在這個故事裡,乾隆是個卑鄙的人物,待會說他。
3 來說霍青桐,人稱翠羽黃衫,美麗的西域女子,也是德才貌兼備。她統領自己的部族打退清兵,是個機智、聰明、勇敢的女子,在妹妹和自己的愛情之間,她也很好的顯示了做姐姐的胸懷。她和陳家洛有感情在先,雖然有評論說陳家洛更喜歡她妹妹,我倒是覺得陳家洛實質上更傾心與青桐姑娘,與香香公主只是喜愛,是對妹妹的喜愛。陳家洛和霍青桐也更為般配。
最後來說乾隆!
在這個故事裡,乾隆是個小人。人說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君無戲言,可這個故事裡的乾隆是個出爾反爾的傢伙,卑鄙之極。與他九叔的承諾,到最後連人死了,白徵來報告的時候他竟然說一個平民的死還需報告,不認帳了。還有與陳家洛的承諾,也是說一套做一套。最後他竟然燒了永和宮,那是供奉祖宗靈位的地方,也聚集了很多祖宗的秘密,這個使得皇太后沒了把柄,一把燒了乾隆他自己的後顧之憂。《書劍恩仇錄》裡的乾隆與他九叔,陳家洛之間的較量如果說用的是計謀,那似乎不太合適,計謀是英明,有謀略,胸懷博大,而這個故事裡的乾隆使的似乎是小人為的奸詐之計,實乃難以讓人信服。當然在這個故事以外的整個歷史長河裡乾隆是個了不得的皇帝。
篇五:《書劍恩仇錄》觀後感
《書劍恩仇錄》是金庸發表的第一部武俠小說。在小說中金庸寫了許多形形色色的人物,有俠士、皇帝、官員,也有市井小民。不過,有一個最大的特點,這也是金庸其它的小說中所沒有的,那就是在小說中出現的眾多人物中,除了公侯將相、市井小民和少林寺的和尚以外,幾乎所有出場的人物,無論男女,都有一個綽號。這在金庸的小說中絕對是絕無僅有的。比如紅花會的列位當家吧,二當家,「追魂奪命劍」無塵道人;三當家,「千臂如來」趙半山;;四當家,「奔雷手」文泰來;五、六當家,「西川雙俠」(黑白無常),常赫志、常伯志;七當家,「武諸葛」徐天宏;八當家,「鐵塔」楊成協;九當家,「九命錦豹子」衛春華;十當家,「石敢當」章進(章駝子);十一當家,「鴛鴦刀」駱冰;十二當家,「鬼見愁十二郎」石雙英;十三當家,「銅頭鱷魚」蔣四根;十四當家,「金笛秀才」餘魚同。他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綽號,就像《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一樣,綽號是對他們外貌和特點或武功的解釋。比如,徐天宏和他的妻子周綺,一個叫「武諸葛」,一個叫「俏李逵」,一聽這外號就能知道這兩個人物的特點了,徐天宏足智多謀,而周綺則有勇無謀,一個詭計多端,一個魯莽衝動,也算是絕配了。他們在一起,有許多笑料,也是我在《書劍恩仇錄》中最喜歡的角色。
小說是以紅花會反清為大背景,並講述了回部的抗清活動,同時,也把民間傳說的乾隆的身世寫於其中。小說的主人公是陳家洛,他是浙江海寧陳閣老家的三公子,是世家子弟,這也是金庸早期作品的一大特點,就是主人公通常都有一個顯赫的出身。像陳家洛、袁承志他們是名門之後,胡斐是大俠之子,郭靖是梁山好漢的後代,楊康是嶽飛手下名將(楊再興)的後代等等,不過後來說不再是這樣了,比如令狐衝的父母是誰從沒有提過,韋小寶更是「出身青樓」,連自己的父親是誰都不知道。
我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有點亂,不過沒關係,反正我是寫給自己看的,下面該說說陳家洛了,我覺得陳家洛並不是一個好的領袖,其實,他之所以會成為紅花會的總舵主,我想餘萬亭當初選他的主要目的可能也就是想借著他與乾隆皇帝的兄弟關係來完成反清大業。至於紅花會其它的當家,那也全是看在老舵主的面子上,我這樣講有點偏激,因為書上說當大家見到了陳家洛的本領時,全都佩服他了,但是我覺得作為一個好的領導者,光是武功好還是遠遠不夠的,張無忌的武功也好,可最後還不是讓朱元璋給篡權了。陳家洛有一點和張無忌很像,就是在感情方面一樣那麼拖泥帶水,張無忌是四個女子無從選擇,陳家洛少點,只有霍青桐和喀斯麗(香香公主)姐妹倆,不過他也搞不定,他開始喜歡霍青桐,可讓女扮男妝的李沅芷一攪和,就誤會霍青桐令有所愛了。當他遇到天真爛漫的喀斯麗的時候,就情不自禁的喜歡上了她,但後來他又發現自己原來誤會了霍青桐的時候,他就亂了搞不清自己到底喜歡的是誰了,他又覺得霍青桐太強了,自己比不上他,甚至還有點「怕」她,而喀斯麗則是一片天真。所以,後來他選擇放下兒女私情,以大業為重。但他的犧牲換來的卻是皇帝的背叛,喀斯麗的死亡。所以最後(直到《飛狐外傳》)他還是形單影隻。
在反清大業上,陳家洛又太軟弱,他總想寄希望於已經是滿清皇帝的兄長乾隆,這就有點像戊戌變法中,康梁等維新派把希望寄托在沒有實全的光緒身上差不多。乾隆雖然手上有實權也有手段,但他畢竟已經是皇帝了,他根本就沒有必要在多此一舉去搞什麼反清運動。尤其是後來他又愛上了喀斯麗,他更是把陳家洛視為情敵。但陳家洛還天真的以為皇帝會與他念及手足之情,甚至願意讓愛。熟不知,正是由於他的天真,差一點就讓整個紅花會全軍覆沒了,要不是喀斯麗以血示警,他們早完了。人一但有了至高無尚的權利,他就不再是一個人了,他哪裡還會念什麼手足之情呀,其實這就是陳家洛最大的性格弱點,所以我說他不是一個好的領袖。
說到領導才能,我覺得霍青桐絕對是當仁不讓,在整個的《書劍恩仇錄》中,也只有她是最好的領袖,她帶領著她的同胞抗清,她的父親和兄長也都要倚靠著她,她忍受著父兄和族人的誤會,領導大家以少勝多,大破清軍。她不僅有好的武功,也有超人的智慧,比如,在狼群包圍的時候,在古城的時候,都是她的智慧才使大家脫險的。
但是金庸卻不想讓她太完美,所以,在她的感情上,要讓她受盡折磨,她和妹妹愛上了同一個男人,為了妹妹,她又不得不讓愛,如果喀斯麗不死,也許可以像喀斯麗說的那樣,他們三個人生活在一起,但是喀斯麗偏偏死了,而且又是死的那樣悲壯,所以,她註定無法和自己所愛的人在一起。
在金庸以往的小說中,有領導才能的人其實並不是很多,我個人認為,雖然有很多人被推上了領導崗位,但真正有這個能力的也就那麼幾個人,像蕭峰、楊逍、黃蓉,再就是霍青桐了,楊過也勉強算一個。
在《書劍恩仇錄》中,還有三個痴情的男子,第一個就要算是餘萬亭了,他為了保護已嫁為他人婦的戀人(陳家洛之母徐潮生),不惜以少林弟子的身份,屈身於愛人家中,扮作僕人五年之久,後來又撫養陳家洛並終身未娶。他的行為有點像《鹿鼎記》中的胡逸之,同樣是大俠,同樣是為了所愛的人扮作僕人,胡逸之更加悽慘一些,他暗戀陳圓圓,陳圓圓並不知道他,他甚至二十也沒和陳圓圓說過幾句話,但只要能見到她,他就已經滿足。另一個痴情人就要算是天池怪俠袁世霄了,同樣是愛人(天山雙鷹中的關明梅)另嫁(陳正德),他選擇終身未娶之外還要和愛人做「鄰居」。還有一個痴心人就餘魚同,他暗戀駱冰,而駱冰又是他的義嫂,他每天都要受著情與義的煎熬,為此,他去救他的「情敵」——他的四哥文泰來,甚至不惜犧牲自己的性命。不過後來他被另一個為愛痴情的女子感動,並接受了她的愛,雖然破壞了痴情的美麗,可也算是一個好的結局。
皇帝乾隆在小說中是一個不討好的角色,其實,不止是金庸,在許多武俠小說中,皇帝都是不討好的角色,尤其是梁羽生。如:《萍蹤俠影錄》中的明英宗,《七劍下天山》中的康熙,《江湖三女俠》中的雍正,等等。實在是太多了。